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摘 要】隨著對農電視節目的發展,對農電視新聞節目從對農科教、對農服務類節目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節目形態。本文通過對農電視新聞欄目的調查得出:創辦對農電視新聞節目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應提高對農電視新聞節目的有效到達率,豐富節目內容,改進節目形態,更好地滿足農村受眾需求:同時還要注重欄目和農民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擴大對農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力,拓展對農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欄目定位 傳播方式 互動
為了解對農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現狀及農民對對農電視新聞節目的需求及建議,筆者選取我臺農村類節目為研究對象,深入到阜新市兩縣七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在612位被調查者中,有95.25%的人選擇“經常收看”或“有時收看”農業電視節目,從來不看農業電視節目的人只占被訪者的4.75%。這說明對農電視新聞節目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迎合了農民求富、求知的心理動機。欄目的收視狀況與農民收看電視的時間不固定有關,也與節目的播出時間有關。如何隨季節和農時的變化隨時掌握農民的作息時間,將節目播出調整到最佳時段,最大限度地將觀眾的收視率拉過來,是擴大欄目穩定收視群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目前,地市級、縣級電視臺的頻道資源很大一部分處于閑置浪費的狀態,由于節目源的限制,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停播,晚上一般直播少量的地方新聞,然后就是連續幾集的電視劇。在這種現狀下,開發地市級、縣級電視臺的頻道資源,通過聯合經營的方法組建農業電視節目聯播網,不失為提高對農電視節目覆蓋率的有效途徑。
一、受眾需求指導下的欄目定位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農民的收視心理首先體現出強烈的實用性、求富和求知心理,體現了農民對知情權的強烈渴望。其次,農民普遍希望對農電視新聞節目能夠“反映農民疾苦”,為農民說話。再次,農民希望對農電視新聞節目能夠貼近農村實際,關注百姓生活。
在農民反映的當前對農電視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中,首要的問題是在內容的廣度方面,反映當前對農電視新聞節目“信息量小,內容不夠豐富”,其次是在反映問題的深度方面,“對問題的挖掘和揭示不夠深入”。因此,對農電視新聞節目要在立足服務性、導向性、教育性和輿論監督的前提下,在廣度、深度、力度上不斷拓展對農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空間,實現對農電視新聞節目在內容上與農民需求的成功對接。
滿足農民知情權, 加強輿論監督,維護農民話語權。對農電視新聞節目開展輿論監督難度較大,但是媒體不能知難而退,要選擇適當的角度進行切入,對問題進行公正客觀的報道,還要進一步深入“三農”實際,對“三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報道。只有切實維護農民的話語權,為農民鼓與呼,才能真正樹立起對農電視新聞節目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使對農電視新聞節目成為農民的貼心人。
二、尋找適合農民接受程度的傳播方式
首先,具有親和力的明星主持人形象有助于傳播效果的提高。主持人是一個欄目(板塊)的核心標識,有些名牌欄目的主持人的知名度甚至比臺標還要高,一個欄目想成長為品牌,離不開優秀的主持人撐臺面。主持人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就是在目標受眾群中要有非同凡響的親和力。親和力意味著吸引力,而吸引力就是收視率。不同的主持人、不同的節目內容及形式所產生的親和力不同,收視率也會不同,明星主持人和名牌欄目,已經彼此不可或缺。
另外,講故事也是一種很有效的傳播方式。講故事、聽故事是人類共同的欣賞習慣,中國很多遠古神話、民間歷史故事等通過口耳相傳而流傳至今,足見講故事作為獨特的傳播方式具有良好的傳播效果。西方記者在遇到新聞事件的時候很少稱之為“news”,而是稱為“story”。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節目《60分鐘》的創始人唐休伊特曾經指出,《60分鐘》能夠廣受歡迎是因為它繼承了一種“敘述傳統”。他說:“如果我們能使節目主題多樣化,并采用個人新聞——不是處理事件,而是講述故事;如果我們能像好萊塢包裝小說那樣包裝事實,我擔保我們能把收視率翻一倍”。新聞事件要想中聽中看,還需要把故事講好,掌握敘事的技巧,發揮講故事在媒介傳播中的優勢。同時,農村受眾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講故事的傳播方式更適合于農民的接受程度。對農電視節目要針對具體新聞事件進行策劃,找準切入點,設置懸念、層層推進,將講故事的技巧應用于對農電視新聞報道之中。
三、注重欄目和農民之間的互動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只有6.25%的被調查者與欄目取得過聯系,其余93.75%的被調查者“想過但沒有聯系過”或“從來沒有想過要聯系”,這說明欄目與農民大眾之間缺乏互動。其原因一方面是農民的主動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是欄目自身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農村非常注重人際傳播和口碑效應,農業電視新聞節目一但在部分農村觀眾心目中扎根,根系將會迅速擴大,波及很多農村觀眾,因此注重欄目和農民之間的互動,爭取每一位農村受眾、留住每一位熱心觀眾非常重要。
首先,節目要注重對觀眾所提問題的回復。在節目進行過程中與受眾保持互動,是目前很多電視新聞節目采取的普遍方式。對農電視新聞節目與觀眾的互動,要注意選擇觀眾反映的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話題,由主持人在節目中進行詳盡明了的解答,而將相對次要的問題以字幕的形式在屏幕下方滾動播出。
其次,增強農民觀眾的參與。在平常的節目拍攝過程中,讓農民群眾隨時隨地參與進來,這是一種非常“順便”的觀眾參與方式。要贏得廣大觀眾,先要贏得現場的一批觀眾。如果拍攝過程中能吸引眾多農民參與,同時現場拍攝和后期編輯又到位的話,節目自然會比較有意思、有看頭,電視觀眾的人氣指數也會跟著攀升。
再次,互動不僅體現在節目中,而且體現在節目之外。例如:注重對觀眾來電、來信及短信的回復,可以留住一部分熱心觀眾。如建議欄目組安排專門人員負責欄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接聽觀眾來電,及時回復觀眾來信,并對短信平臺上的短信及時給予答復,對于能夠解答的問題及時解答,不能解答的問題也及時提供解決的線索,在節目中公開解答觀眾普遍反映的問題。這將極大保護觀眾的參與熱情,留住熱心觀眾。相反如果對農民反映的問題置之不理,長此以往部分觀眾會對欄目產生不信任感,致使觀眾流失。
媒體公信力是指媒體所具有的贏得公眾信賴的職業品質與能力,公信力是一家媒體能夠生存、發展的命脈所在。除了通過加強輿論監督,維護農民話語權來提高欄目公信力外,更要注重節目反饋,對所報道的問題進一步進行追蹤報道。
(作者單位:阜新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