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盛 劉曉華
(威海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系,山東 威海 264210)
?
123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及其應用
王亞盛劉曉華
(威海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系,山東 威海264210)
摘要: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設計構建了123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該模式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共6個要素,6個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由此構成了一個教與學的有機整體。該模式以1組微課為核心,2套教案組織教學,3組教學資料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通過對《計算機文化基礎》等6門課程的試驗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等都得到較大提高。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內化訓練創新能力職業素質
自2012年11月至今,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組織進行了三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活動,為今后開展微課程教學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導向作用。目前,微課設計與教學模式主要有可汗學院教學模式、非常4+1微課資源結構模式、111微課內容構建模式三種。將一門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課程,經過系統策劃、設計制作成微課程之后,如何有效、系統地開展教學活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們通過研究試驗,創建了一種系統化的“123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經過試驗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該模式的結構要素
通過對微課、微課程、翻轉課堂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探索,在解剖上述三種模式基礎上,結合國內外不同類型學校微課教學情況和經驗,針對我國教育教學特征,創新性地構建了123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該模式結構要素如圖1所示。
模式中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共6個要素,6個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由此構成了一個教與學的有機整體。

圖1
其中,微課教案、翻轉課堂教師是供教師授課使用的教學方案。微課視頻、內化訓練、導學案和助學資料是學生學習使用的教學資源。
(二)該模式的結構要素
在123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中:
“1”是指以一門微課程中的1組(20—30集)微課視頻為核心開展微課程的教學活動。通常情況下,一門微課程需要設計制作20~30集微課。
“2”是指教師依據2套教案組織微課程的微課視頻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活動。其中,教師依據微課教案組織微課視頻教學,以翻轉課堂教案組織課堂學習、訓練和課后自學。
“3”是指學生按照3組教學資料開展課余時間的自主學習和課堂學習。其中,導學案(或任務單)用于指導學生課前自學、課堂學習和課后自學,助學資料為學生探索、創新、解決疑難問題提供相關知識、技術和信息,內化訓練包括微課平臺中的進階式作業訓練與自測、課堂綜合作業訓練、實踐操作訓練和創新課題研究。
(一)結構要素構建要點
1.微課教案設計編寫要點
在微課程教學運作中,微課視頻是核心,在設計制作微課視頻過程中,微課教案起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教案設計簡陋、不規范,就難以制作出優秀的微課視頻。微課教案可以和微課腳本合并編寫,也可分開編寫。合并編寫時,應掌握好如下幾個要點。
(1)要充分考慮好微課設計思路和微課設計主線,在此基礎上按照思路和主線設計編寫微課教案。
(2)導入案例選擇。微課一般應采用開門見山的呈現方式,通過一個案例將內容自然、平滑地引出來。導入案例不僅要和微課內容密切相關,還應考慮案例的可信度、職業屬性和對學生的吸引力等要素,不能引起學生對微課內容和應用價值的誤解。
(3)微課內容應體現出教學目標,特別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體現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認真策劃與設計。有些微課作品忽視了這一點,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現是難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
(4)要分鏡頭編寫微課教學內容和對應的時長、景別、圖像呈現和拍攝角度等內容,使攝像師能夠準確掌握好拍攝的各種要求,做到教學焦點突出,為后續的微課視頻制作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2.翻轉課堂教案編寫要點
