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述芬
摘 要:長期在外的務工人員是生活在兩種生活場景中的,一個是以掙錢為目的務工的城市,一個是實現人生價值土生土長的鄉村。在不同的情境中人際關系網絡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關鍵詞:人際關系網絡;城市;家鄉;打工者
1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是90年代以后,伴隨社會制度的變革以及經濟體制的轉型,城市居民與農村村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斷擴大;再加上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機械的推廣,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產生了大量剩余勞動力。農民在追求城市富裕生活的欲望驅使下,開始走出農村,產生了一波波的“民工潮”。
我的父親就是農民工浪潮中的一員。父親正式在城里務工是2011年,一直到現在。四年的時間,父親經歷了從一名普通的農民工到擁有自己的工作隊(東方工作隊)再到被納入大型的裝修公司(馬可波羅),從年掙4、5萬到年掙20萬的打工歷程。在高漲的打工浪潮中他是如何成為一名成功的打工者?一直是我思索的問題。當然,父親的裝修技術不可置疑,但是通過我的觀察,我認為父親開拓以及利用社會人際關系網絡的能力更為重要。
當前傳播學界對于農民工社會人際關系網絡的研究層出不窮。大多數學者以田野調查的方法,選擇一處調查地點,融入務工群體中,通過觀察、訪問,研究農民工群體是如何在陌生的城市里求職和生存的;或者稱研究對象為“邊緣人”,對其生存在城市底層的農民工現狀進行一番人性的關懷;又或者動輒以西方社會資本的理論加以解釋農民工的人際關系網絡。但是于在城市中走向成功的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的社會人際關系的具體運作模式進行具體分析的研究我并沒有看到。
本文筆者就以父親為研究對象,對于其如何重構、運用、維系自己人際關系進行一番探究,希望可以通過父親的個人經歷折射出成功的農民工這個群體一些共性的經驗。
2 強關系?弱關系?
一提及社會人際關系網絡,馬克·S·格蘭諾維特的強弱關系理論是逃避不開的。強弱關系就是指人際關系的強弱程度。“一般從四個維度來衡量:互動的頻率,互動的次數多為強關系,反之則為弱關系;感情力量,感情較強、較深為強關系,反之則為弱關系;親密程度,關系密切為強關系,反之則為弱關系;互惠交換,互惠交換多而廣為強關系,反之則為弱關系”[1]。
關系的強度問題在國內研究的人很多,包括邊燕杰、劉林平、宋歌等。筆者認為在生活中,五服之內的親屬、關系較密切的朋友、老鄉、同學、同事屬于強關系;相識而不熟悉的人歸結為弱關系。之所以研究此問題的學者眾多,是因為強弱關系對于農民工在城里求職生存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對農民工而言,有學者認為強關系比弱關系重要,因為關系強弱對應的是信任程度,強關系更容易產生義務性信任(邊燕杰);有學者認為弱關系比強關系重要(寧慧、李桂平),因為弱關系異質性較強,可促進信息傳遞(魏春梅、盛小平)。
筆者認為,強弱關系需要從兩個維度來衡量。一是微觀上生活的具體情景;二是宏觀上整個生命歷程。因為長期在外的務工人員是生活在兩種生活場景中的,一個是以掙錢為目的務工的城市,一個是實現人生價值土生土長的鄉村。在不同的情境中人際關系網絡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鄉村是務工人員以血緣、親緣、地緣構筑的情感型關系網,是很難破壞的;而在務工城市是以業緣為主重構的工具型關系網,兩者交織重疊的部分很少。但是關系網不是一成不變的,強關系和弱關系相互交織,在強關系中尋找弱關系,將弱關系轉化為強關系, 不斷重構。但是從整個生命歷程中來說,絕大部分務工人員最終還是要回到家鄉,即使通過努力定居在了城市,百年之后還是要魂歸故里。因此,對于家鄉的聯系是不能割斷的,也是割不斷的。也就是說,對于務工人員離開了城市可以,但是永遠離不開家鄉。很多學者論述說務工人員外出后關系容易出現“外傾”,對此我是持懷疑態度的。父親的打工經歷證明在城市里的弱關系可以轉化為強關系,但是家鄉的強關系對于務工人員不能變弱。
3 父親的人際關系網
3.1 初來乍到的城市
父親說,他是聽伯父說城里裝修很火熱,因為伯父的連襟(簡稱A,現在父親最好的朋友之一)在城里搞裝修,如果父親愿意去,他可以讓A幫忙打聽一下,憑父親的技術,應該比在家混的好。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從伯父那里不斷得來的消息,父親將家里的20畝田暫時承包出去,帶著母親去了省會濟南。
父親總結自己在濟南的經歷中說“事情遠遠沒有想的那么簡單,才來到濟南沒認識的人怎么找工作?于是父親就時不時請A吃飯,并買禮品送去,說是答謝,其實就是希望他能給點活干。一來二去我們關系就熟了,A有活就帶著我去。沒活的時候我就去勞務市場找活干,就這樣多認識幾個老板。他們對我的技術很滿意(得意),以后有活就給我,我也不是不知道感恩的人,何況以后還得指望他們,每當工程結算完,就給他們買點禮品,或者給個紅包。他們看我“實在”,給的工程越來越大,我自己干不完,就和A一起干。人手還不夠,就找了幾個老鄉,包括B(父親的表姐夫,現在也是最好的合作伙伴),老鄉、親戚都知根知底,做起來放心。后來做的工程被很多老板看上,非讓我們加入。考慮到我們自己在城里沒背景,為了找個靠山,就加入了馬可”。
從父親的經歷想到費孝通的“差序格局”,邊燕杰的人情面子,閻云翔的禮物流動。中國的社會人情社會,只有有了人情,才能更好辦事。父親不斷強化的弱關系,最終成為他在城市里賴以依托的的強關系,說明關系是動態的。但是父親的合作伙伴還是以老鄉、親戚為主,也證明他的關系網是家庭關系的拓展。
3.2 脫不了的軌—家鄉
父親說“雖然我們很少回家,但是逢年過節還是必須要回家的,你要不回家拜年,肯定會被親戚、鄉親在背后指責“。
今年,家里一對夫婦去女兒家過年,沒在老家,老家的人都在背后議論紛紛。家鄉過節必須回家是公認的“規矩”,千百年來運行的“軌道”,任何人一旦越出軌道,就要受到指責。
父親還說“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得給家里人帶點像樣的禮物,特別是長輩,一定要比在家里的禮物貴重,要不會說你白混了;還要請家里鄉親,兄弟喝酒,找機會增進一下感情。萬一家里有事,我們不在,他們也好照顧著,畢竟以后我們還要回來的,關系一定不能疏遠,要不有為難時候”。
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每年春節,父親會挨家拜訪家里長輩(帶禮物),并且幾乎天天晚上有喝酒聚餐的。雖然我們長時間不在家,但是家里的事情都有人照應著。
4 總結
對于農民工來說,不管成功與否,總是要回到家鄉的,城市只是他們掙錢的地方,而家鄉才是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所在。在城市的短暫停留,他們建立起工具型為主的關系網絡,某些弱關系轉化為強關系,支撐其在城市的生存;在城市期間,雖然他們與家鄉的聯系有所減少,但是并不能說他們對家鄉人際網絡疏于維系管理,他們會借助各種機會來維系自己家鄉的社會人際網絡,因為這畢竟才是他們真正的“強關系”。
參考文獻
[1] Friedkin N E.Information flow through strong and weak ties in intraor-ganizational socialnetworks.Social Networks, 1982, 3(4):273-285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