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
摘 要:本文以現代教育理念為依據,參照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同類課程的教學經驗,對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研究。構建出一套優化高校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 “立體化教學模式+音樂課外實踐”音樂欣賞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校;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立體化教學模式
音樂欣賞課程是普通高校開設的藝術類公選課程,是高校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教學載體。普通高校音樂欣賞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大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培養大學生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音樂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然而過去,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講臺上講授,適時播放音頻視頻,學生被動性的聽記,師生之間交流甚少,教學的方式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夠顯著,學生學習態度較被動,大多數學生為了較容易獲得公選類課程的學分而上課,離“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發展形象思維”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從多年來各高校沿用的常規教材來看,涉及音樂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介紹、曲式分析、譜例等較多,涉及中西音樂不同流派、風格及音樂文化背景的闡釋較少,大學生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西音樂文化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形成的是單一層面的思維方式,甚至覺得音樂研究與創作僅僅是少數學習專業音樂學生的使命,音樂文化的認知和音樂實踐等與自己距離遙遠,高不可及。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滿足音樂教學與多學科知識融合,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融匯貫通的全面的、立體型的思維方式。目前高校音樂欣賞類課程的教學在教材編寫、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課程體例建設方面,都存在較大的改革空間。不斷優化教學資源,拓展音樂教學內容,建立“立體化教學模式+音樂課外實踐”音樂欣賞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的發展要求。
一、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的整合
高校學生普遍對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方面是比較薄弱的,教學中需要把涉及過深的樂理、和聲、曲式及音樂作品的技術層面分析等進行合理的簡化,把這些音樂專業知識有機地滲透到音樂的審美體驗中。側重對音樂作品的多元文化背景、情感體驗、理解認識等方面分析,突出音樂性,避免過多地對音樂作品進行較深技術層面的剖析。
二、深化音樂課程性質,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拓展音樂教學內容
傳統結構主義課程論者主張“課程內容即學科知識”, 然而音樂學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發展必然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深化音樂欣賞課程的性質,將此類課程上升到作為高校傳播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和載體,并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來認識。音樂欣賞教學中強調音樂與人,音樂與自然,音樂與社會,音樂與宗教、哲學、文學、建筑、繪畫等多學科的內在聯系。在教材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新的整合與拓展,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等教學目標提供了保證,有益于學生對音樂文化知識體系的建構。
三、完善多樣化的音樂欣賞課程教學形式
全國各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大多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適時播放音頻視頻,學生被動性聽記等教學方式。近年來教學硬件設施的改進,并沒有引起教學方式方法的太多改變。如何使學生成為教學環節中主觀能動的主體,如何運用現代的教學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成效的教學改革,是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積極推進研究性探究式教學
課程經過階段性學習后,布置學生以小論文等形式進行研究性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課后去圖書館或互聯網查找與教學內容相關資料,結合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認識,強調學科交叉互動,在課堂上以PPT的形式演示并積極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敢于陳述自己觀點的能力。教師及時對學生的探究式研究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豐富教學內容,教學相長,課堂教學轉變成一種師生之間進行愉悅而多層次的音樂文化信息交流,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創新思維能力。
(二)在教學中進行教學手段建設,開創公選課教學“音樂會現場”模式
由過去課堂聽音頻看視頻,改革后根據教學內容每學期可多次邀請專業音樂師生或音樂特長生來課堂為學生現場演奏或演唱,每節課相當于在教師專業知識引導下觀看了一次小型音樂會,豐富了學生的音樂視野與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課后很多學生開始主動學習樂器,產生終身學習音樂的想法。
(三)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參與——體驗模式,提供給學生音樂實踐的平臺
把理論引入教學實踐,注重綜合實踐訓練,注重挖掘公選課學生的音樂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課下業余時間挑選出課上具有藝術特長及對樂器演奏感興趣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進一步進行音樂的實踐學習,教師對學生定期義務指導。教師協助學生在校內成立學生音樂社團,課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排練,音樂特長生帶著音樂演奏零起點的學生進行聲部分排,音樂零起點的學生經過實踐練習后每學期能夠完整演奏一至二首小樂曲。每學年,組織參加第二課堂的全體學生進行一次校內音樂欣賞教學實踐展演,音樂會前師生利用課余時間大量排練,鍛煉學生的音樂表演的協作意識、舞臺表演經驗,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課程教學實踐展演,提供給學生更多施展音樂課程教學實踐的平臺。
(四)教師發揮個人專業的特長,在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實踐
合理利用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創作與課堂教學欣賞內容相關的音樂作品。編曲和錄音演奏演唱部分,在教師的引導下可充分發揮公選課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師生共同創作完成曲目。在學生表演水平日益成熟的時候,可參與校內校外各類文藝演出。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實踐,獲得與社會生活的緊密關聯,學生從而獲得音樂實踐鍛煉,提高了音樂實踐能力,給予學生創造施展音樂才華的平臺,是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升華,適應培養理論與實踐雙重能力并行發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四、改革教學中師生的傳統交流方式,是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方向
(一)改革考核方式
音樂欣賞課程對學生學習成績評價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的全面多元評價。可由過去的閉卷考試改革成學生結合教學內容談自己所學專業與音樂的聯系,或撰寫音樂研究性論文一篇,或創作、演奏、演唱與教學相關的音樂一首,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及對音樂文化引發了積極的思考。
(二)改革答疑環節
除在課上和課間進行及時答疑外,每次課后利用固定的一段時間對課程感興趣的學生進行集中答疑,解決公選課學生多年來對于音樂多方面不解和感興趣的問題。
(三)建立課程互聯網師生交流平臺
充分利用互聯網+師生交流,開課第一周開始與學生建立微信、微博、騰訊等社交方式的聯絡,學生平日可以隨時與教師進行音樂課程內容的交流,師生間學習交流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師利用互聯網平臺及時更新教學計劃、教學進程,發布對課程的具體要求,對課程進行宣傳,轉載與課程相關聯的國內外音樂網絡資源,音樂會信息采集,考核內容說明,課后作業說明,網絡課程的發布等,使學生獲取音樂前沿信息與解決疑惑更及時,學生對師生間這種交流方式非常歡迎。
(四)改革點名方式
針對公選課學生選課人數多的特點,每節課前教師發給學生不同顏色小卡片,讓學生簽名并寫出對本節音樂欣賞教學的感受,教師在課后進行出勤統計,節約了大量課堂點名時間,教師也可以獲得學生對課程內容接受程度的及時反饋。
以上所構建的“立體化教學模式+音樂課外實踐”音樂欣賞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是本人通過多年從事高校音樂欣賞教學積累的教學經驗中獲得的教學方式改革研究,以期對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起到借鑒之用。
參考文獻:
[1]尹愛青. 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 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陳慶芳. 淺談綜合性大學音樂欣賞課程之教學改革,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