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臨安,單 超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 100044)
?
文化遺產競名錄伯仲比肩話秋色
——北京與羅馬的世界文化遺產特征比較
劉臨安,單超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 100044)
摘要:中國和意大利歷史悠久,文化輝煌,不但是2 000年前 “絲綢之路”上作為起始點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遺產大家庭中遺產擁有量占據伯仲地位的國家。作為2個國家的首都,北京擁有的世界遺產數量最多,羅馬擁有世界遺產的時代跨度最大。將北京和羅馬的世界遺產進行多維的比較,是一場世界遺產沿著 “絲綢之路”繼續對話的現代敘事。試圖通過這種比較,揭示北京和羅馬的世界遺產的多彩的特征和深厚的內涵,增強對文化遺產的自豪和尊重,盡心致力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北京;羅馬;世界遺產;建筑;比較;特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re)2015年6月最新發布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意大利擁有51個遺產項目,中國擁有48個遺產項目,分別名列第一名和第二名,成為世界遺產大家庭中的伯仲兄弟。作為2個國家的首都,北京和羅馬同樣是著名的歷史城市,擁有歷史積淀豐厚的文化遺產,成為展現歷史文化成就的寶地。北京的文化遺產項目數量多,時代跨度大,集中體現了皇家文化的特色;羅馬的文化遺產類型廣泛,時代特征突出,突出顯現了帝國時期的文化特點。將這2座城市的文化遺產進行多維度的比較,可以進一步認識它們在城市演進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彰顯城市的歷史地位和文化意義,以及我們鼎力當先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
世界遺產的申報和公布是基于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的《保衛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的指導框架下開展的一項全球性文化活動,旨在保護那些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造化奇觀和人類創作成就。根據遺產的性質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也稱混合遺產)三大類型。2003年又將文化遺產進一步劃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劉臨安 (1955—),男,北京建筑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遺產保護、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E-mail:liulinan@bucea.edu.cn.
回顧一下世界遺產名錄最初問世的結果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1978年,世界遺產公約組織第一次公布世界遺產名錄時,一共才有12個項目①1978年第一批世界遺產的12個項目是:加拿大的Anese aux Meadoux National Historic Park和Nahanni National Park in Canada,厄瓜多爾的Galapagos Islands.Ecuador和Quito City,埃塞俄比亞的Simien National Park和Rock-hewn Church,德國的Aachen Cathedral,波蘭的Krakow Historic Centre和Wieliczka and Bochnia Salt Mines,塞內加爾的Island of Goree,美國的Nesa Verde National Park和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在這12個項目里,6個是自然遺產,6個是文化遺產。在這份最初的世界遺產名錄里面全然沒有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大角斗場、巴黎的圣母院、中國的長城……,這樣的結果聽起來有些讓人匪夷所思。由此可見,當時全世界對于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認識還很膚淺,也不全面,遺產申報的組織工作還沒有準備好,甚至一些遺產大國還處在茫然的混沌之中。
從那時起,世界遺產就像一粒掉入池塘靜水的石子,激起了一連串的漣漪反應。從1978年到2015年的37年里,世界遺產名錄已經有了一長串的名字。今天,在世界163個國家及地區遺產大家庭的成員中,有802項文化遺產,197項自然遺產,32項文化與自然遺產,遺產項目的總數達到1 031個,這還不包括在2007年和2009年被除名的兩個遺產項目②2007年安曼的“阿拉伯大羚羊棲息地”被除名,2009年德國的“德累斯頓艾爾貝河谷”被除名。。
同樣在1978年,我國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夢魘中蘇醒過來,對于世界遺產還是懵然不知的。直到1985年,我國才加入《保衛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組織,成為第89個簽約國。1987年12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1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第一批申報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項目中有6個項目獲得通過③1985年我國政府在《保衛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上簽字,成為第89個簽約國。1987年第一次開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同年12月世界遺產公約組織公布了我國的泰山、長城、明清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六個項目為世界遺產。。其中有北京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和明清故宮。從此以后,我國不斷加快世界遺產的申報組織工作,建立起充足而成熟的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從1987年到2015年的28年間,我國共有48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世界遺產大家庭中,一躍成為遺產擁有量僅次于意大利的佼佼者。與此同時。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數量也在穩步增加:1998年公布了天壇和頤和園,2000年公布了明清皇家陵寢④2003年和2004年先后將南京的明孝陵和沈陽的盛京三陵進行了項目擴展申報,共同構成了明清皇家陵墓群。,2014年公布了中國大運河(我國通稱京杭大運河)。迄今,北京共有7項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國際上擁有世界遺產項目數量最多的首都(圖1)。

