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義敏
(唐山學院 外語系,河北 唐山 063000)
?
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效統一的研究與實踐
欒義敏
(唐山學院 外語系,河北 唐山063000)
摘要:工具性是指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譯5項技能;而人文性則是指學習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內涵?;谔粕綄W院人才培養目標和英語專業教學現狀,提出了BRICAH教學模型并應用到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教學試驗中。試驗結果表明,BRICAH教學模型在高級英語課程中進行應用之后,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效統一。
關鍵詞:工具性與人文性BRICAH教學模型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教學試驗有效統一
在二十年來的英語教學中,英語專業一直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論。許多專家就英語專業到底是偏向工具性還是偏向人文性的問題一直進行深入討論。工具性是指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譯5項技能,這些技能是作為工具和載體來承載信息和表達思想的。而人文性則把語言視為一種文化代碼,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要學習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內涵[1]。英語專業如何對待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直接影響到英語人才的培養。當前,社會上的“英語工具論”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當然無可厚非,因為英語在他們手里的確是當做工具使用和發揮作用的。然而,對于英語專業來說,如果把英語完全視為工具,必然會忽視其專業內涵。因此,英語專業應該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效統一,既讓學生掌握熟練的英語技能,又讓他們具有寬厚的知識、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善于思辨的能力。藍仁哲用三字概括:(1)行——過硬的基本技能;(2)知——寬厚的英語語言文化文學知識;(3)智——融匯中西的思辨能力與人文素養[2]。
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為實現培養目標,對學生掌握專業核心知識和培養專業核心能力,對提高該專業核心競爭力起決定作用的課程。目前,唐山學院英語專業有2門精讀類核心課程與學生英語技能和文學文化素養的培養密切相關,分別是綜合英語和高級英語。在這兩門課程中,如何實現英語專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效統一是本研究的內容。
國內的許多英語專家都對英語專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成鎮權提出大學英語課程要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新課程理念下的改革有助于增強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優勢[3];楊忠提出在新形勢下,應該全面理解外語教育的價值,既看到其工具性,又認識到其人文性,為了取得高效率的外語教育成就,必須從課程改革、教師培養、更新評價方式等入手扭轉純工具性傾向[4];劉祥清從全球化背景出發,對我國外語教育進行了批判性反思,通過三項行動開展對中國外語教育傳統研究,改造交際法,融入傳統法,淡化工具性,強化人文性,他分析了我國普通高校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并得出了高校英語人才培養要堅持人文主義教育傳統的結論[5]。以上關于英語專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研究大都是宏觀研究,而具體到某些課程的研究卻觸及較少。
RICH教學模型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核心思想強調教師的輔助功能和學生的中心地位。為了實現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效統一,課題組成員在研究RICH教學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唐山學院英語人才培養目標和核心課程群建設,逐步構建了BRICAH教學模型[6]。BRICAH教學模型是教學實驗的整體框架,也貫穿于教學的各個具體實施環節。該模型包括6個方面:基本技能(Basic skills)、研究型學習(Research learning)、課程融合(Integrated courses)、合作式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評價(Assessment)和人文素質提高(Humanistic outcome)。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圖1 BRICAH教學模型
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譯5項技能,突出了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在技能培養中的工具性;而人文素質則強調了在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中與文化內涵和人文內涵培養相關的人文性。為了實現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效統一,課題組成員將研究型學習、課程融合、合作式學習和評價相關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應用到了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中。
