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
近年來,在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過程中,“翻轉課堂”這一概念,開始進入中國教育者的視野。隨著國內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翻轉式教學漸漸成為了當前教學研究和實踐的一個熱點話題。在各個學科的教學領域,有許多人在這方面做著積極的探索和研究。然而,面對一股又一股新興的教學潮流,作為不想被新一輪教學改革拋棄的一線教師們,既要有熱情的實踐,也萬萬不可缺少理性的思考。不然,只會讓自己淪為可笑的“過江之鯽”。在放手大干一場之前,不妨先自問:翻轉課堂,我們準備好了嗎?
一、內涵的準確把握
翻轉課堂其實是個舶來品。最早出現在美國的一些山區學校,那里的很多學生為了上課,要耗費很多時間在來往學校的路上,導致了許多無法避免的缺課現象從而影響學習的進度。從2007年開始,有兩位老師嘗試著解決這一難題,他們把自己對知識的講解結合PPT演示拍攝成視頻,上傳到網絡,讓學生在家或課外觀看并自學,等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并完成作業。這樣的嘗試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慢慢地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并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得到推廣。
之所以稱之為“翻轉課堂”,是因為傳統的教學結構是“老師先在教室上課,教授知識,學生回家做作業鞏固所學的教學要點”,而翻轉后的模式變成“學生先在家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回到學校完成所學知識的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改變,只是把學習的先后順序顛倒了,但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較之傳統教學模式,這簡直是一場顛覆性的偉大革命。
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法中將人的思維能力從低到高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過去我們的教學過程,最先要完成的是“信息的傳遞”,在一本正經的課堂之上,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完成識記和理解這兩個層次的學習。而接下來則要靠學生自己在課后進行“吸收和內化”,也就是完成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這四個層次的學習。由于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很多學生會在這一階段感到挫敗,失去學習的動力。“翻轉課堂”實際上是對這一過程進行重構:視頻和在線的輔導讓學生在課前完成“信息傳遞”,教師在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實際困難以后,組織課堂教學,通過更為有效的課堂輔導,更加便利的課堂交流,與學生一起完成難度更大的“吸收內化”任務。對傳統課堂的顛覆,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然而,如此偉大的革新,聽起來確實有理有據、前景光明。但要讓這樣的翻轉真正有效地進行,并達到預期的目標,還有很長很艱難的一段路要走。
二、理念的徹底轉變
在進行時空和教學形式以及教學內容的翻轉之前,需要先行翻轉的是決定這種教學行為的教育觀念。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正確處理這一變革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定他們的主體地位,并讓他們自主地學習,這一理念幾乎已成為了當今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識和追求。而“翻轉課堂”的出現則是這一理念的集中體現和提升。
對于學生而言,在課前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可以脫離統一標準的講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地安排學習的時間和方式,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自由調整學習節奏,從而充分體驗學習的尊嚴感和成就感。在課堂上他們的任務從“聽講”變成了“主講”。他們通過合作交流,完成課堂作業。他們主動探索,自由想象,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不斷的思考、分析、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自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這是屬于他們的課堂,他們不是老師手中扮演各種角色的牽線木偶。在翻轉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對于老師而言,更應該明確自己在教學中身份。過去的課堂,我們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過程是否流暢,教師語言是否優美。課堂幾乎成了教師展現個人風采的舞臺。而翻轉課堂則要求教師退居幕后,把課堂的主體位置交還給學生,讓課堂更有生命力,更加開放,充滿靈動。但是又不能完全放任自由,讓課堂失控。對于重難點的設置和學習任務的安排,老師應該是依然了然于胸的。教師從“主角”變身為“導演”,在大局上把控一節課的走向,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完成教學目標,這是“翻轉課堂”能夠實現的最基本的標準。
總之,通過教師課前的知識傳播和課堂預設,加上學生的課前自學和知識吸收,最終呈現在課堂上的應該是真正平等的師生關系,他們可以是互相信任的伙伴,也可以是各抒己見的辯友。光是要做到這一點,對于普通老師來說,難度就不小。
三、素養的全面培養
可以這么說,“翻轉課堂”的實施,得益最大的是學生,挑戰最大的是教師。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堂,都在考驗一個教師的全面素養。
課前的學習,主要靠網絡視頻的形式實現。而視頻的制作,就是老師需要跨越的第一個關卡。雖然網絡上的資源浩如煙海,但是老師要做的絕不是簡單的資料搜集工作。除了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要有深透的把握外,由于課外的學習受時空的控制,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有限,教師更要做到因材施教,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針對性和簡潔性。另外因為學生的基礎和需求不盡相同,還必須注重內容、層次、難度的多樣性以供接受者選擇。 教師所制作教學視頻,要短小精悍,要信息明確,教學流程清晰,最好還具備一定的復習檢測功能。以語文課堂為例,微視頻可以呈現的內容可以是一首詩歌字形詞意,一篇文章的情節概括,一個時代的相關背景,一篇作文的評分標準等等。一段視頻針對一個知識點,解決一個問題,讓學生各取所需。
而在課堂上,有一些致力于這方面研究的教師總結出翻轉課堂“四步法”。雖然我們一直說“教無定法”,不可能將每一個課堂都設計為一成不變的相同環節,但對于剛開始嘗試的教師而言,這“四步法”是可以借鑒的。所謂“四步”,首先是課堂檢測,針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鞏固知識查漏補缺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然后是進階作業,讓學生完成適量的課堂練習。練習的難度較之于課堂檢測適度增加,也可以特別設計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探究做鋪墊。接著是協作探究,讓學生對學習中有難度或有其它探究價值的內容,進行共同的探討。通過信息的分享與思想的碰撞,力求每個人有發現、有拓展。最后是展示疑問的環節,讓學生對學習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困惑,進行質疑。有發現問題的能力才會有解決問題的沖動。有助于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培養直面問題的勇氣。
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微視頻和課堂的關聯一定要緊密。比如,可以在視頻里設計一些課堂預告的版塊,讓學生在自學時,大概了解接下來的課堂要探討什么,研究什么。同樣,在課堂上,也要讓學生明確地知曉正在探究的問題是由自學過程中哪個知識點延展出來的。總之,課前與課堂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評價的相應調整
傳統的教學,對教學成果的衡量,注重的是學習的結果。說得更直白一些,一切以是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標準。而翻轉式的教學,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之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和老師共同的成長也是重要的課堂成果體現。所以評價的標準和方式都要進行相應的轉變。
首先評價的標準應更廣泛。既然給學生以表達和實現本能需求的機會和可能,是“翻轉課堂”的核心價值所在,那么“自主能力”和“進取精神”的培養和激發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力、和調控力等非智力因素也應該是課堂評價的重要參考。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如此。評價的標準可以是他們對教學的策劃、組織、指導的能力表現,也可以是更為直觀的教師所制作的微視頻的點擊率和分享度。全方位的評價是教師發掘教學智慧和提高教學能力更大驅動。
其次,評價的方式更加多樣。除了單一的考試這一種形式,在翻轉教學模式下,還可以由專家、學者、同伴和學習者本人共同進行。評價的結果可以是形成性的,也可以是總結性的,可以是以個人為單位的,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最后的結論可以以原始數據、調查結果表、學習體會、反思日記等各種形式體現。
綜上所述,在實踐“翻轉課堂”的過程中,要時時以理性的思考為向導,以清晰地認識和理念為依托。用嚴謹的治學態度建立既緊跟時代又有利于學生的全新課堂。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電腦使用的普及率仍有待提高,以及微課制作難度很大,所以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近階段可以作為教學的輔助方式,切不可急于喧賓奪主,貿然改變常規教學的主體地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