(1)要注意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是一種框架式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應用該方法時應與PBL教學法、ARCS教學法、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法等結合應用,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指導師和導演。學習內容則是圍繞將課前自學的知識和相關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創新應用研究和實踐操作等,并研討互動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強化培養學生的知識內化能力、遷移能力和職業能力。
(2)翻轉課堂教案的內容除了常規教案要求以外,還應有教學步驟、教師行動與內容、學生行動與內容、教學方法、注意事項和時長等,還有課堂評價和小結、課后鞏固學習與要求等內容。
3.導學案設計編寫要點
(1)導學案與中小學開展翻轉課堂教學中的學案有所不同。學案的整體內容是布置作業題,只是形式上略有改變。導學案的主體是指導學生開展課前自學、課堂學習和課后自學活動,告訴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范圍、知識點/技能點和教學焦點、學習目標、學習方法與建議等,并且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一一對應,更加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好自學活動,避免盲目、無序的自學情況發生。
(2)導學案和翻轉課堂教案是一一對應的兩份指導教學活動的作業指導書。按照微課程內容和教學進度計劃設定的教學單元(通常連續2節課或4節課為一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設計一份導學案和一份翻轉課堂教案。
4.內化訓練作業設計要點
內化訓練包括進階式作業與自測、綜合性作業、創新課題四部分內容,對于實踐類微課程還可以設計相應的實踐操作訓練。設計要點如下:
(1)進階式作業用于學生在學習完微課視頻后進行自我測試,一般每集微課視頻設計7—11個進階式作業題,包含本集微課中的全部教學焦點,可分為3—4個難度等級,以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需求。
(2)每堂課設計2—4個綜合性作業,以便對所學的教學焦點和相關知識點進行綜合性應用、解決問題訓練,在課堂上完成,使所學知識得到初級內化、遷移,形成初級職業能力。
(3)每門微課程可設計8—12個創新性課題。以源于行業企業、社會實際需求的課題作為創新性課題,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原則貫穿于整個微課程之中,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4)實踐操作與職業要求。實踐教學型和一體化教學型的微課程,應設計相應的實踐操作類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應盡量選擇與其職業要求相適應的教學環境條件、工具設備、著裝和職場氛圍;教師、學生應按照行業企業的職業規范進行操作、著裝,體現出相應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安全設施、環境保護設計應符合職業要求,確保教師、學生的安全,培養學生的職業安全意識和能力。
5.助學資料編寫要點
助學資料是幫助學生進行課前、課后自學,以及延伸性、拓展性學習的輔助資料。以教材為核心進行延伸、拓展和補充,編寫、匯集整理其他書籍、學術論文和網站中的相應知識、技術和方法,以及相關國家標準、行業企業標準和相關視頻、圖片、動畫等資料。按照微課程教學進度計劃進行分類、編號,使之與導學案一一對應,便于學生進行學習應用。
(二)該模式的三大特點
1.動態與靜態有機結合特點
該模式中,微課程系統設計、微課視頻、助學資料等教學資源具有靜態特征,一旦設計完成,在一個學期內基本不變。而導學案、翻轉課堂教案和課題組織活動、課后鞏固等環節相對具有動態可變特征,應根據每一堂課的具體進展、教學效果和學生提出的新問題等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形成持續改進、良性螺旋性學習業績提高的新局面,避免因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沒有及時解決而導致惡性循環問題發生。
2.模式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確
在該模式中的6個結構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1箭線所示。微課教案是設計制作微課視頻的方案,同時引導學生開展課前自學。導學案指導學生進行課前自學、課堂學習、課后自學和有效應用助學資料開展課后學習。
同時,兩個教案均以微課視頻為核心且各有側重點和目的性,構建了一個微課程的系統性、完整性教學方案。指導學生自主、有序和科學地進行學習的三組教學資料密切配合,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支持和幫助,減少因學習差距引起的惡性循環,促進全體學習者基本上能同步提高學習業績。
3.該模式具有廣泛適用性
該模式中的微課教案、微課視頻設計中適當吸收了“非常4+1微課資源結構模式、111微課內容構建模式”的精髓,結合國內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學情進行構建,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用性。適合于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但不同教育類型、不同類別的微課視頻所要呈現的側重點有所差異,應根據情況進行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基于123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我們首先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FLASH動畫制作》等6門課程中進行試驗應用。下面以《計算機文化基礎》為例進行說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是高職院校多數專業的基礎課程。開展微課程教學研究與應用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和示范性作用。
