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蘭
摘 要:通過樂器與識譜教學的結合,讓學生在豎笛演奏中學習識譜,有效增強學生的識譜能力。
關鍵詞:豎笛;識譜教學;結合
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規定了不同學段不同的要求。小學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立足課堂,面向全體。”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要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累積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
近年來,我們學校全面普及了豎笛的教學工作。六孔豎笛是一種簡便易學的樂器,它發音純正、音色優美,通過學習豎笛不僅能使學生掌握一項學習音樂的工具,還能拓寬學生學習音樂、理解音樂的途徑,豐富學生音樂活動的內容。六孔豎笛是一種簡單樂器,左手按上面三個孔,右手按下面三個孔,易于小學生操作。而且一吹就響,一學就會。它發音純正、音色優美動聽,低音渾厚結實,高音清脆明亮,深受兒童的喜愛。因此,六孔豎笛非常適宜進入小學音樂課堂。
一、展示樂譜,了解旋律
在豎笛教學中,當教師將一個新樂譜向學生做吹奏示范的同時,一定要將該樂譜展示出來,并引導學生在聽教師示范的同時,做無聲識譜練習。這樣除了能讓學生學會安靜地聆聽,對樂曲有一個初步的體驗外,同時還能讓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樂譜的認識中來。教師在學生聆聽的同時,吹奏豎笛,讓學生初步認識了歌曲的旋律,并體驗歌曲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識譜興趣。在豎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的學生在吹奏的時候,只能進行一個一個地單音吹奏,甚至沒有按旋律的節拍。原來,是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正確的節拍或節奏型應該怎么吹奏,很多學生認識音符,但是不了解音符的時值。我在初識樂譜的階段,讓學生在聆聽示范的同時劃拍,這樣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包括旋律的節拍、音符的時值等節奏方面的問題。
二、視唱旋律,練習指法
在教學中,學生吹奏豎笛旋律之前,先讓學生視譜演唱旋律。鞏固聆聽無聲練習的成果。學生在演唱旋律的同時,既提高了識譜的技能,也加深了音高、音準、節奏和樂譜在自己腦海中的印象。此方法在訓練了一段時間之后,可以讓學生在演唱樂譜的同時,加入豎笛的無聲練習,即:邊唱旋律,邊做豎笛指法練習,為豎笛的吹奏練習做好充足的準備。在演唱樂譜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重心很自然地放在了認識音符上面,這時候教師要注重學生對音符唱名的認識。在之前的初識樂譜階段,學生解決了旋律的節奏、節拍問題,識譜的難度大大地降低,教師的關注也轉移到學生對音符唱名的演唱中來。學生演唱旋律的同時,也同樣復習了歌曲的節奏。教師在引導學生演唱的時候,可以利用豎笛的吹奏來解決學生的音高音準。教師吹奏豎笛,學生演唱樂譜,這樣學生在識譜的同時,將音符的唱名和音符的音高結合起來,加強了音高音準的練習。在學生演唱的同時,教師可以用豎笛吹奏旋律,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聆聽豎笛的音色,以及音高,將歌曲旋律演唱得更加優美,還可以使學生注意教師的指法,學習豎笛的吹奏技巧。在演奏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把不易掌握的重難點挑出來,加以重點講解和練習,突破難點后再進行全曲視唱練習,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聲練習,就是學生將豎笛放在嘴唇下巴之間,學生看著樂譜做指法練習。此方法的好處是無論學生怎么動,豎笛都不會發出聲響。這樣,可以讓學生邊識譜,邊練習豎笛指法。這樣能夠注意觀察那些學生指法有誤,好及時地糾正,同時這樣做對學生豎笛的指法練習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無聲練習的同時,學生的注意力從豎笛的吹奏轉移到了豎笛的指法和樂譜的認識上來,因而,音符的就認識被強化了。
三、視譜演奏,鞏固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自我無聲練習。然后讓學生自己找到歌曲中比較難吹奏的部分,在全班提出來,教師幫助學生或者學生互相幫助解決歌曲中的重、難點。在無聲練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加入氣息的控制練習,讓學生看教師的指揮,或者合著歌曲的節奏,同時吸氣、吐氣,通過這些練習不但解決節奏問題,還能把氣息的強弱、連斷控制好,并獲得優美的音色和準確的音高。
演奏曲目時采用視譜演奏的形式,讓學生對豎笛曲目以及豎笛指法做反復的練習,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豎笛指法,也可以對樂譜做進一步的識譜練習。通過視譜演奏,學生既對樂譜有了全面的感知,也對樂譜的視奏做了詳細的練習。在學習樂譜、視譜演奏的過程中,可將樂譜分樂句、樂段來學習。先找出樂句與樂句之間、樂段與樂段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分析之后再學習。比較之后學生學習起來會更方便,而且還能同時提高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豎笛教學與識譜教學相輔相成,在豎笛教學中,結合識譜教學,學生能培養音準、節奏感,增強音樂表現能力,尤其在視唱教學的過程中運用豎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通過識譜教學,學生能更快地學習豎笛曲,為更好地吹奏豎笛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李淑娟.加強豎簡教學 提高識譜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2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