圖1 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選例
意大利在1979年公布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是瓦爾卡莫尼卡巖畫(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而不是羅馬歷史中心。第二年,羅馬歷史中心、米蘭的圣瑪麗亞感恩教堂⑤該教堂的門楣上繪有萊昂納多·達·芬奇的著名油畫《最后的晚餐》。和多明戈修會修道院才被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1984年,作為具有獨立國家主權的梵蒂岡城國⑥梵蒂岡具有兩種屬性,作為主權國家,稱為梵蒂岡城國,英文寫為State of Vatican City;作為教宗所在地,寫為the Holy See,多譯為羅馬教廷。將梵蒂岡城申報世界遺產,使這個只有0.44 km2面積的城中國整體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梵蒂岡城位于羅馬城內,它的文化遺產大都分布在羅馬城內,因此,羅馬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格局是由羅馬歷史中心和梵蒂岡城共同構成的。
羅馬歷史中心是以羅馬廣場遺址(Roman Forums)為主體的,梵蒂岡城是以圣彼得大教堂 (Cathedral of St.Peter)為主體的,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林林總總。這里,既有屬于意大利的大角斗場 (Colosseum)、康斯坦丁凱旋門 (Arch of Constantine)、卡拉卡拉浴場(Baths of caracalla)、奧古斯都陵墓(Mausoleum of Augustus)等羅馬時期的建筑遺址,也有屬于梵蒂岡城國的圣彼得大教堂 (Cathedral of St. Peter)、圣瑪利亞大教堂(Cathedral of St.Maria Major)、坦比哀多小教堂 (Tempietto)、馬菲伊·馬勒斯科蒂宮(Palace of Maffei Marescotti)⑦因該建筑的入口在皮尼亞大街上,因此也被稱為皮尼亞宮(Palace of Pigna)。等宗教建筑(圖2)。

圖2 羅馬的世界文化遺產選例
隨著全社會對于世界遺產的認識不斷深入,世界遺產的要旨和定義也愈發明確。面對羅馬城中不勝計數的歷史建筑杰作,意大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對羅馬城中的重要建筑開展了全面的勘定。這一次,在羅馬城內一共勘定了20余座屬于羅馬教廷財產的建筑。考慮到《拉特朗條約》賦予梵蒂岡城國的主權地位和財產權利,1990年,意大利在已公布的羅馬歷史中心的基礎上,將那些屬于羅馬教廷財產但是地處梵蒂岡城國之外的建筑作為羅馬歷史中心的擴展項目再次進行了世界遺產項目的申報。最終,公布的羅馬城內的世界文化遺產有了一個長長的名字:羅馬歷史中心,城中享有治外法權的羅馬教廷建筑和城外的圣保羅大教堂(Historic Centre of Rome,the Properties of theHoly See in that City Enjoying Extraterritorial Rights and San Paolo Fuori le Mura)⑧羅馬有數座圣保羅教堂,這里的圣保羅教堂特指距離梵蒂岡城外以南6km處的一座圣保羅教堂,因其剛好位于羅馬古城的外面,俗稱為“城墻外的圣保羅教堂”。FuorileMura為意大利語,意同英語OutsideoftheWall。。
自那時起,意大利憑借著雄厚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開始大張旗鼓地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的一次申報中,意大利就有10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⑨意大利在1997年通過的10個遺產名稱是:①18th Century Royal Palace at Caserta with the Park,the Aqueduct of Vanvitelli,and the San Leucio Complex;②Archaeological Area of Agrigento;③Archaeological Areas of Pompei,Herculaneum and Torre Annunziata;④Botanical Garden(Orto Botanico);⑤Cathedral,Torre Civica and Piazza Grande,Modena;⑥Costiera Amalfitana;⑦Portovenere,Cinque Terre,and the Islands(Palmaria,Tino and Tinetto);⑧Residences of the Royal House of Savoy;⑨Su Nuraxi di Barumini.10-Villa Romana del Casale.。這10個項目分布在意大利全境,有遺址考古區、王宮、教堂、園林、村鎮以及建筑群,成為迄今為止世界遺產公約組織中最大的收獲者。從1979年到2015年的36年里,意大利一共有51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遺產大家庭中的執牛耳者。
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雖然數量多,但是每個項目的規模偏小,基本上是以一個文物保護單位構成一個世界遺產項目,例如故宮、天壇、頤和園等,而不是以一種文化遺產的分布或影響范圍來建構一個世界遺產項目,反映出早期世界遺產組織申報工作的一些特點。北京文化遺產項目的時代跨度集中在明清兩朝,文化成就產生的時代起止于13—19世紀,相當于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以后的時期。在文化類型方面,半數以上的項目反映的是明清皇家文化的特點,在表現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方面較弱。其余的文化遺產項目反映的是原始聚居、軍事防御和運河航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城和京杭大運河,這2個項目的時代早,規模大,建造持續時間長,都是跨地區的國家建設工程。它們不但對于古代中國南北地區的文化交流產生了推動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國家的統一和政權的鞏固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影響。這種歷史遺產的評價則立足于更高的視點上,將目光超越出北京地區,從地區的文化成就擴大到國家的文化成就,凸顯了文化成就展示與闡釋的歷史整體性,顯示出文化遺產組織申報工作的日趨成熟。
羅馬的文化遺產項目雖然數量少,但是內容豐富,時代跨度大,很好地表現出社會文化的多樣性。例如羅馬歷史中心,位于城市文化積淀的核心地段,橫跨羅馬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年—前27年)到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的千年時間。這里面既有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大角斗場,凱旋門、公共浴場、神殿、陵墓、記功柱等,還有埋藏在地下看不到的歷史上知名的建筑遺址,例如凱撒皇帝的戰神廣場遺址,尼祿皇帝的金屋遺址等,這些遺產是羅馬共和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筑文化成就的典型。
