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版權保護帶來了嚴峻挑戰,數字版權能否得到應有的保護,決定著版權價值的流向,因此,解決數字版權保護問題尤為重要。我們應該分析數字版權保護現狀,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實現著作權人、作品權利人與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這需要政府、管理部門、著作權人、作品權利人和公眾共同努力,從法律、管理、技術方面完善版權保護措施。
【關鍵詞】數字版權;保護;現狀;法律問題
【作者單位】李月紅,太原工業學院思政部與法學系。
隨著數字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數字版權,數字版權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而是在業界不斷使用后約定俗成的一個概括性稱謂。盡管關于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數字版權交易、數字版權保護組織和數字版權產業發展現狀等新聞頻頻出現,但無論出版界、學術界還是法律界對數字版權都沒有一個權威的、確切的定義以及范圍界定。
一、數字版權的概念和特征
1.數字版權概念
通過大量的文獻檢索,筆者發現在既有研究成果中涉及數字版權概念的非常少。一是郝振省在《2008 中國數字版權保護研究報告》中提出的“數字版權是從作品流轉、傳播環節角度對其界定為在這一過程享有的保存、復制、發行的權利”。二是屈愛紅在《數字版權亟待保護》中提出的“數字版權是從作品流轉、傳播介質角度界定為在這一方面享有的權利”。三是周榮庭在其會議記錄《網絡出版》中提出的“數字版權是從客體作品類型、表現形式的角度將其界定為數字作品的版權”。四是徐躍權和徐兆英在《數字環境中圖書館與出版發行活動的行業關系構建》中提出的“數字版權是從詞義擴充角度將其解釋為數字化作品的產權所有權”。
結合傳統版權特點和數字產品特征,筆者認為所謂的數字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主體對其文學、藝術作品在數字化復制、傳播等方面依法享有的一系列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的總稱。進入數字化時代以后,版權在內容方面得到了擴充,但其涉及的基本范疇不會變,仍包括專利、商標、原產地名稱等無形產權。事實上,除了傳統的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數字版權還應當包括未經作者允許其他人不得隨意接觸作品的接觸權,集傳播權、放映權、信息網絡傳播權于一體的公共傳播權,以及包括改編、翻譯、注釋行為在內的演繹權等。
2.數字版權的特點
數字版權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數字版權主要是面向數字化復制和傳播環節的一項專有權利。第二,數字版權包括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兩個方面。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經濟權利更受重視,但是作為權利主體應該享有的署名權、發表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精神權利也應當得到尊重和保護。第三,數字版權對作品類型和作品表現形式并沒有特殊要求,只要能以數字形式傳播就應該屬于數字版權范疇。第四,數字版權的主體包括作者及其他權利主體,比如依法享有權利的傳播者。
數字化過程包括生產內容、管理手段、產品形態的數字化以及傳播渠道的網絡化,數字化使得信息共享更加廣泛和深入,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版權所有者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禍及產業的良性發展等方面。由此可見,對數字版權進行有效保護是業界面臨的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 。
二、數字版權保護面臨的沖突與挑戰
1.打破傳統模式,版權保護核心發生改變
傳統版權法的版權保護核心是在法律監督下,對作品的復制權進行保護,其主要通過控制作品復制來實現保護目的。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這種保護模式被顛覆了。在數字時代,數字作品具有不同于傳統作品的特點,數字作品復制方法簡單且成本較低,加上互聯網免費獲得的特點,導致著作權人對作品侵權行為的控制力非常弱。這些問題引發了學術界對 “權利竭盡”原則能否適用于數字版權的激烈爭論。在這種背景下,傳統通過限制作品復制來保護版權的方式就不適用了。在數字時代,版權保護的核心從復制權保護轉移到傳播權保護,數字版權的保護方式側重于作品傳播過程中的動態保護。顯然,這超出了傳統意義上對私權保護的范疇。
2.紙質版權與數字版權分離,影響版權交易
