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東部分校,江蘇 揚州 225009)
中學體育課堂如何提高練習密度
——以《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為例
周 萍
(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東部分校,江蘇 揚州 225009)
體育課是中學生的必修課。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是指體育課堂中一個學生做各項練習的時間之和與一節課的總時間的比例,它是檢查和衡量體育課的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重要依據。一堂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當深入分析密度的來源和準確性的時候,有不少密度的預計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甚至慣用某一百分比作為不同的內容課的練習密度。如何準確地預計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就成了一個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本文筆者以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王占山老師執教的初二年級《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一課為例,一直以第1排的右起第2名同學為測試對象,測出本次課中學生練習的時間,并算出相應的練習密度。具體情況見表1。
這堂籃球課針對初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及八年級教材為依據,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教學中,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采取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練習中盡可能地啟發學生通過體驗、觀察去探究、思考;倡導探究、合作、自主體驗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分層教學。從課的開始到最后結束部分都是圍繞“籃球”開展,如準備部分的球性練習、基本部分的單個動作的學習、組合動作的模仿練習,直到最后素質練習。

表1 體育課練習密度統計
這樣就能很好地利用了課堂的每1分鐘,每個學練環節相扣,層層深入,難度遞增,分層教學,更具有挑戰性,練習和休息合理交替,加大密度,力求增加學生的練習密度。
講解示范是體育課上常用的教學方法,大家對“精講多練”這一體育教學要求很熟悉,但是,在教學中體現得并非十分到位,有些課上還出現了“講多練少”的情況。學生減少了練習的時間,學生練習的興趣也很難調動。教師應該講解準確,用最精練的語言、最短的時間,利用掛圖、戧牌等,把技術動作的概念、要領,直觀形象地講明白。如把一節課各種活動辦法有層次地交代清楚,使學生一聽就懂,便于理解和記憶。體育課堂只要達不到“精講多練”,練習密度就很難保證,更難以提升。
整個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如本節課采取了原地徒手模仿練習、運球模仿練習和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繞桿練習,讓學生充分體會球變向時,手的觸球部位;變向換手后“跨步轉體護球,身體重心移動,加速動作協調連貫”;最后再在運球接力游戲中加以運用,這告訴我們在進行教學過程設計時,應考慮各教學環節之間的相關性,做到環環相扣,這樣才能很好地利用課堂的每1分鐘。各練習之間如有難度的遞增,會更具有挑戰性。
練習密度的大小看課堂上時間的有效利用程度,有效利用率高,尤其是有效用于練習的時間越多,練習密度就越大,而練習密度的大小又直接決定著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因此,練習時間能否合理得以控制是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多數情況下要分組練習,避免“組別過大”導致練習等待過長的現象。在體育教學中,分組有大小,如果是分組進行集體練習,組別大小對學生練習時間影響不大,當一組中每個學生輪流練習的時間,組別過大,未輪到的練習者就會有較長時間的等待。如本課在綜合拓展練習時,學生分為4人1組進行一次體前變向后上籃,然后變成4名學生1組進行3次行進間體前變向,這樣練習的不浪費時間,很合理。
小組合作學習可加大課堂教學密度。就學生練習而言,在相同的時間內,課堂上單獨叫學生示范表演與學生在小組內示范,練習密度的差異顯而易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也不同。在合作學習小組中人人參與討論、練習,他們展示的機會遠遠多于課堂上學生單獨展示自我時所能得到的機會。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在練習時是以教師的講解示范為標準,而教師又沒有足夠的時間為每個學生做指導,有些學生對技術動作還不理解,但通過小組合作練習,每個學生都變成了老師,相互合作,相互補充,加快了技術動作的學習,也加大了課堂練習密度,提高學練的效率。
練習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適宜。所謂適宜,就是要有利于全面完成體育課的教學。練習密度過小,學生在課上看的時間多,練的時間少,不利于增強學生的體質和運動能力;練習密度過大,練習占用時間過多,又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練習密度過大,缺乏必要的休息和恢復,就會造成學生身心過于緊張,對健康不利。在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容樂觀的今天,在“強化體育課”政策背景下,提高練習密度成為關鍵的因素。
G807.3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3-065-02
2015-02-01
周萍(1978 ~),中教一級。研究方向:高中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