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珊
摘 要: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歷程中,經歷了一個從“實踐的人道主義”到“實踐的唯物主義”的轉變過程,從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演變的角度考察,這一轉變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實踐”概念的演變:從抽象理論形態的實踐到的實際斗爭形態的實踐;從人道主義到唯物主義的演變:從抽象精神論哲學基礎到革命實踐必然性;從“實踐的人道主義”到“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整體演變:從理論批判改造世界轉變為革命實踐改造世界。從“實踐的人道主義”到“實踐的唯物主義”,標志著馬克思從“實踐的人道主義者”轉變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從一個嚴厲的批評家轉變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產階級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關鍵詞:實踐;人道主義;唯物主義;轉變;異化;革命;共產主義
在作于1844年4--8月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927年首次發表)中,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人道主義”,認為,“共產主義作為私有財產的揚棄就是對真正人的生活這種人的不可剝奪的財產的要求,就是實踐的人道主義的生成一樣”。1845年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最早發表于1888年)中,用“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和“新唯物主義”來稱呼自己的哲學。他提出:“直觀的唯物主義者,即不是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在1845-1846的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1932年首次發表)中,馬克思恩格斯稱自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第一次提出了“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概念,并以此來概括自己的哲學。他們說,“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在一段較短的時間里,馬克思(后與恩格斯)提出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和“實踐的人道主義”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這兩個重要概念內涵的演變反映了這一時期(1841-1846)馬克思思想的轉變。
1 兩個“實踐概念”的演變:從抽象理論形態的實踐到實際斗爭形態的實踐
“實踐的人道主義”和“實踐的唯物主義”兩個概念都包含了“實踐”一詞,但所代表的概念內涵已經不同。
《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把“實踐”僅僅理解為理論批判,并且認為哲學只要由理論轉化為“實踐”,即轉化為理論批判,使哲學世界化,世界就能哲學化,現實就能改變。當然,與此同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中還把實踐歸結為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思想,克服了由于過于強調勞動的能動意義而導致的對人的抽象理解。
其后不久,馬克思的實踐觀發生了重大改變,在1845年春寫作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他提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科學的實踐概念和唯物主義概念真正第一次統一起來。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把認識論建立在實踐觀點之上,確立了能動反映論的基本思想,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 從人道主義到唯物主義的演變:從抽象理性哲學基礎到革命實踐必然性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及較早作品中體現出了較強的人道主義,以人道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哲學基礎,并且帶有抽象的理性色彩,到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則以革命實踐的歷史必然性來作為使全部現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在手稿中說到:“共產主義作為私有財產的揚棄,就是對真正人的生活這種人的不可剝奪的財產的要求,就是實踐的人道主義的生成。”這時,馬克思用人道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而實際上,這里的人道主義是抽象的理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立足于實踐觀點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里,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來解釋社會生活。人本主義用人的本質的“異化”和“人性的復歸”說明社會歷史發展,但這一理論自身并沒有說明“異化”產生的物質原因、必然性和規律性,存在嚴重缺陷。馬克思指出了“問題的解決”包含在人的勞動中,但馬克思在《手稿》中并沒有具體回答這些問題。《德意志意識形態》解決了這些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在“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過程中,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總是和他們的物質關系、物質交往聯系著的。在確立唯物主義以后,馬克思立場是堅定的。
3 從“實踐的人道主義”到“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整體演變:從理論批判改造世界轉變為革命實踐改造世界
“實踐的人道主義”這一概念體現了馬克思一度推崇用精神的發展與完善解釋歷史,強調用理論批判來改造人與社會的主張。思想發展到這里,馬克思已經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一個以革命實踐為核心的共產主義者。
政治立場轉變為無產階級的立場。《萊茵報》時期,馬克思明確地宣布要站在“政治上和社會上一無所有的貧苦群眾”一邊,為他們謀利益。馬克思已經轉變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完全站到了無產階級一邊。馬克思的世界觀已經成為革命哲學,主要體現在實踐概念的演變上。馬克思在哲學上進行革命變革的“真正意義”,并不是一般的實踐觀,而是進一步發展為從“物質生產”這樣的實踐出發所制定的唯物史觀。 辯證法轉變為批判的、革命的辯證法。在馬克思那里,辯證法不僅是批判的,更重要的,還是革命的。人本主義者轉變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
4 結 語
從“實踐的人道主義”到“實踐的唯物主義”的轉變反映了馬克思從徹底的民主主義革命立場到堅定地站在“政治上和社會上一無所有的貧苦群眾”一邊,再到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一邊的階級立場轉變過程。馬克思始終相信“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
馬克思的這一立場是堅定的。馬克思恩格斯都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是為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而從事理論研究、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從“實踐的人道主義”到“實踐的唯物主義”,反映了馬克思從“實踐的人道主義者”轉變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從一個嚴厲的批評家轉變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參考文獻
[1]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人道主義與人本主義是同義詞,德語為Anthropologismus。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6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頁。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頁。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5頁。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