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華云
課堂提問,不能等同于人類一般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在有限的40分鐘之內,迅速而有效地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解決實質性地問題。因此,這種課堂學習活動的時效性和目的性,就決定了提問應為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己的學習行為,快速、準確地掌握預定學習目標,提供合理、簡捷的途徑。富有創新意識的提問,應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和每個知識點之中,關鍵在于教師要在備課時進行獨具匠心的設計,才能把學生帶入創造性思維的王國之中。
提問是經常運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中心環節,更是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提問并不是隨意的一問了事,善問才是教學之道,好的提問來自于教師對教材的潛心鉆研,來自于教師對教學大綱的諳熟于心,來自于對學生情況的了如指掌。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只有深研教材,又依據一定的原則,掌握提問的技巧,才能使課堂提問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是完成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及時獲取和抓住學生們思維的興奮點、集中點和發散點,學生的學習就處于快樂之中,從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圍繞教學重點提問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進行恰當的歸納和演繹,能根據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和推理,從而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系統的構建過程。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教師要巧妙地設計能讓學生“高而可攀”的問題,循序漸進,層層誘導,讓學生逐步探究,發現新知識,經歷新知識的發現過程,領悟“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教學《圓柱的體積》 時,教師先拿出裝有水的可樂瓶,讓學生求水的體積。此時學生頓生興趣,但一時又難以說出如何去求,激發思維之后,有的學生提出將水倒入已知長、寬的長方體容器中,再量出高,就能計算出其體積,其他學生在此基礎上做了有效的補充。教師抓住時機順水推舟,說:“如果將‘圓柱體的水換成‘圓柱體的橡皮泥又將怎么辦呢?”這又激發了學生的驚奇感,經分組討論,相互提出假設、推測,“將它捏成長方體”的結論就會逐漸推出。正當學生思維活躍,為自己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高興時,教師適時展示問題的焦點:“假如是家門口的圓柱體柱子,你有辦法嗎?”這時學生深切感受到:必須有一個計算圓柱體體積的公式,緊接著通過教具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圓柱是如何轉化為近似的長方體的。使學生明確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從而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二、圍繞教學難點提問
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因材施教。教師的責任不是把新知識的結論教授給學生,而是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合理的設計,創設有利于發現新知識的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這樣,學生處于積極緊張的智力活動中,大膽思維,努力探索。這樣的提問既能突破教學的難點,又能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他們體會到問題解決成功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怎樣看“幾時幾分”的鐘面時刻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教師是這樣引導的:首先,請同學們看鐘面,師問:“這時是幾時?”(3時)接著,師撥鐘(時針撥過數字3,分針對準數字8),師再問:“這時時針走到哪里?”生答:“這時時針走到數字3和4的之間。”師問:“時針剛走過數字3,還不到4,所以還是3時,只是這時已經是3時多了,那多多少呢?”師再引導看分針:“分針走到數字8,就是走了40個小格,分針走過了40分,所以這時已經不是整時了,而是幾時幾分呢?”學生脫口而出:“3時40分。”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原有認識整時的基礎上,由“幾時多”到“幾時幾分”,都要“跳起來摘果子”,完成知識的遷移,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創設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發展是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數學教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采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提問,把教師的主觀愿望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然后再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教師先出示三個數,問這三個數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學生感到又疑惑又有趣,他們會很快進入積極思考和議論狀態中。這時,教師及時啟發:“你們每組課桌上放著同樣長的三條彩色紙條,能通過動手操作得出這三個數的關系嗎?”學生通過折紙,得出。這時教師追問:“三個分數中分子、分母各是按什么規律變化的,它們為什么會是相等關系呢?”通過引導性提問,激發了學生積極動手、積極思維、主動求知的興趣,使每個學生愉快地進入新知識的探究活動中。
四、課堂提問要新穎,具有啟發性
新穎指的是課堂提問所涉及的材料要力求富有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就要求選好、選準問題的角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興趣和動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深刻揭示問題的內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
例如,在自然數的教學中,教師走進教室后的第一個問題是:“今天教室里怎么沒有半個人?”同學們都傻了眼,心想今天大家都來了,沒有一個人曠課的,老師怎么說沒有半個人?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突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說得對,人沒有半個。”片刻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從而引出自然數的概念。這個提問,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有助于課堂教學。又如:教學《雞兔同籠》時,教師先出一個引題:“雞兔四十九,一百只爪子滿地走,問雞、兔各有多少只?”這個引題別致風趣,學生頓時興趣勃發,急切地表露出對答案的渴求,從而也增強他們奮發進取的信心和求知欲。
課堂問題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視。它能夠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信息,教師及時根據學習的具體情況來調整教學過程、方法和內容,以便提高教學效果。
五、課堂提問要實用,具有針對性
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搞清楚為什么這樣問?能服務于教學的哪一點?這樣所設計的問題才有針對性,在具體操作上,一是根據教材提問,或在核心處提問,或在熱點處提問,尋找問題的切入點。二是根據學生實際(包括社會實際)提問,不斷設計出富有價值、難度適宜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教學應用題:“飼養小組養了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是白兔的,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時,學生按常規思維方式能用方程(設:白兔有X只,列方程X+=18)求解,或用方程算術方法[18÷(1+)]求解。至此,教師并未得到滿足,而是大膽設疑,積極引導。“其中黑兔是白兔的,如果從比的知識方面去考慮,該如何想?你們能用比的知識來解此題嗎?另外,教師又提問:“此題中既然有兩個未知數,可否設黑兔為X呢?白兔的只數又如何表示呢?如何列方程呢?”在設疑、引探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教師為之教”,要精于巧“問”之道,為學生快速、準確地達到學習目標,提供合理、簡捷的途徑。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必須注意優化課堂教學提問這一環節,使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數學課的教學中,提問要從課堂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把握問題的難度、準確度與梯度來啟發學生思維,創設優越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充分發揮課堂的教學效益,增強學生學習的能力,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石竹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