當前數字版權保護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紙質版權和數字版權是分離的,即一部作品的紙質版權屬于出版社,而該作品的數字版權屬于數字出版商,一部作品的兩種版權分離。這種情況一方面容易引發版權糾紛,數字出版商因無法搞清楚真正的權利主體而進行自認合法的侵權行為。如數字出版商直接將紙質圖書掃描制作數字圖書,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和出版社的版式設計權。另一方面,這影響了我國對外版權貿易的發展。由于一部作品版權分別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加上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外國的出版商想要同時獲得一部作品的紙質版權和數字版權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和精力,這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版權交易秩序和我國出版物對外版權貿易的發展。
3.傳播方式與交易方式改變,主體利益沖突加劇
數字出版物的創作、生產與傳播,這一條利益鏈條上至少可以劃分三個利益主體群:一是數字出版物內容的創造者,即著作權人和出版社;二是數字出版物的傳播者,包括數字出版商和進行傳播的普通用戶;三是數字出版物消費者,即社會公眾。數字時代,創造者與傳播者在整個利益鏈條上的作用日益凸顯,如何平衡三者之間的利益,既有效保護作品的數字版權又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值得我們思考。(1)數字技術背景下,著作權人無法通過控制復制權防止侵權行為,因此,著作權人在數字版權保護上失去了原有的主動優勢。(2)數字技術的發展擴大了作品在公共領域的使用范圍,從而使傳統版權保護模式下的著作權人與作品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被打破,傳統版權保護法中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制度無法再起到平衡作用。(3)由于傳播方式改變,消費者很多時候獲得數字出版物不再需要付費。數字出版物提供商更多是通過服務費、廣告收益等方式來獲得回報。這種收益方式的改變也進一步激化了利益分配矛盾。
4.技術保護措施破壞利益平衡,數字版權保護難以實現
數字時代,人們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再創作,這些再創作的作品,有些是供網友交流分享,有些是出于盈利目的。其使用網絡資源,實質上侵犯了著作權人和作品權利人的數字版權。著作權人和作品權利人為了防止他人的再利用、再復制、再傳輸行為,往往采取一定的技術保護措施。但這種措施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技術保護措施擠壓了公眾對信息產品的接觸和獲取的權利,破壞了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平衡。第二,技術保護措施下,使用大量監測手段對信息消費者進行監測可能會侵犯信息消費者的隱私權。第三,過于嚴格的技術保護措施會加大社會弱勢群體獲取信息的難度,使得這部分人的信息獲取權無法得到相應保障。
三、數字版權保護的法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數字版權保護問題越來越突出,文檔、音樂、影視等不同類型作品的侵權行為頻繁出現,相關的數字版權保護法律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法律法規來保護數字版權,國際上也有一些相應的版權保護條約。(1)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憲法》第三十三條、三十五條和四十七條分別對人權、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自由及公民進行文化活動自由等方面做出了規定。(2)作為基本法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3)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4)行政法規類的《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等。(5)地方性法規如《湖北省著作權管理辦法》《浙江省著作權管理辦法》等。(6)國際性條約即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兩個互聯網條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CT)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WPPT)。由此可見,我國正逐步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數字版權保護法律體系。
針對研究較為廣泛和深入的主體制度方面,我國有明確規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本法在 2009 年通過,其中,第三十六條明確指出涉及網絡侵權責任的若干問題,并規定了不同情形下網絡主體侵權后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盡管法律條文單一,規定得比較簡單籠統,無法很好地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但這卻是我國立法史上第一次明確界定網絡侵權責任的具體法律條文。
