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江漢區萬松園路小學 彭亞芬
方寸之間自有天地
——略談我校小學語文學科基地校建設之“作業研究”
■武漢市江漢區萬松園路小學彭亞芬

為了進一步豐富與完善我區教研文化,2014年初,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小教科和教研室在對全區小學教學活動現狀進行了理性分析和科學考量后,提出基于學校自身的學科優勢,以點帶面,開展學科基地校建設的工作策略。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精心組織下,江漢區萬松園路小學語文學科基地校申報成功。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下面,筆者就以學校“作業研究”為例帶領大家走進我們萬小人的教育生活,品味教育之真味。
不論是春暖花開,還是寒冬料峭,當您漫步萬小校園之時,撲面而來的是自然流淌于師生言行舉止之中的滿園綠意和蓬勃朝氣。也許您會問:是什么儒養了這樣的師生?我們的回答會不約而同,是萬小的校園文化“綠色體驗”。它“讓師生呈現自然的、有靈氣的、蓬勃的、發展的,且不斷萌生智慧與活力的生命狀態”,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生命的綠色。它不僅是我們踐行的辦學理念,更是每位教師飽含溫暖的詩意情懷。
“全景課堂”的建構,正是基于對生命勃發的綠意的向往。其三大特征是景美、人悅、慧生,實施策略是“四動”體驗教學模式:動心、動情、動腦、動手。我們經常在思考:如何讓全景課堂中景美、人悅、慧生的價值追求在育人過程中得以貫徹始終?教育如何實現輕負高效?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探索,我們終于有了更明晰的答案,找到了通往其中的一個途徑,那就是——作業研究。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也是課內知識的外向擴展。對于小學生來說,作業既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主要載體,也是提升他們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申報了語文學科基地校,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作為研究專題,期待以此為起點和契機,推動學校語文學習方法的改革,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并輻射其它學科,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文化引領下,我們懷揣著教育夢想,不斷摸索,收獲了教師、學生共同成長的喜悅,推動了學校教育品質的提升。
近年來,我們在“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引領下,在萬小學科基地校建設中,穩步開展作業有效性研究,完成了由點及面、由面到整體的推進,將學生培養點定位于內在學習動力和外顯綜合素養的提升上面,前后歷經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凝神聚力,典型引路
我們有一支敬業、踏實、愉悅的語文教師團隊,她們立足課堂教學,發揚傳統優勢,探究作業改革,首創的語文作業特色設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們的探索也引發了全校教師嘗試的熱情。
第二階段:百花爭艷,全面實踐
在語文學科特色作業的帶動與輻射下,其它學科也紛紛納入研究之中,大家的積極行動使作業設計異彩紛呈。一學期一次的作業評展讓大家看到了特色作業帶來的驚喜變化,感受到孩子們成長的喜悅和幸福,從而不斷激勵、鼓舞和推動著教師繼續探究的步伐。
第三階段:標桿引領,推陳出新
在廣泛參與的氛圍中,為防止出現“為特色而特色”的現象,我們適時組織了“最佳作業設計師”評比活動,帶領教師由面及里,由外而內,深度思考作業設計與育人目標實現的關系問題。同時鼓勵大家圍繞趣味性、延續性、自主性、積累性和開放性等方面開展作業設計研究,在創新中呈現豐富的個性色彩。
第四階段:厚積薄發,總結提升
特色作業是我們澆灌的果實,更是我們的心血結晶。為此,我們研討活動的主題“你是我的小蘋果”“曬曬我的小蘋果”應運而生。多年的堅持后,我們引導教師回顧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梳理設計特色作業的心路歷程,總結歸納、提煉成果,提升認識。我們從小處著眼,以實例為主,整理作業設計的獨到之處,形成飽含著萬小教師的教育智慧的“教學成果集”。在今天,它是研究成果,更是未來深度研究的起點。
一路走來,如老舍先生所言:“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這不就是教師孜孜追求的教學樂趣嗎?
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我們鼓勵教師在特色作業設計方面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通過學校校本研修活動平臺,我們有序地推廣語文學科作業設計經驗,以點帶面,促全學科參與。在全校研討活動中,教師們橫向學習、縱向比較,交流學習和研討,形成良好的比學趕超的學習和研究氛圍。以備課組為單位的九個特色作業展示區,集中呈現了大家在平凡教學過程中最真實的育人智慧:“親親語文作業”“自主預習單”“作業小超市”常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能力的訓練;“數學書簽”“陽光悅讀”“文海拾貝”,以及各學科“主題小報”著力培養學生收集整理、總結歸納信息的能力;“思維訓練營”“思維導圖”鍛煉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巧拼妙想七巧板”“鐘面DIY”“太空種子種植”,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幫助;“輪周日記”“情景劇表演”為孩子們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臺;繪畫作文集、“名畫再創造”更是豐富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的研究與發表》作為在萬小學生中廣受熱捧的特色作業之一,它以鼓勵孩子大膽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問題)、發表個人成果為目的,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行動力、自信心、表達力。每學期前三個月是學生自主研究時間,借助家長、老師、同學、網絡、書籍等外力的幫助,學生實施個體或群體研究,然后形成研究報告,制作匯報的PPT,從第四個月起,學生的作業開始在班級陸續進行展示。對于這項特色作業的設計,我們還有一個小小的期待——以一個40人的班級為例,每學期,每個孩子除了自己的研究以外,還能從小伙伴那里獲得39項不同領域的課外知識,欣賞到不同風格的展示方法。試想,六年的積累會怎樣?480個來自于小伙伴的傳授,相信其中獲得的知識、樂趣、純真、友愛……將是他們成長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特色作業不僅為孩子們搭建了體驗成功的舞臺,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更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充分反映出萬小教師們獨具匠心的智慧、共享共贏的情懷。
作業這塊園地,僅在方寸之間,但小作業折射大乾坤。精彩紛呈的作業設計,不斷提升著學生的綜合素養,特色作業已成為了萬小的特色名片、核心競爭力,真可謂:方寸之間,自有天地。一篇文章、一幅繪畫、一支歌曲、一項研究、一點積累、一種堅持……這無數個“一”,造就每一個靈動的孩子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我們共同期盼,讓特色作業能走近每個孩子,讓他們因為作業改革而成長起來!
一路走來,處處皆是風景,可謂看不盡的精彩、贊不盡的智慧、品不完的韻味兒。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萬小全體教師心靈相通,凝聚共識:讓育人與育分相得益彰,讓每一個孩子綻發出勃勃生機,這一理念已經植根于萬小教師的內心深處,成為每個人的習慣本然。教書育人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長跑,“路遙知馬力,前行有明燈”。堅守夢想,價值扎根,我們萬小人會并肩走在踐行教育理想的路上,享受一路歡歌的美好!我們相信:“踮起腳,你就會看到遠處的微光;向前走,你就會沐浴在溫暖的陽光里”。
責任編輯廖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