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亞強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小兒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
開放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對比①
洪亞強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小兒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探究開放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對比。方法:收集在兒童醫院學習期間腹股溝斜疝患兒病例120例,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通過腹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采取開放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手術效果。結果:兩組患兒手術和住院的時間、手術過程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結論:小兒腹股溝斜疝通過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效果較佳,值得臨床方面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小兒腹股溝斜疝
小兒腹股溝斜疝,屬于先天性的病癥,這類病癥的自愈率較低,為臨床方面比較多見的病癥[1]。臨床方面,一般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主要采用的手術方式為:傳統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本次研究,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120例腹股溝斜疝患兒,探究開放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對比,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在常州市兒童醫院學習期間腹股溝斜疝患兒病例12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觀察組包括男48例,女12例;年齡5個月~10歲,平均(5.21±0.7)歲。對照組包括男52例,女8例;年齡6個月~12歲,平均(7.5±0.9)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對照組通過開放性手術治療,開放性手術的方法:實行氯胺酮靜脈麻醉,取患兒側平行腹股溝韌帶切口,切口的長度為3.5cm,實行逐層切開皮膚的工作,并將其皮下各個層次的精索充分暴露,然后將患兒的游離疝囊-疝頸部進行解剖,最后將荷包進行縫合,實行高位結扎工作,將各個分層的切口進行關閉。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的方法:手術前實行全麻、靜脈復合麻醉,取患兒頭低足高位。通過針式腹腔鏡方面的設備,取5mm的30°鏡和2mm的微型操作鉗進行手術。手術中有兩個小切口、一個小戳孔。一個切口設置為患兒臍褶皺位置,長度5.5mm;另一個切口設置為患兒的臍左旁3cm的位置,長度2.5cm。小戳孔可設置為患兒內環口的體表投影位置,長度控制為2mm。然后,將氣腹針刺入,有效的建立人工氣腹,且氣腹的壓力為新生兒7mmHg,兒童9mmHg。將置管套充分的插于患兒的腹腔鏡中,于其臍左旁的切口位置,插入微型操作鉗,通過腹腔鏡下確定患側上囊內環口位置。于患兒內環口體表的投影位置作以戳孔,先后的順序以相同的戳孔位置,穿于帶線針、鉤針。聯合操作鉗,實行內環口內半周腹膜針。操作的方法為:將帶線針縫線于患兒的腹腔中,內環口可構成荷包的方式縫合,并在患兒戳口部位實行皮下打結,不需要縫合。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并發癥情況、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手術過程的出血量、切口的長度等。
1.4統計學方法

2結果
兩組患兒手術情況較好,均比較成功。觀察組中對側隱匿性疝患兒有3例,行高位結扎。嵌頓山術前手法復位效果并不理想。急診腹腔鏡手術中體外手輔助復位效果較好,沒有出現內容物壞死的情況,行疝環高位結扎。對照組中存現17例嵌頓疝患兒,手術前實行手法復位的效果并不理想。急診實行開發性手術,沒有出現疝內容物壞死的情況,行疝囊高位結扎。兩組患兒在手術后均進行電話隨訪,并告知患兒定期入院進行復診。觀察組隨訪的時間為5~12個月,其中有2例疝囊殘留積液的患兒,通過門診觀察其能夠自行進行吸收。1例腹膜后血腫患兒,血腫的大小為6cm×6cm×4cm,采取鏡下觀察沒有出現繼續增大的情況,完成手術。15d后,通過B超進行復查,發現患兒血腫機化情況較好,手術后沒有復發的情況。對照組患兒手術后隨訪的時間為2~24個月,其中存在13例不同程度陰囊腫脹的患兒,手術后2d內腫脹的情況比較顯著,手術后4d內消腫,14~28d陰囊腫脹的情況基本消除,沒有出現感染和復發情況。

表1 兩組患兒觀察指標的對比
注:與對照組進行比較,*P<0.05。
3討論
小兒腹股溝疝,屬于臨床方面比較常見的病癥之一,其中斜疝最為多見。這類病癥產生的原因和腹膜鞘狀突未閉有直接的關系[2]。其發病的人群為5個月以上的兒童,同時其自愈率較低。這類病癥會隨著患兒的年齡變化而增大,并且很同意出現嵌頓和絞窄的情況。如果出現嵌頓的癥狀,會對患兒的腸管、卵巢和輸卵管造成直接的影響,還會導致其睪丸產生萎縮的情況,對其日后的生育情況會產生直接的制約[3]。現階段,臨床方面一般多會通過傳統開放性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開放性手術,臨床效果較好,同時治療的費用較低,但是這種手術方式,需對患兒的腹股溝管結構和精索、游離疝囊等進行解剖,會造成精索內容物受損的情況。而腹腔鏡手術,可有效的彌補傳統開放手術的不足,其不會對解剖的結構造成破壞,而緊縮內容物也不會受損[4]。與此同時,腹腔內行疝內環高位結扎,可實現手術所要求的高位。而腹膜腔外打結,能夠保證結扎的牢靠。腹壁的切口具有小而隱蔽的特點,所以不需要進行縫合。這類手術唯一的缺點為,手術的費用較高。綜上所述,小兒腹股溝斜疝通過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治療的效果明顯優于開放手術,同時能縮小切口的長度,并控制患兒手術中的出血量和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降低并發癥情況,值得臨床方面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志權,付月云,楊淑妙,等.兩種微創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對比[J].中外醫療,2015,(3):1-2
[2]李丹, 黃雪蘭, 曹霞,等. 超聲對小兒腹股溝疝的診斷價值[J].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0, 33(1):72
[3]劉學軍,麥麥提江·喀斯木.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臨床對比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8):1286,1288
[4]劉麗. 單孔腹腔鏡小兒腹股溝疝的圍手術期護理[J].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1, 34(1):95
[5]寧海文.腹腔鏡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臨床療效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1):45-46
作者簡介:①洪亞強(1978~)男,江蘇常州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小兒外科普外科、新生兒外科。
中圖分類號:R72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3-0112-02
(收稿日期:2015-12-01)
The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open operation and laparoscopic oper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HONGYa-qi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Surgery, Changzhou 21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pen operation and laparoscopic ope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120 cases of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oper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pen operation. The opera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bleeding volum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rgery and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 was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operation treatment. The operation effect is goo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open operation; laparoscopic operation; inguinal her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