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艷
摘 要:在英語學習中,閱讀能力是每個英語學習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對于高中生來說,閱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經濟基礎才能有上層建筑,閱讀就是深化學習英語的基礎。高中英語中,英語閱讀部分可以決定一個學生的分數高低,可以判斷一個學生的英語水平。高中英語教師結合外研版教材展開教學,其中包含一些問題。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問題;策略
由于我國高中階段的課程種類安排較多,高中英語的學習并不像大學英語專業一樣,將英語分成閱讀、聽力、寫作等方面去學習。雖然如此,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中閱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會閱讀才會使用英語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而且從閱讀可以看出一個學生的英語水平,因為閱讀并非單一的學習,它包含了詞匯、語法、固定句式以及文化知識等內容。而現在高中英語學科使用的外研版教材是較新的教材,教師應該怎樣發現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并解決它們呢?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單一
外研版教材的特點在于它的新,因為是新教材,所以教材所包含的信息內容比舊教材更加豐富,新教材緊跟時代的步伐,新教材的內容也更加新穎。教材具備的這些特點其實是可以幫助老師進行教學的,但是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很單一,沒有做到革故鼎新。在英語閱讀教學方面同樣如此,忽略了閱讀的整體性,將文章劃分開來,過于重視語法教學和詞匯解析。這樣就忽略了閱讀的意義,往往一節課上完,學生不知道文章講了什么,不知道怎么梳理文章,不知道閱讀的技巧,失去了閱讀訓練的機會,這些問題都是由教學模式單一導致的。例如,某高中的張老師在教英語的過程中,上課往往講單詞的用法和語法,而在課后留作業才會有閱讀的部分。張老師認為,這也是訓練學生閱讀的方法之一,但是他忽略了學生因為課上的單調的英語學習,對閱讀產生厭煩心理,因此不完成作業,也不能鍛煉閱讀能力,導致學生的整體成績很低。
2.閱讀材料單一
雖然外研版教材內容緊跟時代并且豐富,但是僅限于教材的內容還是遠遠不夠的。某重點高中的李老師忽略了這個問題,她認為學生只要弄懂教材上的文章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閱讀更多的材料,有時候李老師還會讓學生通篇背誦課文,從而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培養出來的,背誦課文固然好,可以通過這個辦法提高語感,但是卻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長時間下來,學生的英語能力極其不平衡,他們的詞匯量不能得到擴充,從閱讀中攝取的文化知識也是少之又少。
3.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首先要理解文章內容,其次閱讀速度不能太慢,不然會影響整體思維邏輯。但是學生并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詞就習慣查字典,有些學生必須讀出來才能閱讀。例如,某高中學生劉同學在平時做閱讀訓練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查讀和出聲閱讀,她總是很快速地瀏覽文章,但是瀏覽一遍卻對文章內容一無所知。所以,在考試的時候她的閱讀題的錯誤率很高,每次都在及格線邊緣徘徊。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知道,閱讀是需要培養好的閱讀習慣的。在這方面,教師也沒有給出強制的要求。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1.豐富教學方法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要分清楚著重部分,就是教材中哪一部分適合講語法,哪一部分適合講詞匯,哪一部分又適合講閱讀。什么地方要精講,什么地方要泛講,不能單一的全部都側重講語法或者詞匯。閱讀需要的是在短時間內了解文章內容,整理出邏輯思維,然后遇到不會的詞要學會聯系上下文猜測。教師可以規定特定的任務讓學生課后完成,教會學生閱讀的技巧。這樣就會多方面地結合在一起去教學,就不會使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均衡。
2.豐富閱讀資料
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料,讓學生有大量的閱讀資料可以學習。閱讀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無意識地接受一些知識,長時間閱讀之后會產生一種閱讀思維,加強閱讀邏輯思維并且可以擴充詞匯量。教師不應該拘泥于課本,可以為學生訂閱英文報紙或者英文雜志,除此之外也可以為學生搜集大量的閱讀題。教師還可以為學生介紹有趣的英文原著,讓閱讀成為非壓力的一種娛樂,融入生活中。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教師也應該監督學生。教師應該專門用一些課時給學生講一講關于閱讀學習的正確方式,指讀、查讀、出聲讀都是錯誤的方式。而且教師應該告訴學生持續閱讀的重要性,這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不能半途而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也要注意,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要過于注重生詞,而是要注重文章上下的聯系和邏輯。學生可以在閱讀之后查閱生詞,還可以加深對生詞的印象。
高中時期的英語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往往高中英語的水平決定著未來學習英語的高度。在這其中,閱讀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為在閱讀中可以學習語法和詞匯。學生通過閱讀去學習其他知識。所以我們要重視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想出對策讓英語閱讀促進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王家芳.淺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1(1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