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宣鋼分院 李昕
關于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實踐研究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宣鋼分院 李昕
校企合作已經成為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模式,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主要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學校則力求辦學效益的提升,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實踐能力。若想取得校企合作的成功,關鍵在于實現校企雙方及學生的“多贏”。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踐現狀的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踐的相應策略。
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 問題 策略
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國高校培養專業化、實踐化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而多數高校也已經意識到了這種辦學模式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并在具體的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同時,由于受到企業、學校及學生個人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校企合作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具體分析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踐的現狀、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有效的對策。
校企合作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益處,同時也有利于學校培養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對于提前鍛煉學生進入職業狀態具有重要積極的意義。因此,目前已經有很多高職院校開始實施校企合作。本文就目前各高職院校中校企合作實踐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了總結。
1.1 過于重視后期實習,忽視了長期控制
據悉,目前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都過于重視后期實習,而忽視了長期控制的現象較為普遍。據相關數據顯示,以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在其校企合作實踐中,多數安排的都是大三學生,實踐場所多是建筑企業或者工地,初期安排的實訓時間相對不長,多在學期期末。而這種運行模式,十分不利于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很多學生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校園理論知識向具體實踐的轉化。學生在經過前兩年的校園理論知識學習后,在企業很少參與這期間教學的情況下,突然盲目地讓學生去工地或者是去企業中實習,學生很難從校園學習的狀態中直接轉化為一個職業工作者的狀態,而在實習期間,若學校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不對學生的校企合作實踐進行引導與扶持,最終會導致校企合作的成效甚微。
1.2 校企合作的內容缺陷
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內容存在缺陷。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習實際上有流于形式的趨勢,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學校帶隊,帶領學生到施工單位和工地等參觀學習,也有些是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而在具體的實習過程中,學生可接觸到的具體實踐操作部分相對較少,校企合作的內容明顯過于單一和簡單化。長此以往,這種一成不變的合作模式必然會削弱實際的合作效果,甚至會在學生心里形成一種程序化、過程化的負面影響,而學生長期處于這種思維定式的影響下也不利于其創新。此外,最初參加實踐時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也相對較差,一旦出現操作失誤必然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這就要求實習過程中能夠實現對學生的一對一輔導與監督,但是在具體的實習實踐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若想要提高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就必然要形成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多元化模式。
1.3 學生個人素質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的進一步普及,社會上的大學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也逐步加重。在就業市場中,企業與大學生之間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就企業方面來講,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他們已經改變了過去單純注重大學生專業技能的片面評價標準,而是更加注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與人文素質。加之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長期的溺愛使他們缺乏吃苦耐勞與敬業奉獻的精神,特別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本身作為一門要求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強,且能夠吃苦的專業,更是對大學生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情況下,難免會有一部分大學生不能自主參與到企業實踐中,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這種由于大學生個人素質問題引起的不配合校企合作模式推進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實踐的有效開展。
2.1 采取“嵌入式”合作模式
從當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掌握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校園教育部分要做好教學理論內容的教學,而企業部分要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兼顧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貫通,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實踐操作,對于本專業來講都十分重要。對此,本文提出了校企雙方“嵌入式”合作模式,充分重視合作的必要性,促進實踐課程與教學課程相結合,將校企合作滲透在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在前兩年的校園教育中,聘請企業教師來校兼職,在單純講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也為學生引進一些具體的實踐案例,通過實踐中切實面臨的一些新問題與理論教學的結合,啟發學生創新。而在大三到企業中去實踐時,也應有高校教師從旁指導,保障實踐性在教學內容之中快速得到培養,以保障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化、多元化、長期性與有效性。
2.2 創新實施“多學段”教學組織形式
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難免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且具有階段性與隨機性。相對來講,學校教學則更加注重計劃性、穩定性,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本文認為在校企合作實踐中,應實現教學機制的彈性化。具體來講,我們可以將高職院校的三年專業課程分成10個不同的階段展開教學,并建立校內校外雙重課程體系。校內項目課程的教學可采取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校內實訓室或理實一體化教室完成;校外崗位課程則可以在具體的實習單位或企業中進行,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去體驗,這樣便可做到學中有做,做中有學,為學生創造理論聯系實踐的機會。當然,有些課程內容若不適合在實習單位或企業中進行,如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所涉及的建筑工程預算軟件課程的教學,可直接選擇校內項目課程形式展開教學。這樣,校外崗位課程與校內項目課程彼此之間靈活轉換,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也實現了企業與學校在各自利益上的雙贏。
2.3 加強在校企合作實踐中的學生自主性
為解決當前部分大學生參與企業實踐積極性較低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在校企合作實踐中的自主性,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采取“訂單班”模式的深度合作方式,讓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招生、教學和學生培養、就業的整個過程,根據企業的需求量制定招生計劃。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制訂教學計劃,比如針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可以在學校對學生多進行建筑施工組織等相關課程,以及建筑識圖構造、建筑施工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實訓。二是在校期間,讓學生提前到企業中去頂崗實習,提前熟悉與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與工作環境,以便幫助他們在畢業后能夠快速進入工作狀態。這樣,大學生在畢業之后便能夠很快地適應職業生活,并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益,同時也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加強了學生參與校企合作實踐的自主性。
2.4 強化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學生管理
由于學生所在的實習單位員工素質參差不齊,因此,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帶隊教師及企業相關負責人要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實習單位的相關管理規范對于實習學生來講,難免會存在一些不恰當之處,這就要求實習單位能夠建立專門負責學生管理的部分,并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如學生實習實訓管理制度、學生實習期間勞動管理制度、學生實習期間違規違紀管理制度等。同時,學校也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基本操作技能等成立互幫小組,選出負責人,由小組負責人定期向帶隊教師或輔導員匯報小組實習情況,監督小組成員在實習中的表現。而學校也可以派專人駐守企業,與企業相關部門共同負責學生實習期間的管理工作。
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這類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專業,通過校企合作不僅可以為企業培養專門的人才,還可提高學校的就業率,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現學校、企業及學生個人的多贏。因此,本文綜合考慮目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從創新實施“多學段”教學組織形式、采取“嵌入式”合作模式、加強在校企合作實踐中的學生自主性與強化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學生管理四方面進行改善,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人才力量。
[1] 夏晉華,陳雨.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1).
[2] 高菲.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一體化”建設模式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16).
[3] 趙書鋒,尉桂芬.基于雙贏視角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2).
[4] 孫懿.淺談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發展與實際作用[J].智富時代,2015(07).
F069
A
2096-0298(2016)09(a)-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