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軼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據專業的不同、學科的不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發揮的作用也有所區別。從美術教育方面來說,由于學科特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緊密的聯系。能夠從藝術的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析、記錄和研究,同時高校內也能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地,培養出新一代的傳承人。
關鍵詞:美術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一直是我國強調的一個重點問題。高校正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前線,不僅要在文化上進行保存,同時還要將其和現代藝術、現代社會相連接,對其進行創新,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目前已經有很多高校開始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尤其是文化遺產豐富的地區,充分發揮了高校的前線作用。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教學體系中,并建立了相應的研究中心。這種措施充分發揮了高校的教育功能,提高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研究水平,發揚了民族本土資源。
一、高校美術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系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是建立在對民間藝術的研究基礎上行的,而高校美術教育在藝術研究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早在50多年前,就開始重視對民間文化藝術的研究,最初是由一些民俗學家以及美術家對民間藝術進行收集和整理,之后文藝理論家也逐漸加入到這個行列。在此基礎上,民間文化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在1986年,中央美院的楊先讓先生首次提出了建立民間美術系,并將其納入到高校美術的教育體系中。從此,民間美術系正式成立,并將對民間藝術的研究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在之后的3年間,楊先讓學生曾多次帶隊對黃河地區的民間藝術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民間藝術品,同時創立了在美術教學中使用的民間藝術陳列室,同時完成了《黃河十四走》的考察報告。該報告為我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指明的方向,也找到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從此之后,人們開始逐漸從藝術的角度對民間的文化進行分析,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另一位美術教授靳之林在對我國多民族及世界地區人類民間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生命之樹》等一系列名著,對我國各類民俗主體做了開創性的文化闡釋,也為我國的美術研究奠定了基礎[1]。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將民間美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完善了高校美術教育系統。從此之后,我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并采取了多樣化的措施,有效保證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二、高校美術教育在非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
(一)從藝術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析、記錄與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出現在民間,在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上也有所區別,想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傳承、創新和保護,首先就需要專業的研究人員深入民間進行調查。專業的藝術人員對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形式都有著較強的洞察性,可以通過藝術的視角進行判斷。另一方面,在一些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中,在分析和保護方面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而高校美術教育是我國對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這些人才能夠有效推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察與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的是動態的展示,更注重技術或技能方面。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在動態的表演中才能呈現出其價值和魅力。而在這動態過程中,除了文字、口述之外,一般都是圖像、影響等資料。早在古代,就有如風俗畫的記錄方式,為探索我國古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資料。在當今時代下,圖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有著更緊密的聯系,目前我國已經有大量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畫冊,這是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高校美術教育中,藝術院校可以引導學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藝術的研究內容,從而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二)高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
一般意義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都是口述,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由于傳統,還有一定的禁忌問題,因此大多傳承人都流落在民間,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后繼無人的情況,而藝術高校則是培養傳承人的最佳場所之一。學校可以根據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邀請相應的民間藝人進入到院校進行教學,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的院系,招收符合要求的藝術生,系統的教授相關知識。一般藝術類學生都有著一定的藝術基礎,而且文化修養較高,如果有良好的教學分為,那么很可能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
(三)通過美術創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創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然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呈現出和過去不同的全新面貌。如果過分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初形態,很可能使其缺乏生命力,甚至被歷史淘汰。因此,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其原生態的屬性,同時也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對其進行創新,才能更好的對其進行保護[2]。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美術創作時對其進行傳承和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夠為舊的藝術注入新的表現形式,在新的時代下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在高校美術的教育中,如果能夠讓學生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就能有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我國的民間美術在過去曾經被劃出中國美術范疇之外,1949年之后,我國美術高校就開始引入民間畫師進行教學,很多靠手工藝為生的民間藝人,都被請到美術高校中傳藝示范。隨著民間藝人地位的逐漸提升,其生存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得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在高校教育中傳承下來,并在長期的學習中不斷創新,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方面有則會重要的應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為高校美術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從藝術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并對其進行了創新和完善,使其符合時代的特點,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歷史時期散發出了耀眼的光輝。
【參考文獻】
[1]鄭以墨,王陽. 論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8:75-78.
[2]羅蓉. 試論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J]. 美術教育研究,2012,2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