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也是解決備受社會關注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系列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日益嚴峻的就業環境下,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保障每一位大學生受教育公平的權益,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有利于推動教育公平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宏觀進入微觀,尤其是實證研究的加強,進一步落實我國高校的教育公平體系建設。
關鍵詞 教育公平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就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87
1高校教育公平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現狀
1.1 高校教育公平的內涵
堅持教育公平,要求國家以此為規范或準則引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孔子早在兩千年前提出“有教無類”的樸素教育民主思想。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世世代代地窮。”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強調教育公平的機會不應該受種族、地域、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外在因素的影響。1966年美國科爾曼教授向國會提交《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報告(也稱“科爾曼報告”),通過5種有關不均等的界說,提出受教育者的獲得教育資源和機會上的平等,教育機會均等不僅指平等的投入,還包括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②教育公平,首先體現在機會公平,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義務教育,對弱勢群體如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以傾斜和幫扶,還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縮小地域性差異,促進機會的平衡發展。其次,強調堅持機會平等的前提下,在發達地區實行試點推行,優先發展高質量教育,改革創新教育體制,提高教育的整體質量,提升公平的深層次內涵。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指出,“教育公平”是每一位公民在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享有公共資源服務、對待教育的態度和取得教育效果或質量等四方面享有平等,并將教育機會和公共教育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總之,教育公平是教育的起點、過程和終點的全過程公平。
1.2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現狀
中國扶貧基金會指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在校期間,基本生活費用難以達到學校所在地的最低標準,且無力交納學費及購置必需的學習用品、日常生活沒有保障的全日制在校大學生”。以廣州某高校通過貧困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統計為例,經濟困難學生約占學生總人數25%,其中特殊困難學生約占10%,主要原因為來自單親家庭,家庭當年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父母年邁或喪失勞動能力,家中兩個以上小孩同時上大學,家人重病常年服藥、治療花費巨大等等。
通過長期的學生工作一線調研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在與其他學生相比較,在與人打交道的方面,較多存在自信心不足、社交能力弱、易怯場、對外界人和事物較為敏感等特點;但同時也在學習專注力、自制力、毅力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在職業探索和就業方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相比其他同學目標明確,更加急于幫助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在職業選擇階段,他們對于繼續求學深造的要求相對比較低,多為一畢業即工作,對職業的認知度不高,對薪資待遇方面有較高的期望;在職業適應階段,他們的職業穩定性較好,一旦認定就不會輕易跳槽,短時間內再選擇的比率相對較低。堅持高校教育公平,應該注意到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與其他學生的不同,實現教育的起點、過程、終點公平,保障他們獲得平等的機會,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2促進高校教育公平,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的對策
第一,倡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幫扶機制創新。與歐美的一些教育管理發達高校相比,我國的貧困資助體系相對比較單一和薄弱。美國“有償合作”的資助形式,如產、學、研相結合的合作教育等,采取有報酬的工作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上的費用,掌握實際知識和技能。③我國目前的資助體系主要有“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崗位”幾大部分組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費,但不能持續、有效地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開支。因此,可以從創新幫扶機制方面入手。首先,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統一管理,實行網絡化管理,針對性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實現個性化主動幫扶。其次,鼓勵產學研基地參與就業幫扶工作。我國高校的產學研基地常年以來多側重于為高水平科研及成果服務,缺乏對人才的培育,可以通過高校與產學研企業聯動,定向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和勤工助學方面崗位,吸收和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實習、就業問題。除了國家現有的無償獎助學金外,可以由高校聯系一些企事業單位的社會資本,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有償勞動,獲得經濟支持。
