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 張銳鋒(東北大學體育部 遼寧 沈陽 110819)
馬拉松運動協同全民健身運動發展模式的研究
□夏文 張銳鋒(東北大學體育部 遼寧 沈陽 110819)
馬拉松長跑運動不僅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生活質量,而且對滿足體育社會發展的需求都有重要意義。為了馬拉松運動項目能更大效率的可持續性發展,發揮其服務于大眾健身的作用,提出基于服務全民健身的社會價值,倡導社會人文關懷全民健身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促進全民健康運動的發展,進而更好地全面展現城市社會文化,公共服務,提升城市的影響力。
馬拉松長跑運動 協同 全民健身
馬拉松長跑運動是國際普及的長跑比賽項目,現在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體育健身、健康生活加大關注,體育競賽從原來的觀賞型開始進入參與和體驗,馬拉松長跑運動是一個代表性的體育賽事,具有門檻低、參與度高、互動性好、體驗系數強等特點,因此馬拉松運動更符合于全民健身的需求,它既有觀賞價值,更具有大眾的參與普及性。從賽事參與體驗等方式,感受到城市公共服務的提升,展現社會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機結合,促進全民健身運動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第一思想。
目的:先行研究馬拉松運動的發展,社會屬性等基本概念內容。從馬拉松服務大眾服務于全民健身的社會價值出發,提出基于服務全民健身社會價值的發展模式,使政府購買體育服務大眾職能最大化,倡導社會人文關懷全民健身,使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馬拉松,促進全民健康運動的發展,進而更好地全面展現城市社會文化,突出人文風情,提升城市的影響力。
1896年雅典,馬拉松運動第一次走上了現代奧運會的舞臺。在此后每屆夏季奧運會上,馬拉松都是最重要的比賽之一。它被認為是奧運會的靈魂,也是體現“全民體育”概念的最佳形式,展現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馬拉松運動已成為引領國內全民健身的新時尚,與其他體育競賽項目相比,馬拉松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開放性,包括比賽場地的開放,對所有普通人參與的開放和包容。馬拉松運動已發展為“以長跑運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范明志在《馬拉松運動的社會學分析》中對馬拉松運動的社會屬性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從本質上說馬拉松運動是一種公民運動,是社會性活動,超越了作為一項運動的概念,而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其背后蘊含著更為深刻的關于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社會學命題。《馬拉松運動的社會學分析》本文認為,馬拉松運動的社會屬性,是由政府引導的社會化,民眾化的社會運動屬性,并體現政府服務于大眾職能,提供一個倡導大眾參與,反映健康健身的公眾化,社會化平臺;展現了人類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其產生的社會效應,具有傳播全民的體育意識,運動精神的社會價值。
協同一詞來自古希臘語,或曰協和、同步、和諧、協調、協作、合作,是協同學(Synergetics)的基本范疇。協同學理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會現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49260.htm)因此,全民健身,不止是老百姓個人參與的大事,更是政府部門體育為民,健身惠民的執政要事;也成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的工作格局的新常態。

圖1 馬拉松運動與全民健身運動協同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價值的定義為:“它是現實的人同滿足其某種需要的客體的屬性之間的一種關系”。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參與馬拉松運動是因為馬拉松運動滿足了人民大眾通過挑戰超越自己、追求健康積極向上生活的需求,愛好健康生活、傳播正能量,并由政府引導的社會化,民眾化的社會活動,倡導大眾參與,反映健康健身的公眾化,社會化平臺;展現社會服務和體現城市社會人文關懷的社會化的公眾活動。它滿足的不僅僅是個人的需求,而是滿足整個族群,輻射整個社會的普遍需求,體現的是群體關系,社會性關系,因此馬拉松運動具有社會價值,同時也承擔著社會責任,如圖1。
國務院發布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健身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據體育科研機構調查:在來自國內一二三線十個被調查城市各個年齡層次的共1233例樣本中,結果顯示目前將跑步作為自己的運動和休閑方式的人占比為41%,其中近一年內參與跑步運動的人占到33%。這個龐大的人口基礎,使“路跑”成為了全面開啟“全民健身”的理想入口,而“馬拉松賽事”的特點和優點,也令其成為接納路跑人口的最理想形式。馬拉松運動從原來的觀賞型開始進入參與和體驗。到2014年,全國各地已經有51場賽事較去年增加了12場,參加人數達90萬人。

表1 2015年沈陽國際馬拉松運動
2015年,由政府批準的國際大型品牌賽事-沈陽馬拉松啟動了“光馬行動”倡導綠色環保公益性的馬拉松運動,如表1。通過舉辦馬拉松運動,一,由共青團沈陽市委、沈陽市體育局、沈陽市旅游局、于洪區委、區政府、沈陽市體育總會、沈陽市馬拉松協等組織機構,協調組織發揮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職能。二,通過“光馬行動”,主旨在于,讓萬人跑過的賽道,只留喝彩,不見垃圾。啟動“吉祥物征集”等相關活動招募,未來還將組織“官方訓練營”,“為沈陽的一片藍天?沈陽馬拉松環保公益倡導”,“馬拉松博覽會”、“動樂嘉年華”等一系列官方配套活動,將健康,環保,人文等這種社會性價值融入到當地的民眾生活中,加強城市的公共服務功能尤其基礎性服務,以發展社會公益、弘揚人文關懷為主旨,點燃全民健身運動。
因此,促進馬拉松運動與全民健身運動協同發展的三個層次展開:第一層次是加強素質運動,以個人價值為主導,它體現著人們參與馬拉松運動最求健康體魄,超越自我的需求。第二層次是群眾長跑運動,以族群價值為主導,體現著關心他人的需要,共同分享,交流,展現積極向上精神風貌。第三層次是公眾活動,以整個社會價值價值觀為主導,體現社會核心價值,樹立有利于社會關愛,向好,可持續的思想。三個層次以馬拉松運動為媒介以統一的社會價值觀為主干,共同促進馬拉松運動與全民健身運動協同發展。三個層次,由政府發揮引導功能,級級遞進,相互影響,制約,建立起充滿活力,健康向上,可持續發展的全民健身系統。
促進馬拉松運動與全民健身運動協同發展,不是僅僅從技術問題上就能解決,更多的是需要從人類學,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去研究、規劃、建設,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人類進步、獲得幸福的追求。在這個模式中,整體層面的社會價值體現,是由官方公共部門引導;載體層面的馬拉松運動是公眾自我價值與社會性價值的體現,則是政府和產業界之間加深互動關系的渠道,促進不同需求導向建立有序的關系,形成有效的促進全民健身和諧社會發展的協作模式。
[1]范明志.馬拉松運動社會學分析[A].文化·視野,2015.
[2]許芳.組織行為學原理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3]騰訊體育.http://sports.qq.com/a/20141104/035307.htm
G812.7
A
1006-8902-(2016)-06-ZQ
夏文(1978-),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東北大學體育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學校體育學。張銳鋒(1958-),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東北大學體育部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