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平
摘 要: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下,旅游活動和文化遺產的結合在日益深入,與此同時,旅游活動對文化遺產造成的諸多問題也在日益浮現,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當人們只專心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許多民間文化以及傳統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瀕臨滅亡。
現代旅游或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相應地,也造成了一定而負面的影響,所以,要兩者兼顧,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在保護中利用,同時以利用促進保護。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以科學適度的旅游開發來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傳承;開發
1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1.1 非物質化遺產的內涵與外延
從科學意義上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是一個龐大的思想文化體系,涉及道德范疇十分廣大。廣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前人創造出來并且流傳下來的全部口頭形態的文化遺產。但是這個范圍太廣,并不能一概而論。狹義的概念就是上文提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給予的并且希望保護的范疇。
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綜合性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口頭文學。當然,口頭文學往往是要依靠其他形式而延續的,例如祭祀、史詩、山歌、舞蹈、戲劇等等,它們不能夠單獨地存在,要依靠各種媒介來廣為流傳。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集體性,它最本質的特性就是普遍的,是社會大眾的,并不只是幾個人的成果。它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著民族意識和精神。
1.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遺產稀有價值的表現。真實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基。但是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保護的就是在保護文化的傳承者,也就是活生生的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是封閉的,絕對化和靜止化的保護都是不對的。所謂保護,是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而不是僅僅上了枷鎖鉗制住。真實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就相當于靈魂,當然這樣的真實性相應地也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所以在某一程度上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
2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價值和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區域的旅游形象、文化內涵和色彩,成為旅游策劃的重點元素。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可以宣傳和促銷地方形象品牌價值。同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作為非常重要的旅游資源,其基礎內容具有多樣性,而地域性就是其獨具魅力的前提。它的文化性自然而然的為自然風光的深度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襯托,將不可形態化的文化藝術展示給世界,達到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這種無與倫比的杰作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特有的民族文化,傳承著中國古老的優良傳統和堅毅的民族精神,通過代代相傳的模式保留著最真實最傳統的根源,所以這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相當大的正向作用,讓人們找到真正的非物質所帶來的價值。
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
3.1 開發原則
3.1.1保護第一,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像藝術品一樣,通過各種形式的維修就能夠完好如初,其濃縮的民族性、高度的個性化和傳承的經驗性導致這種文化成品相當的脆弱,稍不注意就會萎縮甚至流失,但是這樣的特性同樣也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取代的珍貴性,名族性越強,就越能夠被世界關注。所以,這樣脆弱且珍貴的資源就應該被重點保護,以保護為前提,以此為基準來進行開發,用科學的方式找到正確的路,在精心的規劃和管理下適度的開發和利用。
3.1.2文化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深厚的文學內涵,所以在旅游開發的同時,必須要重視文化和藝術的品味。所以,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者的同時,開發者應該具有非常強的文化意識,能夠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并且對文化和旅游的開發的重要性有充分的正確認識。其次,在開發過程中,開發者要充分結合各種因素,從不同角度來對非物質文化進行開發并且展示,同時,旅游項目要實現出一種文化氛圍,就是讓旅游者隨時都在身歷其境,深刻體會到文化的魅力。
3.2 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模式保護框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需要多方合作,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旅游企業和文化主體以及學者的共同力量來實現。首先,政府應該起到倡導作用,并且從中調節和平衡各種關系,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順利得到開發和保護。同時,學者的文學意見非常重要,他們能夠找到內在的發展邏輯以及管理框架。而旅游企業作為旅游業的主體,更應該重視保護工程,不能一味為了利益而放棄對資源的保護。
3.3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
開發非物質遺產旅游,要從多個方面去入手。首先,要樹立品牌觀念,提高知名度,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并且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在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要利用容易接受的方式,例如表演的形式來主動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主動去了解、去認可,并且加以傳承。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凝聚下來的結晶,因此,保護非物資文化遺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文明的繼承和復興。當代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相應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負面影響。所以,選擇正確的方式和策略至關重要,所以,要選用新的構思框架來進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例如加強生態博物館的構建、建立生態旅游村等等,這些并不只是空想,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當然,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問題的研究還在一個基本的層面上,很多實際操作也都并沒有去實現,并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因此,要盡快將理論化為實踐,真正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相結合,達到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志剛.文化遺產研究集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7
[2]魏小安.旅游目的地發展實證研究[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3]肖星.中國旅游資源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