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峰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以下稱簡《大綱》)從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原則、德育途徑、德育評價、德育實施等方面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了全面細致地闡述和指導。目前,筆者就《大綱》的貫徹落實情況,通過學生、家長、教師、企業、社會五個方面訪問調查,進行了一定范圍研究,現對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提出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1.高度重視,健全了德育工作機構。中職學校均圍繞目標、要求、任務,加大了組織機構建設,構建了以黨支部牽頭,學生處主抓,校團委協抓,學生會自我管理及班主任、輔導員、宿管教師協助的多層聯動德育工作體系,落實了德育工作經費保障,為推進德育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
2.目標明確,完善了德育工作機制。實施調查問卷,根據學生實際,德育工作內容、原則,制訂工作方案,對具體任務明確到人,責任落實到人,制定《學生管理手冊》、《學生德育量化管理細則》,實行周評比、月匯總、學期總結制度。
3.形式多樣,豐富了德育工作措施。實行周德育課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教學,落實以愛黨、愛國、感恩、勵志、法制、民族團結、德育等方面的校園文化建設,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體活動。
二、中職學生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對德育工作的主體研究不深。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體是學生。現在的中職學生,并不是沒有道德認知,而是“知情脫離”或“知行脫節”。學校沒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方面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僅僅是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同“目前學校最重視的教育是道德教育”,體現“育人為本、立德為先”的職教理念。但引導他們落腳在日常自我約束、提升道德情操、扭轉青春叛逆顯得效果不強、不明顯,體現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夠”的問題。
2.對發揮家長作用落實不夠。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學生健康成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的生活高節奏、高生活壓力,使家長認為孩子交給學校后他們可以靜下來創業。對孩子的了解不夠、交心溝通不夠,僅關心在學校有沒有調皮、學習怎么樣,而忽視了孩子的思想心理、意志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學校在處理學生問題、與家長溝通時,也較多地反映學生的不足之處,較多地指責家長不關心孩子,缺少幫助家長提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指導,將學生置于學校、家庭兩方面的指責之中,滋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
3.教師抓德育工作的責任意識不強。教師是落實德育任務的主體,在落實德育工作中,大部分教職工認為有班主任、輔導員、學生處、校領導等抓德育工作的專門人員,有的遇事上交,有的聽之任之,有的事不關己,有的不善于做學生工作,造成了德育工作的漏洞、盲區,沒能實現抓德育工作全參與、全覆蓋的目標。
4.企業參與抓德育的積極性不高。職業學校的學生直接面向企業就業,學生的培養、教育實行工學結合。新的辦學模式呼喚新的育人方式,這就要求企業承擔起育人責任。但是,在推行工學結合,實施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大多數企業僅僅是以企業管理制度要求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挑選員工,以保障企業一線人員的效益素質。對學生的問題只是一味地給實習老師壓力、給學校壓力,甚至退還,忽視了現代企業的文化理念對學生教育的引領作用,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陰影。
5.校外道德環境不容樂觀。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多元價值文化的負面影響、道德法制化進程緩慢的影響、公共媒體價值導向的影響等造成了道德與經濟發展不同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滋長,媒體對道德缺失現象曝光多、處理問責曝光少,對邏輯思維并不成熟、善惡評判缺少導向的中職生的德育帶來較大的沖擊。
三、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
1.立足于工作主體的特點,拓展德育的內容。中職生大多介于15~18歲,正值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要群體,他們大多數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叛逆、特立獨行、個性張揚、好高騖遠,這都需要加以正確的教育引導。這就需要在保證現行德育內容的同時,進行是非觀、幸福觀、榮譽觀、就業觀、社會觀等方面的教育,幫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
2.進一步充實德育的方式。目前,德育多采用觀看影視資料、主題實踐活動、課外活動、公益勞動、演講、體育競賽等形式,均屬于灌輸性德育,難以體現學生的自我調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教育效果的實現與目標要求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建立學生參與的道德評判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如,教師可以針對校內的道德失范現象、社會上的道德缺失問題,以主題班會、辯論會、道德評議臺的形式,交給學生討論,讓學生分析是非對錯,實現學生對道德認知的自我評判、自我養成。
3.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改革,建立良好的校風,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中職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實行教學改革,打破傳統的先學理論、再實訓實習的模式,積極推進“校中廠”和“廠中校”建設,實現“車間、教室合一”、“學生、學徒合一”,明確“廠”、“校”育人職責,嘗試進行先實訓、再學理論,貼近專業教學,結合學生的專業愛好、專業教學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從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到教育教學管理,全面滲透德育目標,構建體現學校特色、專業特色、企業文化、職教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實現現代企業、校園文化等多方面相結合的模式實施德育,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4.明確責任主體,完善多層面、全方位的德育體系。在學校層面,要在完善工作機構的基礎上,發揮班主任、輔導員、德育課教師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定期研究分析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和問題,提出加強德育工作的具體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全員抓德育工作機制,德育滲透到任一學科的任一課堂、任一活動的任一環節和學校生活的任一場所;在家庭層面,要進一步完善學校、家庭聯系方式,除了放假通知單、電話聯系等方式外,還要借助現代網絡的優勢,建立QQ群、微信群聊等,把學生在校期間的優秀表現與家長共享,點對點與家長及時溝通、分析學生的一些不良轉變和表現,并且定期轉發一些家庭教育典型案例,提高家長參與學生德育的能力和水平;在學生層面,進一步加大對學生會工作的支持,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體現學生既是德育工作實施者,又是體驗者。在服務他人和自我服務、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中反思感悟、體驗德育內涵,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優秀品德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5.分類管理、因人施教。秉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職教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揚長避短,培養愛好、興趣、特長。學校每學年除開展評定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還應評選文藝、體育、宣傳、衛生、社會實踐、道德標兵、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及技術能手等個人特長類獎項,實現“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育人氛圍,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6.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強化育人意識。教育之本,在于教師。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與核心要素,沒有好的老師,就沒有好的教育。(1)落實全員抓德育工作責任,明確納入教師工作職責,列入年度考核范圍,實行獎優罰劣;(2)開展每周的政治學習活動,加強師德教育,真正成為德育管理者,實現德育“全員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氛圍。(3)加強德育骨干隊伍建設,加強班主任培訓,開展好每周一的主題班隊會,科任教師上好思品課。
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任務艱巨,我們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德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確立全新的德育觀念,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為培養“技能技術強、職業素養強”的“雙強”學生積極努力、勇創佳績。
參考文獻:
陳家思,高鑒偉.淺談中職學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J].東方企業文化,2012(7).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