羅馬城中的梵蒂岡城國建筑主要是基督教大公教會(我國多稱其為天主教)的建筑,例如圣瑪利亞大教堂,建于公元5世紀中葉,“這個時期的教堂建筑都以圣瑪利亞大教堂為樣板的,因為這座建筑創作思想的時代,既來自于古典時期羅馬帝國的中心,也來自于基督教世界的中心”[1]。拉特朗圣約翰大教堂(Archbasilica of St.John Lateran),號稱羅馬4座特級教宗圣殿之一,10—12世紀初曾為教皇的主要活動場所,1929年2月11日的《拉特朗條約》就是在這里簽署的。坦比哀多小教堂位于蒙托里奧的圣彼得教堂的院子里,由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大師多納托·勃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1514)設計,建于1502年,是文藝復興盛期的建筑精品,它的穹窿頂造型幾乎被全世界的集中式建筑競相模仿。馬菲·馬勒斯科蒂宮,建于1580年,整個建筑立面有著整齊的比例,帶有渦卷的窗楣、男性人像柱、夸張的拱券、外出的挑檐以及非對稱的入口門廊,充滿著成熟的巴洛克風格的手法,是文藝復興后期宮殿建筑的樣板。
梵蒂岡城從公元6世紀起,一直是基督教大公教會教宗的所在地,也是全世界大公教會教徒的朝圣地,雖然面積小,但是歷史長,影響大,可謂千鈞之地。梵蒂岡城國的文化遺產包括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小教堂、梵蒂岡花園、岡道爾夫堡和梵蒂岡博物館等。記載著全世界基督教歷史文化中最為凝重輝煌的章節。今天,羅馬的世界文化遺產閃耀著三大輝煌:羅馬文化成就、文藝復興成就和基督教文化成就,不但是人類文化寶藏的城府,也是全球游客趨之若鶩的文化勝地。
將北京和羅馬擁有的文化遺產的時代影響做一個時間同軸的比較,可以發現,北京的文化遺產除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外,基本覆蓋在14—19世紀的時段內。羅馬的文化遺產覆蓋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5世紀、然后是14—16世紀的時段內。圖3試圖說明,建筑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產物,它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態勢是此起彼伏的,或者講是此消彼長的,有點“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意思。

圖3 北京和羅馬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所處時代
北京和羅馬的世界文化遺產在2個首都城市中的分布,可以充分反映出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北京城墻初建于13世紀的元代,明代的永樂四年(1406)的遷都筑城和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增建外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凸”字形狀,面積達22.44 km2。20世紀50—60年代,北京城墻基本拆除殆盡了,但是,作為城市核心的紫禁城以及城市中軸線都完整地保留下來了。相對于羅馬來講,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塞爾維(Servian)時期環繞羅馬七丘修建的內城城墻,經過歲月的銷蝕和人為的破壞,至今已經蕩然無存了。今天留存下來的大部分城墻基本是在公元3世紀的奧勒留(Aurelian)時期修建的,除了西北側和西南角沿著臺伯河河岸以外,其他部分均沿地形的起伏,呈現一個不規則的葉片形狀,面積約為13.75 km2[2]。
進一步分析2個歷史城市中文化遺產的分布情況,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北京老城中僅有明清故宮和天壇2處文化遺產,反映的是皇家文化,其余5處文化遺產都分布在城外。從空間規模的比重上看,故宮和天壇的面積為228 hm2⑩本文所指的北京和羅馬的世界遺產的面積,均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公布的遺產保護范圍的面積。,占北京老城面積的10.2%。在羅馬,大部分文化遺產分布在老城中,特別是反映羅馬時期建筑文化的羅馬廣場遺址,位于老城的中心位置,形成了以大角斗場為核心的文化遺產群。羅馬城內文化遺產的總面積為177.1 hm2,占羅馬老城面積的12.9%。從文化遺產分布狀況和比重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利用文化遺產反映城市發展的空間關聯性上看,北京比羅馬稍微弱一些。這一點提示我們應當進一步發掘北京老城的文化遺產,例如北京老城中軸線、明清皇家御用寺廟等,更加完整地反映歷史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意義,提高城市文化闡釋的內涵。
根據1972年《公約》定義的“文化遺產”包括文物(monuments)、建筑群(groups of buildings)、遺址(sites)。2004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界定了14種文化遺產類型:即考古遺址,巖畫遺址,原始人類化石遺址,歷史建筑和建筑群,城鎮和鄉村聚落/歷史城鎮和村莊,鄉土建筑,宗教遺產,農業、工業和技術遺產,軍事財產,文化景觀、公園和庭園,文化線路,墓葬文物和遺址,符號遺產和紀念物,現代遺產。表述充分說明文化遺產應當具有的豐富的多樣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 《保衛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操作指南(2012年版)》,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應該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它一共有6條評價標準,每個文化遺產項目應當滿足其中一條或數條標準。
(i)代表了人類創造精神的杰作;
(ii)體現了在一段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重要的價值觀交流,對建筑、藝術、古跡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iii)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iv)是一種建筑、建筑群、技術整體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現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發展階段;
(v)是傳統人類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由于不可扭轉的變化影響而脆弱易損;
