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雷
摘要:中國人物畫到了近現代,產生了巨大變化,在這個時代,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女畫家,她就是周思聰,她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采用現代構成的繪畫語言,融和西方造型藝術,兼融傳統繪畫精神來表現現代生活,從自己的本性出發,探索出一條中國寫意人物畫的全新的面貌,成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女畫家。
關鍵詞:變革;真誠;人文關懷;超脫
進入二十世紀,人物畫幾經變革。以徐悲鴻、蔣兆和為代表開創的新風格寫實主義。周思聰師從蔣兆和,借鑒了徐悲鴻繪畫風格。用傳統的繪畫語言來表現實現實生活。后期則融匯了西方現構成美學同時又堅持中國審美。周思聰的畫是結合當時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下進行藝術探究。她的藝術作品和創作成果可以說是獲得巨大的成功,甚至在中國繪畫史上沒有哪一位女性畫家能與其比肩。她筆下的大多數人物極其普通,她鐘情于表現生活困苦的普通大眾,她懷著顆藝術家崇高的責任心,對生活悲苦的人物有著人道主義關懷。對人類生存和社會極為關注,她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藝術高度。她在上個世紀的中國繪畫界產生了極大影響,她的作品使人們可以得到對生活的認知,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生的啟迪,又能同時得到造型技法的借鑒和學習。
她早期的作品多數是以表現寫實為主的風格。作品中的人物多是表現歷史人物、普通大眾。進行創作時常用以往傳統的筆墨語言表現,純寫實的手法詮釋生活。其中早期作品表現救災題材的《長白青松》、《抗震小學第一課》等,獲得好評。這給她以后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70年代,“四五”運動喚醒了許多還沉浸在個人崇拜中的國人,在恐慌中生活了幾十年的人們開始反思。很多藝術家們試圖用作品藝術化的手法有限地表達這個背景,除卻表達對周總理的敬愛與不舍外,同時也涌現出大批對“文革”的不滿的作品。在這種背景下畫了周總理的那三幅創作作品。其中她和丈夫盧沉合作的《清潔工人的懷念》在人物的塑造上顯示出更成熟的面貌,凌晨開會結束周總理向清潔工問好的情景,對清潔工的表情刻畫更是入木三分,整個場景的布置上也更情景交融。作品筆墨語言寫實,細部刻畫精準。在之后獨立創作《人民和總理》則是《清潔工人的懷念》情感的繼續,《人民和總理》以寫實為主的,所有的筆墨語言服務于形象塑造,群像的構思上也是以中心人物表情刻畫略微夸張,那個年代處理領袖與群眾關系場面的套路也仍然看的到。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畫家把自己的情感和態度表現在作品里,歷史人物畫雖也是一種政治需要,但是因為作品情感真摯樸實,人物刻畫上也是成功的,這些作品的表現,都顯示出周思聰寫實能力和細節把握能力的基本功極為扎實,而最終呈現出這樣一幅傳達情感和態度的精彩作品。
但是這種典型的紅光亮的藝術作品以及以敘事性場面描繪的作品,畫家的藝術個性被禁錮了,甚至沒有了思想和靈魂,但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是要有個性和自我的表現。正是對“文革”的不滿和對人性的關懷讓她從珂勒惠支和丸木位里藝術作品里找到靈感。從那以后,她的代表性作品《礦工圖》組畫就是以水墨表現的轉折性作品出現了。這幅作品主要展現了解放前以礦工為代表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和不幸的命運。這組作品從情感上是壓抑的,視覺上是血淋淋的,人物的表情是麻木陰郁,人物的整個動態是扭曲的變形的,形式上十分夸張,構圖上采用分解后拼接畫面的各種表現手段。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是跨越時間、超出空間的創作手法和滿目瘡痍觸目驚心的畫面。整個作品的都是陰森恐怖的氣氛,這樣一組描繪社會最底層悲慘命運的作品,雖然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完成,但卻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創作,鼓舞人民鞭笞邪惡,同文人以文救國,藝術家以作品拯救鼓舞人民和實現抱負的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一樣。她就是這樣一個悲憫眾生的藝術家。周思聰的寫生采風的關注點也是在人文關懷上,她關注點不同,她鐘情不在華美的服飾和優美的歌舞。而是邊遠的彝族人真實的現實生活狀態,這種真實觸動了她的內心深處,她似乎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了某種共鳴,對那些和自己的內心產生“共鳴”的東西特別敏感。她的彝族小品系列首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件作品濃重陰郁仍然能看出《礦工圖》的影子,但《礦工圖》的悲愴在這幅作品看不到的,這幅作品主要表達的是悲涼和滄桑,兩位主人公的眼神中透出無奈和茫然。之后她又畫了《戴月歸》、《秋天的素描》、《邊城小市》、《母女》這些作品風格已不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沉悶陰郁,作品已經筆墨松動,風格淡雅憂傷,造型以拙為美,人物表情的刻畫仍然木然的,但他們似乎無論在負重行走,還是田間勞作,對生活依然默默的承受,她們在空曠的田野里獨自行走,神情淡然許多。正是現實生活上的困苦和壓力,讓她對勞苦大眾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強烈的同情心,和心靈上的共鳴,黎族人就像她,她就像黎族人,同呼吸共命運,她畫的不僅僅是黎族人,應該就是畫的她自己。在這個階段,文革時期的影響隨著時間也淡化了,畫家也從強烈的社會主題也轉向個人的內心。
如果說這個時期的周思聰趨于內心的抒情表達,那從1982年開始被病痛折磨的周思聰就歸于寧靜了,被病痛折磨的周思聰仍然堅持拿起畫筆,她筆下的人物最多的還是彝女系列,例如《落木蕭蕭》、《秋林負薪圖》、《林中霧靄》、《拾柴》等作品。雖然畫的仍然是背東西的彝女,但是已然沒有的當初的壓抑和憂郁,畫面多了美好,超脫的感覺。人物的表情淡淡的,不在著重刻畫,墨色也是淡雅的,更加注重整體營造意境。那淡泊的人物形象多了寂靜和空靈。從最初表達人物的憂傷壓抑情緒到后期表現的超脫的心境。這是畫家“不執著于形,內求于心”的心境變化。從表現紅光亮到平凡的內心,形式上也從濃重到超然。我們看得到早期作品中的宣泄出的飽滿陰郁,到中期作品中對平凡的審視和詢問,到后期的超脫和釋然。這從中我看到了某種心靈的升華。真正的藝術,從來都不是筆墨技法能達到的高度,創造的技巧畢竟有限,大的藝術從來都是來源于生活,周思聰這一生都在操勞中過度。經歷文革,家庭的重擔,身體的病痛的折磨,即使這樣,仍然懷著感恩的心,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面對艱難,她仍然笑著說自己是幸運的,而我們有幸看到她的作品,亦是幸運的。在二十世紀這個特定時代中,出現了這么一位偉大的女畫家,亦是給我們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華天雪.中國名畫家全集《周思聰》[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2]張文隆.墨由心生——周思聰水墨藝術中的本色精神[J].西安美術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