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三部《歌劇魅影》的舞劇作品對比賞析三部脫胎于原劇的《歌劇魅影》創作于不同時代,作品的呈現多有不同,無論是內容、主題思想、都緊跟時代背景的發展,作品的背景、音樂、舞臺等都在不斷地進步與完善。但最終主題思想都回歸于善必勝惡,詮釋人間的真善美將是人類永恒不變的追求。
關鍵詞:對比;賞析
一、作者簡介
加斯東·勒魯,1868年5月6日生于巴黎,1927年4月15日在尼斯去世,終年59歲。勒魯一生中寫了33部長篇小說,都是在報紙、雜志上連載的通俗文學作品。勒魯涉足偵探推理、荒誕、歷史、政治、科幻、幽默、恐怖小說等各個領域。他曾在《晨報》當過新聞記者。日俄戰爭時,他常駐彼得堡。他的作品如《黑衣夫人的芳香》、《歌劇院幽靈》、《黃室奇案》等很有名,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二、原始內容
勒魯于1911年發表的這部介于偵探小說和荒誕小說間的作品,從一個記者的角度,講述了發生在宏偉壯麗的巴黎歌劇院的一個“鬼故事”。問世至今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和音樂劇,成為懸疑作品當中的經典之作。
小說以第一人稱寫作,身為記者的作者隨著調查和采訪的深入,講述了宏偉壯麗的巴黎歌劇院里鬧鬼的故事。克里斯汀本是劇團的一名默默無聞的小演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她頂替劇團生病了的首席女演員卡洛塔上臺演唱。她那天使般美妙的歌聲立刻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她旋即成為巴黎劇壇的新寵兒。 克里斯汀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是因為有位神秘的老師暗中教授克里斯汀歌唱。這位被克里斯汀稱作“音樂天使”的老師其實就是巴黎歌劇院人人談之色變的“歌劇院幽靈”。
“歌劇院幽靈”的真名叫埃里克,是個集音樂家、建筑師和魔術師于一身的奇才。然而不幸的是,他的面孔被毀了容,外表極其丑陋,所以他不得不戴上面具,棲身于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他使出一切鬼魅伎倆想要獲得漂亮動人的克里斯蒂娜的愛,僅僅是為了能過上像常人一樣的生活。由此,作者對埃里克的不幸寄予同情躍然紙上,使愛情悲劇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不同版本進行比較研究
(一)創作體裁與人物設定
《歌劇魅影》是一部安德魯·洛伊·韋伯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1986年在倫敦首演,本劇尊重原劇中的角色設定,主要人物有克里斯汀、埃里克和拉烏爾,由麥克爾·克勞福德和莎拉·布萊曼擔任男女主角,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
《夜半歌聲》1937年版是由馬徐維邦執導的電影,影片以反封建爭自由為主題,塑造了宋丹萍、李曉霞、孫曉歐、綠蝶等有血有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由金山和胡萍出演。
張國榮主演的《夜半歌聲》于1995年上映,由于仁泰翻拍1937年版的《夜半歌聲》。這部電影沿用了徐維邦電影版本的故事梗概,宋丹萍和杜云嫣兩人的愛情在電影中成為一條主線,由韋青這個學徒角色慢慢回憶牽引出來。張國榮和吳倩蓮、黃磊的演繹詮釋的唯妙唯俏。
(二)故事內容
三部作品中,音樂劇《歌劇魅影》與原著的情節大致相同,講述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一個神秘而凄美的愛情悲劇。克里斯汀本與埃里克的愛恨交織,結尾最純美的愛化解了一切邪惡的仇恨;
但在兩部電影版本中,男主人公以話劇演員的身份出場,并與女主人公相戀,但遭到外界因素的橫加阻撓,并被殘忍毀容。此后他無顏見人,只得藏匿戲院頂樓,假傳死訊,斷絕女主人公的念想。但得知消息后女主人公卻精神失常,二人更是不得相見。雖然容顏雖毀,但歌喉依舊,每到夜晚,便忍不住引吭高歌,來到戲院流連的女主人公便在歌聲中得到安慰。十年后,一位青年男演員結識了女主人公,毀容的男主人公不僅在藝術上幫助青年,還指點他去安慰女主人公。最終,在與惡勢力斗爭中,男主角挺身而出,報仇雪恨并葬身火海。
從電影情節中可以看出與原著的故事情節有不同,但是宣揚內心美好的主題思想卻始終未變。
(三)獨特之處
音樂劇版《歌劇魅影》以倒敘的手法,從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開場,時間回到1911年的巴黎。劇中排演《漢尼拔》《唐璜》等作品,展示了劇中劇的表演手法。其中的音樂也以小提琴與大提琴復協奏曲為模范,再將音樂劇里多首知名的主題:“假面舞會”、著名的管風琴獨奏段、“Think of me”、“Here in this room”、“All lake of you” 先后融入協奏曲中,組成一首緊湊動人、浪漫派音樂作品。
1937年版《夜半歌聲》,劇本由田漢的潤飾加工。在音樂方面,由冼星海擔任作曲,插曲《夜半歌聲》、《熱血》和《黃河之戀》都傳唱一時。影片的主演金山也是功不可沒,其演出可謂出神入化、爐火純青,臉上雖然扭曲駭人,但內心純潔和善良卻通過肢體語言清晰的傳達到了銀幕上,使得觀眾在恐怖之外更從角色身上受到了靈魂深處的震撼。全劇并未應用神怪力量來營造全片的恐怖氛圍,而是賦予更大的社會意義,通過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折射出了封建勢力對自由思想的禁錮與扼殺,標志著恐怖片作為一種類型正式登上了中國電影之林,
張國榮出演的這部脫胎于西方《歌劇魅影》的《夜半歌聲》雖然保留了原作中的恐怖元素,但將重心放在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之上。電影在敘事和場景上都下了功夫,尤其是細微的戲劇性情節,微妙的氣氛。張國榮把悲劇藝術家宋丹萍的才華,歌喉都表現的很有張力,完全摒棄了中國曲調的歌曲,大膽地嘗試借鑒外國歌劇唱腔,以劇情來展示主人公的心路,賦予了年代特有的命運色彩。
四、總結
三部脫胎于原劇的《歌劇魅影》創作于不同時代,作品的呈現多有不同,無論是內容、主題思想、都緊跟時代背景的發展,作品的背景、音樂、舞臺等都在不斷地進步與完善。但最終主題思想都回歸于善必勝惡,詮釋人間的真善美將是人類永恒不變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柏聰.哥特因子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分析[J].西江文藝,2016(03)
[2]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當代舞蹈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楊梓虂(1992-)女 河北保定人 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2014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學教法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