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榮 楊璽博
摘 要:當今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團隊合作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任何工作的進行,靠個人單槍匹馬是不可能完成的,都需要一個和諧而默契的團隊,才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而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們,習慣了十幾年的獨立學習的教育模式之后,團隊合作精神是他們相對薄弱的一個環節。對此,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加強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大學生團隊與團隊精神內涵的探討與研究,開展各式各樣的集體活動,全面提升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與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字:大學生;團隊合作;團隊精神
課題基金:2015年校級教改課題《團隊合作式教學方法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5-JG-X-04
1 引言
1.1 團隊合作精神的內涵
所謂團隊精神,就是團隊成員共同認可的一種集體意識,是顯現團隊所有成員的工作心理狀態和士氣,是團隊成員共同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體現,是凝聚團隊,推動團隊發展的精神力量。從這一概念出發,大學生團隊精神則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
首先是團隊的凝聚力。團隊精神表現為團隊強烈的歸屬感和一體性,每個成員都能強烈感受到自己是團隊當中的一分子,自覺地把個人與團隊目標聯系在一起。
其次是團隊的合作意識。團隊成員間相互幫助、互相關懷,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在一個團隊中,只有每個成員都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并在共同目標的基礎上協調一致,才能發揮團隊的整體威力,產生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協同效應。
再次是團隊的高昂士氣。它體現了團隊成員對團隊事務的態度,表現為團隊成員對團隊事務的盡心盡力及全面投入。
1.2 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研究現狀
為了正確分析當代大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狀況,我們隨機對學校不同年級的男女學生做了問卷調查,以下是本次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對于團隊精神的協作的調查中,大部分的同學認為自己的團隊協作精神一般。只有33%的學生經常參加團體活動,少數都不參加,73%的同學認為團隊中的任務應當團隊成員共同完成;60%的學生當隊友有困難時會經常給予幫助;在團隊活動中,54%的同學會偶爾因為太喜歡表現自己而忽略其他人;在參加的團隊活動中55%的同學對于團隊精神感受不明顯,還有6%的同學根本感受不到團隊精神;當團隊有新任務時,他們的處理方法是,59%的學生會說服隊友一起做,25%的自己默默的完成工作,然后心里抱怨,少部分會選擇自己也不做;在團隊中,67%的人選擇了謙虛的和人共同探討,26%的會選擇直接告訴他該怎么做,6%的會自己解決了;當意見與其他成員意見有沖突時89%的同學都會選擇跟大家一起商量交換意見。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統計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還是具有團隊精神的,合作意識也比較強,與他人交往溝通的意識不是很強烈,有些同學就是自己干自己的,參與意識不夠,只有少數同學經常參加活動,很多都是偶爾參加,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溺愛和嬌寵中長大,這使得他們從小就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薄,缺少互相幫助及協作精神,沒有團隊合作意思。這些大學生在畢業后往往很難融入社會,缺乏社會競爭力。雖然如此,但大多數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這為進一步做好培養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學生對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團隊合作精神是一種不承認個人利益、抹殺個性的精神。因此,我們還需要加強在校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的教育。
2 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大學生自我意識
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好壞,是合作精神缺失與否的首要原因。自我意識,亦稱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自我意識實際引導著個體行為。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自我意識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進入了探索和確立真正自我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大學生自我意識往往帶有不協調性。不穩定性等特點,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從眾心理、逆反心理、自卑感和自負感等自我意識偏差,導致大學生缺乏合作心理和合作精神,不能正確地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友誼等方面的問題。
2.2 學校因素
大學生合作精神缺失并非一躕而就,學校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首先,長期的應試教育給學生的思想上帶來巨大沖擊。“以分數決定成敗”、“以分數衡量優差”,類似的觀念和經歷使得學生無法正確面對合作與競爭之間的關系。當集體利益、他人利益與自身利益相沖突時,大學生們也就很難做出抉擇。其次,缺乏系統而有效的教育管理。部分高校對大學生合作精神的教育培養工作關心重視程度不夠,即便對大學生進行相關教育,也是照本宣科,方式老套陳舊,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教師沒有起到榜樣作用。一方面,教師隊伍自身的合作精神不足,在科研、教學等方面表現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少,師生關系疏遠、冷漠甚至對立,這不利于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教育工作。
2.3 社會因素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上也存在著一些不良思潮和不良現象:一方面,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西方不良思潮對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形成產生了負面作用。另一方面,諸如追名逐利,不勞而獲等不良現象也對大學生帶來了沖擊。面對這些不良思潮和現象,部分大學生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和有效的抵御能力,紛紛效仿,造成了集體觀念淡漠,合作精神差的局面。
3 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策略
近幾年來,社會各界都在關注團隊合作精神,進而注意到團隊合作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時,這也加大了團隊精神研究和培養的力度。目前,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已形成共識,而各大高校應應采取有力措施,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評分體系和課外活動內容等各個方面著手,全方面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對此,我們給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改造教育模式,營造團隊合作氛圍。
首先,營造客觀公正,公平競爭,謙虛禮讓的校園環境范圍。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具有巨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它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高校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民主、平等的現代教育管理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合作型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合作,在合作中學習。第三,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要貫穿于學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貫穿于教育和育人的全部活動,貫穿于每個教育管理者的心中。
(二)打造合作平臺,在實踐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增加合作機會,打造合作平臺,是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培養的關鍵。即堅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通過各類團體教育和活動促進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一方面,重視校內教育。在課堂上,任課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習小組、科研團隊等方式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交流與合作。在課堂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如籃球賽,辯論賽,聯歡晚會等,使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合作,在活動中不斷成長。另一方面,采取積極有效的校外教育方式,比如,社會實踐、就業見習、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促使大學生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得到鍛煉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作用。[6]
(三)共同努力,在合作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單純依靠高校的教育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充分調動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合作,共同做好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教育工作。
4 結束語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由學校進入社會的重要紐帶,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個人的成長,對民族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高校教育管理者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合作精神培養的新理論、新思路和新方法,為向黨和國家輸送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葉清.大學生團隊精神現狀及對策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2]傅如良.當前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幾點思考[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2006(1).
[3]王春璽.大學生和諧精神與集體主義合作精神的缺失及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05(6).
[4]李玉潔.當代大學生合作精神培養研究[D].鄭州大學,2007.
[5]桑新民.從個體學習到團隊學習——當代學習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新趨勢[J].復旦教育論壇,2005(3).
[6]馬凌.大學生“團隊學習”中社會心理和行為
[7]吳云,范稟輝.論對非正式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
作者簡介
劉靜榮(1988-),助教。
楊璽博(1982-),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