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桂明
語文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作為教師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關鍵還要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本人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聽的能力培養
(1)培養傾聽習慣。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發展孩子傾聽能力的前提條件。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禮習慣,應讓孩子懂得在傾聽時,尊重他人,自然地坐著或站著,眼睛看著說話的人,并且不隨便插嘴,注意聽他人把話說完。上課時,訓練學生在老師講課時,眼睛看著老師,不隨便插嘴,有話舉手;在學校集會時,不東張西望,眼睛看著講話的人,思考和記住所要表達人講話的意思;其他場所,要關注他人的講話,不要亂插嘴,經常檢查評比、總結,表彰表現好的學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2)創設傾聽氣氛。課堂傾聽氣氛決定教學質量。良好的傾聽氣氛可以使師生的心智融為一體,達到充分的溝通,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加拿大教師安妮?福萊斯特說:“你的教室將很少有完全的寧靜,分享和交流是輕松氣氛的關鍵。新的發現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帶來的強烈的喜悅會引導學生產生急切傾聽下去的興趣。”教學藝術可以調動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熱情與潛力,使課堂氣氛緊張而不死板,活躍而不紊亂。所以經常運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創設課堂活動,如把音樂帶入課堂、編排課本劇、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延長傾聽時間。事實上,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是不可能的。現代心理學已經證實,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時間長短及注意點分布情況也不同。因此,我想方設法利用學生的注意力特點,延長學生聽講時間。首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我的講課思路上。教學設計的思路精辟簡潔,又新穎有趣,學生們跟著我一步步地思考、分析直至解決問題。其次,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學的重難點上。課堂上,對教學重點、難點,我通過各種方法去提示、去點撥、去強化,最大限度地推移學生的“選擇性失聰”,使學生們的注意力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我還經常利用“精彩文段”“聽辯錯誤法”“傳話法”,來發展學生的傾聽能力,提高提高傾聽質量。
(4)理好聽記關系。上課時一定要以聽為主,以筆記為輔。要邊聽邊記憶,邊記憶邊理解,在理解中做好筆記。如:粗記幾個詞、詳記幾句話、畫幾個符號標記等。教育學生不要把老師所講的內容不假思索地記錄下來,不要為記而記,只要便于課后復習總結即可。我還經常指導和檢查學生的傾聽記錄,因而學生的傾聽能力提高很快。
二、說的能力培養
(1)學習說話要求。在說話教學中,我認真訓練課本上的說話內容,尤其是口語交際內容,訓練學生敢說話、說好話。開始先讓學生看看優秀說話視頻,學習別人說話的語音、語速、表情;再讓學生將說話的內容在紙上寫好,讓學生照著紙上說;最后,訓練學生脫稿說,即興說。
(2)提供說話機會。組織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會主題論壇、課前一分鐘談話等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活動,千方百計地給學生以講話的機會。教育學生利用課內課外、臺上臺下的一切機會,積極鍛煉自己,刻苦訓練口語,多與陌生人交往,多與家長交往,多與老師及自己感到尊畏的人交談,采訪校長、村長、鎮長,等等。
(3)訓練說話技能。經常訓練學生說話,重視教給學生說話的方法、表達的技巧。譬如怎樣使發音準確清晰;怎樣掌握語調語速,怎樣使說話內容有條有理,恰當使用修辭方法;怎樣根據不同的目的場合和對象來調整說話的內容;怎樣運用手勢、表情、體態等增強話語表現力等,使人百聽不厭,聲聲入耳。訓練學生說話像演講,像朗誦,節奏感強,娓娓動聽。
三、讀的能力培養
(1)培養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列寧說:“書籍是巨大的力量”。的確,書籍,在影響一個人的程度上,力量是無窮的。為此,我積極鼓勵學生讀書,喜歡讀書,一有時間就讀書,并推薦語言質樸生動,內容引人入勝,激發閱讀的興趣的讀物,讓學生讀起來愛不釋手,有一種非一口氣讀完不可的感覺。還注意學生年齡、性別、性格、愛好、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針對性地推薦課外讀物。譬如,喜愛文學的可多推薦一些中外名著;好奇心強對理科知識興趣濃厚的可多推薦一些科普讀物;對政治歷史感興趣的可多推薦一些名人傳記。采用多種方法培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拓寬閱讀范圍。我經常提供給學生各種體裁、題材的文章,既有交際功能強、實用性強的應用文,也有準確易懂、邏輯性強的說明文。包括人物軼事、科普常識、人文歷史、新聞報道等。這樣,讓學生讀好書,好讀書,多讀書,其閱讀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3)傳授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閱讀一篇課文,開始應“初讀”,讀通、讀連貫,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然后要“精讀”,細讀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還要隨時圈點、勾畫、批注。最后要“通讀”,注意語速、語調、語氣,努力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高要求的讀通全文。對于課外閱讀,指導學生拿到一本書應先看序言、目錄、后記,然后通篇瀏覽,“精讀”“速讀”結合,讀完之后,要把內容串起來融會貫通。在指導學生的同時,以“導讀”為主。文章中有些深奧的地方,隱含在文字中的含義,給學生以指點,三言兩語,幫助他們領悟。經常組織學生多提問,多討論,多交流,多爭論。
(4)保證閱讀時間。學校課程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此外,每天中午安排15—30分鐘的課外閱讀活動,要求每人每天課外閱讀500個字左右的短文。有時把文章打印成單頁發給學生,以便隨身攜帶,利用空余時間閱讀,從而使學生善讀、會讀。
四、寫的能力培養
(1)指導作前觀察。福樓拜曾經對莫泊桑說:“我勸你不要忙于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準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可見觀察的重要。我指導學生寫作時,非常重視觀察,寫真實內容。每個星期的作文課,我都利用一定的時間帶學生走出課堂,細致觀察,有時觀察校園花草,有時觀察野外風光。經過這樣的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積累豐富的題材,寫出真實內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2)幫助作前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篇,其義自見。”書讀多了,寫起文章來,得心應手。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韓愈曾說過:“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所以,我強調學生讀書時要對精彩片段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活水源頭”,作文時靈活運用,應筆而生,有如涌泉。譬如,我們所學的課文中有有幾篇就是作者對人物或動物細致觀察寫下來的真實素材。如《燕子》中對燕子的描寫,《天鵝的故事》中的破冰姿態場面的描寫,《少年王冕》中的雨后荷花美景的描寫等,只要閱讀積累,就能變為自己有用的東西。此外,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積累,比如,各種有益的宣傳,自然現象,社會新聞,國際時事等這些都是極好的素材,只要注意這方面積累,自然就會有豐富的寫作素材。
(3)訓練多說多寫。在寫作訓練時,我指導學生說練結合,既要說得好,又要寫得好。我經常教完一篇課文,就布置一個小作文訓練題,有時當堂完成,有時課后完成,比如,有時寫出作文的提綱,有時寫出作文的片段;有的是續寫部分,有的改寫文章等。還經常強調寫日記,可以對時事發表看法和見解,也可以是有關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片斷,并要求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樣,學生逐漸多寫,好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一項持久的工作。學生有了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就為其終身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紅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