研究型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小型課題或項目研究,研究的內容與所學的課文有一定的關聯并且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師會遵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規律,鼓勵學生帶著興趣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積累知識并總結出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學生會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遵循選取研究內容、搜集整理材料、完成研究報告和匯報等步驟,完成對課文主體內容的充實、補充和延伸。課程融合主要包括高級英語課程和綜合英語課程之間的融合及這兩門課程與英語專業其他核心課程之間的融合。課程融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將各項技能和知識進行綜合訓練和培養,同時通過課程交叉讓學生探索和思考更多的內容。除此之外,教師也會將不同課程之間的教學方法進行融合。合作式學習指學生之間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BRICAH教學模型中的合作式學習主要指基于任務的小組學習,打破了常規的局限,不僅包括課堂內的小組學習任務,還包括課堂外的小組學習任務。在學習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發揮每個個體對小組的貢獻,以及小組活動的形式、質量、評價和反饋是教師需要認真思索的。此外,該研究的目的是實現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效統一,因此各個環節的評價內容也是圍繞著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個方面展開的。
在2015-2016學年的第一學期,課題組成員將BRICAH教學模型應用到了英語精讀類核心課程高級英語課程教學中并進行了相關分析。在課程教學的初始階段,課題組成員首先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了調查。接受調查的學生為唐山學院英語專業2013級大三的學生,共95名,他們剛剛結束了兩年的綜合英語課程學習。問卷結果如下圖:

圖2 學生自我水平評估表
從圖2可以看出,即使接受調查的學生已經經過了兩年的英語專業學習,他們仍認為自己的各項技能及知識能力沒有達到理想的水平。80%左右的學生對自己的聽力、閱讀、寫作、翻譯和文學知識持不滿意的態度;近40%的學生對自己的口語水平很不滿意。在這幾項指標中,僅有40%的學生對自己的合作能力持滿意態度。
針對這樣的學習現狀,高級英語課程教師選取了一個30個人的自然班作為實驗班,結合課程特點將研究型學習、課程融合、合作式學習和評價相關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應用到課程教學中,力圖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效結合。
4.1 BRICAH教學模型在高級英語課程中的應用
高級英語課程是繼綜合英語課程之后的精讀核心課,其授課對象為已掌握英語基礎知識的進入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高級英語課本中的課文全部選自英語原版文章,題材多變,以便學生接觸不同的文體,吸收較廣泛的知識。在基于語篇的語言教學法看來,高級英語中的課文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涵蓋工具和人文兩個方面的語境。在高級英語課程教學中,BRICAH教學模型中與研究型學習、課程融合、合作式學習和評價相關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被應用到了每篇學生所學的課文中。在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教學涉及的高級英語課文共7篇,每篇課文的題目及BRICAH教學模型的應用如下表:

表1 BRICAH教學模型在高級英語中的應用
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型學習、課程融合、合作式學習和評價相關的內容是存在重合的, 比如研究型學習是基于課程融合進行的,所選定的任務與其他課程之間是有關聯的,而合作式學習和評價的內容是基于研究型學習的內容而展開的。因為每篇課文的授課重點存在差異, 所以研究型學習、課程融合、合作式學習和評價相關的內容也隨之變化。在BRICAH教學模型實施過程中,每篇課文的設計如下。
第一篇課文“中東集市”是一篇描寫文,使用了大量帶有微妙和精確意義的詞匯,注重對讀者不同感官的作用,如聽、聞、嘗和觸摸,從而使讀者在具體形象和生動逼真的描寫中仿佛也來到了中東集市。細致入微的描寫讓讀者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見其物。在教師授課過程中,這些描寫寫作技巧就是課文分析的重點內容, 同時是課內小組討論的內容。教師會針對課文的不同部分,設定不同的有關描寫細節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的研究型任務是讓學生運用所學描寫文的寫作特點分析綜合英語中的課文“龐貝之城”并提交研究報告。“龐貝之城”也是一篇典型的描寫文,描寫了龐貝城從一個繁華的城市到突然被火山吞沒的過程,文中的描寫同樣細致入微。學生的研究報告要著重總結文章中吸引讀者不同感官的描寫,說明文章是否與“中東集市”一樣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見其物。之所以選擇綜合英語課程中的課文,是因為學生已經系統學過該課文。但是,由于教師講解的重點與高級英語不同,學生應用新的視角分析已經學過的文章,從而產生新的賞析視角。在教師評價部分,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要求,教師會對學生課內討論的內容和“龐貝之城”的研究報告進行系統評價,如問題分析的廣度和深度、是否用英語討論、每個小組成員的參與度等。由此可見,在第一課的BRICAH教學模型實施過程中,學生會用到基本的 “聽、說、讀、寫”的技能,也會進一步了解文化知識并會有更多的關于毀滅的感悟。語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兩個方面就體現了出來。
以下幾課的BRICAH教學模型實施過程基本遵循第一課的思路。第二課“廣島——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和第三課“沙漠之舟”的要求與第一課一樣?!皬V島——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是一篇記敘文,體現了記敘文中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主要要素,所以課內分析課文和課后的研究型學習是圍繞記敘文的特點展開的。“沙漠之舟”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按照因果關系的主線分析了環境惡化的原因從而呼吁人們保護環境。因此,課內分析課文和課后的研究型學習是圍繞反思性展開的。該課文沒有與前兩課一樣按照題材展開,因為它的主題與環境保護有關,反思性的主題非常突出,所以教師的指導圍繞反思進行,即讓學生根據所學綜合英語課文“全球化”進行反思并按因果關系的主線生成分析報告。
