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譚小穎,葉順芳,麥 輝,師春梅,楊鎮(zhèn)軍,魏麗莉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老年病區(qū),廣東 惠州 516003 )
?
踝臂指數(shù)與老年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相關性的研究①
張艷玲,譚小穎,葉順芳,麥輝,師春梅,楊鎮(zhèn)軍,魏麗莉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老年病區(qū),廣東 惠州 516003 )
摘要:目的:探討踝臂指數(shù)(ABI)與老年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方法:選擇老年高血壓伴靶器官損害(TOD)患者100例為觀察組,老年高血壓不伴TOD 患者100例為對照組,同時選取60例健康老年人作為健康老年組,測定上述對象的ABI,同時檢測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mALB),超聲波圖像評估左心室質量指數(shù)(LVMI)、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分析ABI與各項指標的相關性。結果:觀察組、對照組和健康老年組ABI分別為0.88±0.32、1.09±0.17和1.18±0.19,觀察組ABI低于對照組和健康老年組(F=87.54 ,P=0.000),而對照組和健康老年組AB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回歸分析觀察組患者ABI與年齡(OR= 1.088, 95%CI 1.031-1.182,P=0.004)、IMT(OR=1.011,95%CI 1.005-1.017,P=0.008)及Scr呈正相關(OR=1.022,95%CI:1.002-1.039,P=0.038)。結論:老年高血壓靶器官損害患者ABI下降,并與年齡、 IMT及Scr呈正相關,ABI可作為評估老年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的指標之一。
關鍵詞:踝臂指數(shù);老年;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相關性
踝臂指數(shù)(ABI)是反映全身動脈硬化的一個有效、簡單、無創(chuàng)檢查指標。高血壓靶器官損害是老年人群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過檢測老年高血壓并靶器官損害(TOD)患者ABI變化,探討ABI與老年人高血壓TOD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3-04~2014-03在我院老年病區(qū)住院的原發(fā)性老年高血壓患者例200例及同期我院體檢健康的老年人60例作為受試者。入選標準:(1)所有受試者年齡≥60歲。(2)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高血壓的診斷標準。(3)靶器官損害的診斷,左心室肥厚標準:男性左心室質量指數(shù)(LVMI)大于125g/m2、女性LVMI 大于120g/m2和(或)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IVSTd)大于12mm ;腎臟功能損害標準:尿微量白蛋白(mALB)高于正常(正常參考值<20mg/L)和(或)血肌酐(Scr)水平高于正常(肌酐≥ 133μmol/L);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厚標準: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0.9mm或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超聲表現(xiàn);(4)健康老年人標準(1):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學會1995年制訂的健康老年人標準的建議。排除標準:冠心病;腦卒中;腎功能衰竭需透析治療者;繼發(fā)性高血壓;心、肝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ABI檢查有禁忌者;有癥狀的外周動脈疾病(PAD)。根據(jù)血壓和是否合并心、腎靶器官損害將受試者分為3組:老年高血壓伴TOD 組(觀察組)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齡62~ 82歲,平均(69.7±5.4)歲,病程(10.1 ±3.0)年,符合高血壓并伴有心、腎器質或功能損害、頸動脈內膜增厚之一者;老年高血壓不伴TOD 組(對照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齡60 ~80歲,平均(67.4±5.3)歲,病程(9.8±2.9)年,符合高血壓診斷但不伴靶器官損害;健康老年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67.9±5.3)歲,符合健康老年人標準。
1.2方法
(1)體格檢查:測量受試者身高、體重、測量血壓、采集病史等項目。(2)入院第二天采空腹靜脈血3mL測定TC、HDL- C、LDL-C、TG、Scr 、尿mALB 等指標,健康對照組空腹8h于體檢中心抽血。(3)測定ABI:采用日本福田VS-1000動脈硬化檢測裝置,按照操作手冊測定ABI。(4)超聲心動圖檢查:將所測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LVSTd)、左室后壁厚度(PWTd)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左室重量(LVM)(g)=1.04×〔(LVDd+LVSTd+PWTd)3-LVDd3〕-14計算LVM,體表表面校正后得到LVMI(g/m2)。(5)頸動脈超聲檢查:患者仰臥,在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等處沿血管長軸進行測量,管腔內膜交界面到中膜與外膜交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即為IMT,在此處及前后1 cm處測3次,計算平均厚度。
1.3統(tǒng)計學方法


表1 各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100)
注:—表示無數(shù)據(jù)
2結果
2.1臨床資料
見表1。3組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各組相關指標檢測
見表2。觀察組患者ABI水平高于對照組和健康老年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對照組和健康老年組ABI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3ABI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ABI為因變量,年齡、BMI、收縮壓、舒張壓、Scr、尿mALB、IMT、LVMI為自變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ABI的獨立危險因素,年齡、IMT和Scr為ABI的獨立危險因素。BMI、收縮壓、舒張壓、尿mALB及LVMI對ABI無影響。見表3。

表2 各組ABI 、Scr 、尿mALB 、IMT、LVMI 結果比較
