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

摘 要 在《JF(Japan Foundation) 日語教育標準》的Can-Do模式指導下,通過教學目標的轉換,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評價的改革,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自覺性、能動性,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關鍵詞 日語教育標準 Can-Do模式 參與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46
0 引言
早在二十世紀初,隨著國際交流日漸頻繁,歐洲理事會以便于增強國際交流及理解能力為宗旨,在2001年頒布了《歐洲語言共通參考框架》,率先針對語言教學、學習及評估體系進行了科學的統籌規劃,并通過若干年的實踐證明了這一舉措所取得的預期效果。2010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在效仿歐洲理事會做法的基礎上,開發了一套可以應用于全球范圍內的關于日語教育的參照標準即《JF(Japan Foundation) 日語教育標準》(以下簡稱JF標準)。該標準秉承了“用日語促進彼此的理解”的理念,對日語教學、學習和評估等環節參照的標準進行了實操化的整合和設定。這一標準隨后也成了日語學習、測評和評估領域新的綱領性文件。自JF標準問世以來,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就一直致力于通過在世界各地舉辦學術研討會、組織各國日語教育學者做訪問交流等形式來對該標準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分析和改進。
JF標準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熟練程度進行了系統劃分:初級使用者(A)、獨立使用者(B)、熟練使用者(C)三個階段。同時,各階段又被分別劃分成兩個等級: 基礎級(A1)、初級(A2)、中級(B1)、中高級(B2)、高級(C1)、精通級(C2)。而這種基于JF標準框架下對日語使用熟練程度標準的進一步細化被稱作“Can-do模式”。JF標準下的“Can-do 模式”將日語學習者在實際運用語言的活動中“能夠完成什么樣的任務和課題”作為教學目標,以“語言交際能力”為評估的主要目的和形式。
本文以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2014級日語專業學生為對象,在基礎綜合日語課堂中導入“Can-do 模式”,通過教學目標的轉換,教學方法的調整,教學評價的改革,將以往的單純語言技能訓練課轉換為語言訓練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的課堂,通過營造良好的參與型教學環境,以期提高學生的課題執行能力和交際能力。
1 課堂組織與實施
通過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日語專業的學生進行訪談,得知報考日語專業的學生結構主要有:自身對日本文化、動漫及日劇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這類學生對于日語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較高,稍加引導,就會有較大的學習動力;聽從父母指示報考日語專業的,覺得畢業后就業前景較好的學生,這類學生學習日語目的不夠明確,積極性一般;其他專業調劑錄取的學生,這類學生沒有主動學習日語的動機,學習積極性不高。基于學生結構和學習動機層次的不同,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具體課堂的組織與實施如下:
1.1 教學目標的轉換
以往的教學目標只確定了教學內容,以掌握詞匯或語法為基準。但JF 標準下的“Can-do 模式”將日語學習者在實際使用日語進行交際的活動中“能夠完成什么樣的任務和課題”作為教學目標。同時,教師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制訂符合學生能力水平和實際需要的教學目標,充分調動三本院校學生思想活躍、實踐動手能力強、團隊合作能力強的特點,讓學生參與到目標任務中,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培養語言學習者的信心。
另外,針對一些日語非零起點的同學,可根據JF 標準的“Can-do 模式” ,給他們下達B2或C1中高級別的課題任務。預防他們日語學習停滯不前,學習興趣低下,缺乏好奇心和成就感的種種問題。使非零起點的同學在明確的日語學習目標指引下提高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
1.2 教學結構的設計
改變教師教授為主的單調教學結構,創設多樣性的教學模式,運用靈活教學方法,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語言學習活動中來。根據日語學科特點,結合JF 標準下的“Can-do 模式”,簡要介紹以下兩種教學模式。
(1)情景教學。語言的交際離不開情景。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在真實的語言環境或模擬情景中才能更好地進行日語思維,理解具體情景中所傳達的信息和語言材料,激發表達欲望,組織語言,才能促進和培養其運用日語表達思維的能力。教授過程中除運用肢體語言、多媒體設備外,可根據教學目標選用Can-do情景設置一覽表中的15 個話題。例如:《我和我的家庭》、《住房和居住環境》、《自由時間和娛樂》、《生活和人生》、《工作和就業》、《旅游和交通》、《健康》、《購物》、《飲食生活》、《人際關系》、《學校和教育》、《語言和文化》、《社會》、《科學技術》等。情景教學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語法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語言把握的準確度,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的能力。
(2)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其主動參與語言活動意識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布置完任務后,穿梭于各小組之間,進行傾聽、輔導、糾正的教學過程。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日語學習者可進行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語言活動。合作學習是一個生生合作、組組合作以及師生合作的過程,旨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等精神。
1.3 教學評價的改革
評價是學習的反饋,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JF標準學生們可以從“語言接受者”轉變為“語言使用者”、從 “課堂教學對象”轉變為“課堂參與者”。因此,教學評價標準也可以從“接受狀況”轉變為“使用狀況”。 JF 標準下的“Can-do 模式”下的評價與反饋,不是檢測學會單詞的數量或語法現象的正確使用,而是通過完成具體的課題真正做到“說”日語。而且該模式下的評價不僅只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也可根據JF標準的評價體系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控,了解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對自己有一個調整與推進的作用。
下面以句型“Vたほうがいいです”的為例,在與現有日語課堂進行對比的同時,簡單介紹《日語教育標準》(JF 標準下的“Can-do 模式”)指導下的參與型課堂的具體實施過程(表1)。
評價標準如表2。
2 實施效果及不足
通過一學期的觀察和測試,發現幾乎所有的同學在執行課題能力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加強,即:“Can-do 模式”實現了學生們從“語言接受者”到“語言使用者”的轉變。驗證了筆者在《JF標準下的“Can-do”模式在日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中指出的: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學生在現實交際環境下的語言應用能力及跨文化理解能力,最為直觀的改善則是有助于實現日語教學成果評估標準的多元化。
雖然在小組活動、目標難易程度上考慮到了優等生與成績相對落后的同學的搭配,但是由于班級人數過多,有些啟發性提問或討論,還是局限在教師和個別學生之間。因此,JF 標準下的“Can-do 模式”更好地指導和應用于語言教學及語言交際活動中,還需不斷摸索和實踐。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一般課題,課題編號JG15DB206;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教改類重點課題,課題編號HYJG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