徐碩
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常常有老師發出這樣的抱怨:“老話說‘嚴師出高徒,新思想又說‘好學生是表揚出來的,老師夾在中間,到底該怎么辦呢?”其實這兩句話,前者說的是為師要嚴格,后者說的是為師者要表揚學生,兩句話并不矛盾。
嚴格,不是說不露笑臉,不能表揚。學生做得好,當然要表揚;學生犯了錯,自然要批評。關鍵是如何讓“表揚”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如何讓“批評”不那么尖銳,學生不會心生抵觸。這就需要一點教學的藝術。
先來談一談表揚。
“皮格馬利翁效應”為所有人熟知,這個著名的實驗啟示人們:期待產生動力,期待助力成功。因而通過表揚學生來提升其興趣和自信是沒有問題的,但必須記住,表揚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前兩天一個學生認認真真做好了我布置的摘抄工作,在摘抄本末頁寫了一段話,言語中頗有一點點埋怨的味道:“老師,摘抄作業我做得非常認真,第一次我得了‘優,我很高興,充滿了干勁。看看同桌也是‘優,我就暗中和他較勁,‘優一定要比他多。可是接下來幾次,我們都是‘優,關鍵是我覺得同桌做得沒有我好……”我一看就明白了,孩子是因為自己的優點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可,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因而才會心生抱怨。
其實,孩子哪里能懂老師的心思。作為老師,我的想法是以“優”鼓勵孩子,增強孩子們的自信,進而促進他們的學習。可是這個學生的想法有錯嗎?他希望自己做得好可以得到老師的認可,可以從眾生中脫穎而出,這是積極要求上進的表現,老師沒有理由去指責。因而這就暴露了一個問題:一味表揚而沒有區別度,必然會冷了一部分學生的心。
此時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不能不表揚,否則會大大打擊那些相較而言不太優秀的學生,永遠只能在“良”甚至“差”中徘徊,何談自信?因而我會堅持將大部分說得過去的學生作業都評“優”;面對眼前這位提出疑問的學生,我后來是這樣解決的:我首先表揚了他作業的認真,很高興他能如此信任老師提出心中的困惑,其次我告訴他,你做得確實已經很好了,但是班級還有比你做得更好的同學,你知道我給的是什么評語嗎?孩子很是好奇,還有比“優”更好的評語嗎?我告訴他,我給的最好的評語是四個字“賞心悅目”,并且我也將能夠獲得此評語的作業拿給他看,他心悅誠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表揚要有區別度,這樣的評價才是有效的;老師在給予評價時應拋棄“差”這個等級,將原本該評“差”的改評為“良”,以此類推,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來說一說批評。
有老師主張批評一定要到位,絕對不能含糊其辭。這種說法我并不反對,但這只有在責任明晰的情況下才可以做到。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個班級其實就是一個大家庭,班主任就是那“難斷家務事”的“清官”,如何能夠事事明晰?有時能夠“含糊其辭”也不失為一種巧妙的方法。
一個男班主任和一個男學生發生了沖突,班主任要求男生去給一個女生道歉,男生一直梗著脖子不愿意,嘴巴里還不服氣地重復著:“憑什么,我又沒錯!”惹得班主任很不高興。我聽了半天才知道事情的大概:女孩坐在窗口,將自己厚厚的一摞書放在了窗子邊沿,男生要關窗戶,一不小心碰倒了女生的書,還沒來得及道歉,女孩就罵了他一句,男孩子也是血氣方剛,被罵后忍不住也就回罵了一句。結果女孩子面皮薄,哭著跑回宿舍連課也不上了。這件事要說錯,其實都有錯,男孩子怎么就把她的書碰倒了呢?可是男孩說,這個窗沿是公共區域,她憑什么放自己的書?女孩怎么能罵人呢?可是女孩說,誰讓他碰倒我的書的?孰是孰非,一時難以說清,可眼前畢竟女孩已經哭了,班主任為了安撫女孩的情緒,只能要求男生道歉,于是就有了眼前的一幕。
班主任批評男生,目的是什么?自然是希望他能夠道歉,緩和眼前的關系,但是這種批評方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抵觸情緒。此時,我把男孩拉到一邊,告訴他:“小伙子,我支持你班主任的處理方法,你必須去道歉。”男生剛想反駁我,我接著說:“你去道歉,不是因為你做錯了,而是因為你是男生。這件事我了解后,我覺得你沒有錯,是女孩罵人在先。可你是男生,男生要懂得受委屈,要懂得包容,這才是一個男生的胸襟。”男生聽我這么一說眼睛一紅,差點流出淚來。我又緊接著補充了一句:“你這個孩子也是傻,怎么會和女生吵架,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難道你不知道嗎?”男生破涕為笑,對我說:“老師,您這么說,我服!我馬上就去道歉。”我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勵,事情就這樣圓滿解決了。
每個人都知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接受赤裸裸的批評。作為老師在批評之前應該想一想批評希望達到的目的,進而圍繞這個目的去“潤色”批評,讓語言不那么尖銳,忠言也未必逆耳。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教育在嚴格管理的同時也應該充滿人情味,只有如此,教育和受教育才是幸福的。
參考文獻:
李健.批評:讓學生變得更美[N].中國教師報,200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