(vi)與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的事件、文化傳統、觀點、信仰、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委員會認為本標準最好與其他標準一起使用)。
從表1可以看出,北京的7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中,滿足標準條款最多的是長城和明清皇家陵寢,都是4條標準;大部分項目滿足第iii條標準,其次是第i條和第ii條標準。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屬于原始社會的案例,距今約有13 000~20 000年,是一個難與比較的孤例。羅馬歷史中心滿足的標準數量和內容同于長城和明清皇家陵寢,也是4條標準;而梵蒂岡城與中國大運河相比,不同之處是前者的評價集中在基督教世界的崇高地位、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成就以及在歐洲有影響的建筑師和他們的建筑作品,后者的評價側重于該水利工程所體現出來的偉大的技術成就、對于中國南北方的經濟發展以及在國家的統一、完整和鞏固方面起到的作用。
綜上所述,不論是北京的文化遺產還是羅馬的文化遺產,他們都具有這樣的基本屬性。首先,它們是各自民族在歷史文明進程中創造的杰作,這些杰作是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各種出類拔萃的營造成就,蘊藏著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技術、藝術等方面的意義,是一種文化的結晶。其次,這些杰作或是現存文明、或是消逝文明的物質見證,是各自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的永久標志,共同構成了對于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

表1 北京、羅馬及羅馬教廷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今天,北京成為擁有7項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是國際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首都,主要體現了14—19世紀以來的皇家文化的輝煌和隆重以及跨地區的國家工程的宏偉規模和重要作用;羅馬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類型豐富,體現出從公元前8世紀羅馬初期到公元15世紀文藝復興末期的文化成就,這種成就影響遠播到全世界。
在世界文化遺產評價標準體系下,各個國家的文化遺產應當具有性質上的同一性和類型上的多樣性。文化遺產的同一性是由它們本身蘊藏的價值決定的,而多樣性則是人類的偉大智慧與創造力所產生的成就。作為文明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產物,文化遺產真實完整地反映了當時當地的歷史文化特征,彰顯出擁有文化遺產的國家和民族對于全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保護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在經歷了40余年的探索和認識以后,使得各個國家清楚地認識到,文化遺產具有的突出的普遍價值使得它們的存在和保護有必要成為一種跨越地理、時代和種族差別的社會意識和國家行動。保護和傳承世界文化遺產,不但是我們當代肩負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我們當代對于未來必須擔當的一項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RICHARD,Krautheimer.Rome:profile of a cit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46,312-1308.
[2]CARIDGE Amanda.Rome:An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M].1st ed. 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8:59,332-335.
[3]KELLEHER Bradford D.The Vatican:Spirit and Arts of Christian Rome [M].NewYork:MetropolitanMuseumofArt,1982.
[4]陳薇,路易吉·戈佐拉.南京城墻與羅馬城墻的比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K917
文獻標志碼: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Located in Beijing and Rome for Their Features
LIU Lin′an,SHAN Chao
(School of Architecture,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China and Italy have being boasted for their long history and glorious culture,not only being two terminal countries of the Silk Road 2 000 years ago,but also tak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places in the community of world heritages nowadays.Being capital city of two countries,Beijing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world heritage and the world heritage located in Rome shows the longest span of historic period. The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world heritage of Beijing and Rome could be regarded as a current narration which keeps on from the dialogue taking place on the Silk Road.By the comparison the paper tries to unveil the polychrome features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two capitals,enhance the pride and respect to the heritage,and devote entirely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Beijing;Rome;world heritage;monuments;comparison;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