第四篇課文“關于希特勒入侵蘇聯的演講”是英國二戰期間的首相丘吉爾發表的著名演講。在希特勒入侵蘇聯后的當天晚上,丘吉爾馬上發表演講,其內容邏輯嚴密、行文流暢、感情洋溢,使聽眾對蘇聯的處境心生同情并意識到了自己國家的危機。在教師授課過程中,語言技巧就是課文分析的重點內容,同時是課內小組討論的內容?;谠撈葜v,教師讓學生分組研究了英語演講的基本常識,如謀篇布局和修辭等。之后,每個小組生成分析報告,根據演講語言性和非語言性的特點,每人寫出一篇演講稿并在全班同學面前演講。在所有演講完成之后,由全班學生投票選出10名演講較好的同學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再次面向全班同學演講。在教師評價部分,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要求,教師會對學生課內討論的內容、演講的研究報告及演講進行系統評價。
第五篇課文“訛詐”是短篇小說,細致深刻地刻畫了三個人物。因此,人物分析是本課的講課重點和課內討論的重點。而在本課的講解過程中,學生正好在《語言學概論》這門課中學到了言語行為理論。因此,教師設定的研究型任務是讓學生基于小說中的言語行為分析人物特點,這是將語言學與文學結合的過程,同時為學生分析人物提供了新的視角。
第六課“馬克·吐溫——美國的一面鏡子”與第五課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研究的內容來自文學作品。
最后一課“震撼世界的審判”涉及美國法庭庭審的相關知識,相關的研究型任務和評價內容也是基于此展開的。
4.2結果與分析
實驗班在學期末就BRICAH教學模型實施的教學效果回答了問卷調查。問卷采用里克特五級量表形式,每個問題有5個選項,分別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和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不確定=3,同意=4和非常同意=5)。問卷發放30份,回收3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問卷問題涉及BRICAH教學模型中的研究型學習、課程融合、合作式學習和評價相關的內容,以及學生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認知, 共12個問題。數頻統計顯示,12個問題的均值達到4.22, 表明學生對于BRICAH教學模型在高級英語課程中的應用總體持肯定的態度。
通過使用SPSS17.0對實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生成新變量,用均值代替抽象的概念,得出下表:
說明:通過使用里克特五級量表的形式測量,得到的數據是定距數據(internaldata)。在該表中,每個題項的均值表示所有受試在該題項上選擇的平均數。
從Q1-Q4可以看出,學生都認識到了英語學習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兩個方面,也認識到了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英語技能和人文素養是密切相關并且同等重要的。從Q5和Q6可以看出,學生認識到了高級英語課程的課文中包括大量的文化知識。通過課程的學習,他們的文化文學知識得到了豐富。除了課程的人文性,通過Q7和Q8可以看出,學生也認為高級英語課程的學習可以訓練聽、說、讀、寫、譯技能并且他們的相關技能也得到了提升。通過Q9和Q10可以看出,在高級英語課程學習中,學生接受了較多需要合作的任務也通過任務學到了很多。而在Q11和Q12中,有關BRICAH教學模型中的課程融合,學生認為用高級英語中的課文分析方法去分析綜合英語課文可以使他們從新的角度賞析已經學過的課文,兩個課程的結合也可以提高其語言賞析水平。
除了問卷調查,實驗班的學生在2015—2016學年的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通過率為97%,高于其他兩個參照班(91%和94%);卷面平均成績為70.9,同樣高于其他兩個參照班(66.7和63.3)。此外,該實驗班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任課教師所教的前兩屆同學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 (11級為68.1,12級為70.9)。
以上統計分析結果表明,BRICAH教學模型在高級英語課程中進行應用之后,學生總體持肯定態度且成績較好。但由于英語學習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提升與教學實驗之間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檢驗。
在英語精讀類課程中應用BRICAH教學模型是一次有意義的教學改革嘗試,實現了英語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形成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掌握聽、說、讀、寫、譯5項基本技能的同時,豐富了文化文學知識,并提升了人文內涵。學生通過研究型學習進行文獻研讀、數據分析和討論,了解了科研的理性嚴謹,同時通過小組口頭討論獲得了較多的語言使用機會,在語言表達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較好的鍛煉。此外,學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也提高了他們的協作能力。但是,由于受條件限制,本研究的語料范圍較小且歷時較短,下一步研究中應該擴大語料基數并覆蓋更多學期。
參考文獻:
[1]金利民.注重人文內涵的英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3):176-183.
[2]藍仁哲.校外語專業的學科屬性與培養目標[J].改革論壇,2009(6):4-9.
[3]成鎮權.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J].山東外語教學,2008(5):9-12.
[4]楊忠.培養技能,發展智能——外語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J].外語學刊,2007(6):133-137.
[5]劉祥清.我國普通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回顧、問題與思考[J].外語界,2007(3):2-7.
[6]李芳.探討RICH教學模式在醫學英語專業精讀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外語教學,2010(6):3-8.
基金項目:唐山學院2015年教研基金項目(編號:15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