第二,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身能力建設,消除差異。借鑒香港高校的 “差別資助”,重視人文關懷與能力培養,以及彈性學分制做法,還有美國校企合作培養計劃等。④接下來,我國高校在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也應逐步轉移到自身能力建設上。通過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交往,拓寬視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過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增加社會實踐鍛煉機會等方面的體驗;通過完善學生休學打工掙學費的政策支持,以逐漸消除因經濟因素導致的失學。國家教育部提出的允許高校在校大學生“休學創業”,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創造了機會,降低了因經濟貧困而輟學的比率,消除差異。
第三,高校公平促使資源適度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傾斜。從2007年起,國家高等教育的資助體系已經逐漸完善,包括“獎助學金+免費教育+勤工助學+學費減免”資助政策體系。獎助金主要有國獎和勵志獎學金,國助、助學貸款返還款及各類企業單位、個人贊助的助學金,針對師范類學生的免費教育,各地政府為當地家庭經濟困難生源提供學費減免,開放勤工助學崗位等等,這些經濟資助幫助了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但他們在就業方面的劣勢依舊存在。首先,應該暢通信息渠道,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國家對弱勢群體求學、就業的幫扶措施。其次,營造平等互助的氛圍,鼓勵他們融入到高校環境。同時,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償機制,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心理輔導、職業指導等,培養自信心,鼓勵他們參與競爭。
第四,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反哺社會的長期有效機制,實現良性循環。感恩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弱勢群體,他們也希望在新的環境中體現自我價值。堅持教育公平,也體現在營造機會促進他們反哺社會的機會。近年來,國內部分企業或個人資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時,不僅考察學生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水平,還通過感恩會的形式發放助學金,甚至讓學生簽訂畢業后“還款協議”(就業后在自身能力允許的條件下歸還助學金用以幫助接下來的學生)。感恩會和“還款協議”體現的責任與使命感讓他們迅速成長并回饋社會,從而形成社會前進的長足動力。
3促進高校教育公平,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的意義
一是可為高校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相應資助體系提供理論參考。教育是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發展和管理教育事業是現代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能。⑤實現高校教育公平,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不僅僅是下發獎學金、助學金和求職補貼,還需要一套完善的資助體系,在現有基礎上將教育資源適度傾斜。
從長遠來看,高校的長期穩定和發展與每一位在校學生休戚相關,也包括占總人數四分之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教育公平是每一位莘莘學子所期待的美好愿景,是實現校園和諧穩定的前提,也是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高校教育要把公平擺在首位,補齊不同學生起點上的不足,保證教育過程的公平,實現畢業離校時的終點公平。公平才能實現高校教育的持續、長足發展。
二是對高校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工作精細化開展有指導意義。高校對貧困生救助的單純性經濟救助,引發了他們的自卑心理,而這些現象往往不被社會重視。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經濟救助在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暫時性困難的同時,引發自卑,還有對經濟救助產生依賴,繼而影響就業后的職場適應。透過重視單純性經濟資助存在的隱患,倡導高校教育公平,從經濟、心理、機會等多方面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適度傾斜政策,從根本上幫助他們自發參與解決經濟困難。
從高校教育公平出發,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是一項精細化實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知識儲備相對單一,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效統一,競爭力相對薄弱。踐行高校教育公平,適度傾斜就業資源,可以通過職業認知指導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工種的辨識度,通過知識技能培訓提高學生求職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技巧性問題,通過提供實習、就業機會幫助學生盡早地找到目標工作崗位。同時,在公平的基礎上倡導公平育人的理念,將教師、學生的力量和熱情集中在維護教育公平,打破經濟困難和心理障礙,讓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感受到公平,促進高校教育的蓬勃發展。
廣州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類研究項目-就業指導中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競爭力有效途徑研究(編號:SK1518)
注釋
① 易紅郡.西方教育公平理論的多元化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9(4):5-9.
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光明日報,2010:7.
③ 李好.中美高等教育資助體系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④ 戴勇.基于就業公平的轉型期高校貧困學生就業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⑤ 賈文婷.淺析政府在促進高等教育公平過程中的作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2):10-11.
⑥ 陳登科.高校貧困生助學模式優化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2.1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