(一)課程整體設計
在對課程進行系統研究策劃基礎上,設計了如何進行文字查找與替換、收據與個人簡歷設計制作等17集微課視頻,對課程中重點、難點的應用操作結合案例進行講解。根據課程標準,大一新生開始學習56學時,按照13個教學單元設計翻轉課堂教案和導學案。按照主選教材(山東省教育廳組編,解福主編,第10版)的章節順序安排教學,同時選擇了《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程》(魯燃主編)、《計算機應用基礎》(李建軍主編)4種各有特色的輔助教材,將輔助教材中的亮點內容、訓練課題等與主選教材進行融合,分別在微課視頻、導學案、助學資料和內化訓練題中呈現出來,使課程內容更加完善、科學和適用。
(二)進階式作業設計特點
根據每集微課所學的內容和教學焦點情況,分別設計7~11個進階式訓練題,分為三個難度等級,涵蓋本集微課全部教學焦點和相關課程內容中的一般知識點。包括填空、選擇、判斷、簡答四種題型,平均簡單題占40%,中等難度題占40%,難題占20%。如:微課“公式與統計函數的應用”(編號:WJC13)設計了選擇題(簡單)4個,填空題(中等難度)4個、簡答題(較難)2個。按照題目的難度給出不同分數,每集微課后的進階式訓練題總分100分。通過得分和進階等級激勵學生不斷學習。
(三)項目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有機結合
在教學設計中,將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習興趣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采取源于社會的任務進行教學,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我們分別設計了“三種類型微機的系統及硬件對比分析報告”、“設計制作學院校報月刊(1~4版)”和“設計制作北洋集團校園招聘PPT說明書”等2個任務、3個項目,每個項目中都要3~5處地方點需要學生去挖掘、創新,以滿足企業需求。在完成每集微課后的進階式訓練之后,再通過翻轉課堂中的研討、操作訓練,使學生的基本工作操作得到加強。
最后,每個教學模塊安排一個綜合性的任務或項目進行實際能力訓練,將課程中所學知識與社會應用密切結合進行綜合訓練,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職業素質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之處
123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經過一個學期的試驗應用發現存在如下不足。
1.教師缺乏相關的經驗和理論基礎
翻轉課堂教案和導學案的設計編寫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經驗和理論基礎。如果微課程系統策劃工作不細心,在策劃微課集過程中會導致某些重點內容遺漏,在翻轉課堂中再進行補充,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研討、訓練的時間不足。
2.教師相關的教學方法有待改善
教師的任務驅動教學、項目教學、PBL教學、ARCS教學等方法掌握不好[1],備課不充分。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無序、無事可做或者學生提出的復雜問題沒有充分的預案等問題,使教學效果受到局部影響。
3.學生需提升適應能力
學生開始不太適應,自學能力和自我控制水平差,課前、課后教師的督導、引導不到位,使少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而翻轉課堂上教師的單獨指導時間不足,使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
(二)解決對策與建議
1.進行適當培訓
在開展123微課程教學運作模式教學之前一定要進行系統培訓,包括對教師的微課程系統策劃設計、微課設計制作、翻轉課堂教學設計,以及對學生的學習方法、自學能力等方面的培訓。以課程教學團隊為主體微課程策劃設計與教學研討、活動,發揮團隊的合作力量。
2.開展教學方法交流
開展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多種常用的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和PBL教學、ARCS教學方法的單項培訓和經驗交流,促使教師的微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不斷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適當組織微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內部競賽活動和交流觀摩活動,適當安排學生作為參與者和評委,多聽取學生的建議,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參與度和積極性[2]。師生共同努力,促使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高效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海艷,季敏婷,張成龍.基于ARCS理論的翻轉課堂課前任務布置模型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2):59-60.
[2]王郢,楊燦燦.當前我國翻轉課堂的時間困境及路向選擇[J].教育科學論壇,2015(5):36-38.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廳)2015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教學系統研究與推廣應用,項目負責人:時秀波,項目編號:201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