注:與觀察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表3 ABI的影響因素分析
3討論
高血壓顯著增加老年人發(fā)生缺血性心臟病、卒中、腎衰竭等靶器官損害的危險,是老年人群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ABI是動脈硬化的一種無創(chuàng)測量手段。研究顯示,ABI下降患者發(fā)生心肌梗死和腦梗死的風險明顯增高[2],被認為是預測冠心病的一種手段[3]。有研究提示脈搏波傳導速度可作為中年高血壓病人靶器官損害的預測指標之一[4]。ABI異常與高血壓靶器官損害有關[5,6],其中與動脈壁增厚及血肌酐輕度升高有關。老年高血壓患者ABI下降與eGFR下降有關[7],上述研究均提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ABI異??赡芴崾景衅鞴贀p害,但結論尚不統(tǒng)一。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ABI低于對照組和健康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ABI雖低于健康老年人,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部分研究結果一致[8];考慮早期高血壓無伴TOD患者無明顯動脈硬化,而高血壓并TOD患者的病理基礎為動脈硬化,而動脈硬化是全身廣泛性改變,故高血壓并TOD病人ABI下降。
本研究多元回歸分析顯示,年齡、IMT、Scr為ABI的獨立危險因素,而BMI、收縮壓、舒張壓、尿mALB及LVMI對ABI無影響。ABI下降提示動脈硬化的進展,隨著年齡的增大,大動脈彈性下降,ABI有下降趨勢。IMT與ABI相關,提示動脈硬化是全身動脈的同步硬化,內膜粥樣硬化、動脈壁層硬化和大動脈彈性減退也是同步進展的,它們的發(fā)生是多種危險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本研究提示高血壓患者血肌酐升高與ABI相關,血肌酐升高提示出現(xiàn)腎功能損害,老年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常伴發(fā)多種傳統(tǒng)的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如糖尿病、血脂異常,而且慢性腎功能不全導致的營養(yǎng)不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等也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高血壓慢性腎功能損害患者腎小動脈硬化、腎動脈僵硬度增高,導致ABI下降[9,10]。
老年高血壓是心、腦、腎疾病的高危人群,ABI下降可能提示靶器官損害的存在,ABI的檢測無創(chuàng)、可重復性好,建議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常規(guī)和定期進行ABI測量,及早發(fā)現(xiàn)無臨床癥狀的低ABI者,積極預防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以延緩ABI的降低,減少臨床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學會對健康老年人標準的建議(修訂草案,1995年)[J].中華老年醫(yī)學會雜志,1996,15:9
[2]Vaartjes I,De Borst GJ,Reitsma JB.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initial hospital admission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J].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2009:9-43
[3]Otah KE,Madan A,Otab E,et al.Usefulness of an abhor-real ankle braehial index to predict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n African-Americans[J].Ain J Cardio,2004,93:481-483
[4]Li H, Wang H, Wang Y, et al. The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ankle-brachial index to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J].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 Zhi,2011,28 (3):559-562
[5]毛勇,于金明,張芬,等.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與踝臂指數(shù)異常的關系[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2):127-130
[6]毛勇,余金明,胡大一,等. 多中心研究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病危險度與踝臂指數(shù)異常的關聯(lián)性[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42):2985-2989
[7]王鵬,王青,趙清華,等.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踝臂指數(shù)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2012,14(2):158-161
[8]歐陽菊艷,邱洪敏.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踝臂指數(shù)與脈搏波速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3(20):4491-449
[9]Itaya H, Shiba M, Joki N,et al.Combined assess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subclinical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used to predict future cardiac events[J]. Nephrology (Carlton),2010,15(2):230-235
[10]Chong KC,Owens CD,Park 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kidney disease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J].J Vasc Surg,2014,60(6):1605-1611
基金項目:①惠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3Y120。
作者簡介:張艷玲(1981~)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診療。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4-0089-02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