從現有的法律體系來看,關于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比較全面,各個層面的法律法規都有,但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其中關于數字版權保護的內容少之又少,且現有的法律法規難以應對數字化時代下的版權保護問題。在數字版權保護方面,僅有201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明確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規范了網絡服務運營商關于版權的行政責任,但這兩個法律法規對其他主體的責任只字未提。《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法律規范內容則更為單一,僅規定了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商發生侵權行為的解決措施。筆者認為,數字版權保護的范圍絕不僅限于此,立法體系的局限性過大。
四、關于數字版權保護的法律思考
1.以傳播權為核心保護數字版權
眾所周知,通過修改法律法規來解決作品的數字版權保護問題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短期內實現不了。因此,筆者認為在不違背法律原則的前提下,可以調整版權保護的角度,將保護的重點放在傳播權上。比如某些復制行為可認定為合法復制行為,具體來說,當消費者進行臨時復制時,只要沒有傳播,即是合法行為,不應認定是侵犯了著作權人和作品權利人的傳播權,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司法方面的訴訟糾紛。
版權保護以傳播權為核心,不僅不會隔離著作權人與公眾的關系,還有利于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并能促進人類文化事業進步。從長遠來看,國家必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對數字版權進行相應的保護。筆者寄希望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在第三次修改中增加數字版權保護的法律條例,或者將來出臺有關數字版權保護的專項法律。
2.促進傳統出版企業和數字出版商合作
在當前的出版業中,傳統出版企業和數字出版商各自經營者自己擅長的領域,一方面,傳統出版企業因經驗和技術等原因,進軍數字出版業的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對傳統出版管理非常嚴格,數字出版商受到較多束縛,無法自由地與傳統出版企業合作。業界有識之士認為,如果促使傳統出版企業和數字出版商合作,可削弱版權分離引發的不利影響,同時促進出版行業健康發展。
3.轉變版權保護觀念,尋找利益平衡點
數字版權利益平衡的前提條件是著作權人的權利得到保護。對于著作權人來說,在數字化背景下,只有作品得到廣泛傳播,版權收益才有可能實現。因此,著作權人要調整自己觀念,與數字運營商就作品的數字版權進行合作,給予傳播者一定的便利,這有利于其自身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擴大影響力,進而獲得版權收益,這對整個數字出版行業來說也是極為有利的。
在公眾利益方面,國家應完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制度,避免著作權人和作品權利人進行數字版權壟斷。相關法律可以加入公眾利益豁免條款,明確規定什么情形下可以免去公眾的侵權責任;建立弱勢群體獲取和使用數字作品的保護機制;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比如不同主體之間臨時復制的補償金制度;對特定用途的復制行為收取版權補償費用,以彌補著作權人和作品權利人的版權利益損失。只有通過各方面的平衡,才有可能找到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平衡點。
4.建立數字版權集體管理制度
著作權集團管理組織作為民間專業性較強的非營利性組織,能夠成為著作權人的代理方。其運用專業知識為著作權人獲取相應的版權收益,著作權人可以將作品的數字版權授予此類機構代理;當產生版權糾紛時,著作權管理組織可以以組織的名義為著作權人主張權利,更好地保護著作權人的數字版權。此外,進行數字版權保護不能忽視的一個方面是技術保護措施。如何在法律層面上判斷數字技術保護措施對作品控制的合理程度,以發揮數字技術對作品數字版權的保護作用,相關法律應進行規范和界定。
[1]施勇勤,張鳳杰. 數字版權概念探析[J]. 中國出版,2012(3):61-63.
[2]謝國敏. 我國數字出版法律問題研究——以數字版權交易為視角[D]. 中國政法大學,2012.
[3]劉彬華. 數字版權時代合理使用制度完善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2013.
[4]洪雪婷. 數字出版物的版權問題及其解決對策研究[D]. 黑龍江大學,2014.
[5]于博. Google數字圖書館計劃版權模式下的多方利益沖突研究[J]. 情報探索,2015(7):28-31.
[6]蔡志紅. 版權保護在出版業數字化轉型期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 大陸橋視野,2015(12):106-107.
[7]甘文. 數字版權保護面臨的困境與思考 [J]. 法制博覽,2015(2):260-261.
[8]劉國龍,魏芳. 數字版權管理模式探析[J]. 知識產權,2015(4):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