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敏 馬仲雄 艾陟邦
摘 要 思政教育在高校的發展已進入了全面深化推進的階段,其中心理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在高校思政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過對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影響作用進行分析,提出將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推廣的實施途徑,旨在為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化推進獻言獻策。
關鍵詞 心理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 影響作用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83
1 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及現狀
高校心理教育從廣義上說,是一套系統工程,包括心理疾病的防治與心理素質的培養。從狹義上說,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心理疾病進行治療和咨詢。高校思政教育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高尚情操,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我國的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工作從發展初期開始就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心理教育工作的發展與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推動密不可分。在教育部中央16號文件下發后,心理教育工作明顯得到了重視和加強,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但由于其起源的特殊性,在實踐中存在著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工具化傾向、心理教育專業化定位較為薄弱、重思政教育而輕心理教育等不良顯現,從而影響了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入開展。
2 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1 深化和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涵
(1)心理教育能積極關注和解決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處理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時,思政教育常認為問題出在學生的認識與思想上,教育習慣性的側重于理論灌輸、行為糾正等,忽略學生成長問題的因素。而心理教育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利用相關原則和技術,例如:共情、積極關注等,與學生共同進退,學生自然更易接受。
(2)心理教育能有效激發高校大學生的潛能。心理教育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問題進行教育輔導,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情緒管理、挫折應對、適應發展等成長問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心理教育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教會學生怎樣去適應社會,合理制定計劃,使其在社會生活中得到發展和成長。
(3)心理教育能有效提升高校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是人適應社會的重要素質。以往的思政教育只強調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人際交往并非只是道德層面上的對與錯,是與否,更多的停留在了學習交際技巧水平層面。然而心理教育則通過了解學生交際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與自我接納,提升學生自信心,進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2.2 補充和完善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在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中,主要是通過疏導教育法、比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方法,在貫穿國家意志并滿足社會需要的基礎上進行的宣傳和灌輸。心理教育的出現,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心理教育的方法與原則,將“共情、傾聽、尊重”等技術方法,以及心理咨詢的“接納、教育、支持”等基本原則,運用到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極大完善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2.3 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
(1)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高校部分學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思政教育往往對突發事件的預見性不足。通過心理教育,則可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從學生的角度關心、理解他們,共同尋找問題的原因,切實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預見性。
(2)鞏固了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心理教育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和方法,以及貼近實際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與道德水平,進而積極推動思政教育的科學化進程。
(3)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中,主要是思想意識的灌輸,使得思政教育過于形式化。而心理教育的應用,通過學生社團開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有效增強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解決了以往思政教育工作中無法解決的諸多間題,使得學生的德育管理有了較深的拓展,進一步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3 心理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的具體途徑
3.1 與時俱進,從思想高度上實現二者的結合
(1)提升了心理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心理教育不只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應該重點發展的一個方向。當今的大學生正處在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青年階段,但當下我國的政治、經濟變化以及社會變革過快,在無法適應這些變化時,就導致其出現消極、偏執、急功近利等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心理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已顯得尤其重要。
(2)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論及教育,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教育,其實施對象都是各方面的人才,使其更好的進步與發展。因此,無論是心理教育還是思政教育,都要以人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
3.2 夯實基礎,從教育目標與內容上實現二者的結合
(1)二者在教育目標上的有機結合。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終極目標都是實現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使其在二者的共同教育下達到個人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然而,它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心理教育側重于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思政教育則側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因此,將二者的教育目標相結合,才能更好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掌控和調節,使二者得到共同發展。
(2)二者在教學內容上的有機結合。實際上,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是有許多交疊之處的。比如心理教育中對大學生思想信念和意志品質的培養,在思政教育中也有所體現。所以,二者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有機結合,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3.3 統籌規劃,從教育隊伍建設上實現二者的結合
(1)兩支隊伍要在教育過程中相互配合,一起完成育人工作。雖然兩支教育隊伍在人員構成和知識素養上有很大程度的重疊,但是畢竟兩種教育的側重點不同,兩支隊伍在對大學生的教育與培養過程中還是要進行相互配合,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承擔起教人育才的重擔。
(2)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專業素質,實現雙重角色的有機結合。教育者除了自身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素質外,還需要通過加強學習,時刻充實自己,從而有針對性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培養出具有更高政治思想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優秀大學生。
要實現教育者雙重身份的有機結合,一是要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和心理教育網絡,針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教育計劃;二是要加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培訓,完善其知識結構,強化其專業知識,優化其自身素質,提高他們開展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實力,實現心理教育者與思政教育者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心理教育結合高校思政教育,既豐富了內涵,又完善了內容和方法,更是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心理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途徑的研究,使得在教育方法與途徑上有所更新,開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篇章。因而,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有著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玉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研究[J].青年與社會(上),2014(5):190-190.
[2] 張思亮.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優化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徑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4(22):243-343.
[3] 谷子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途徑研究[J].現代交際,2014(10):178-179.
[4] 張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5(6):39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