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婧
【關鍵詞】 數學教學;有效情境;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59—01
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在生活、活動和游戲的情境中,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的原則和方法。
一、 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的原則
1. 教學情境要有一定的新奇度:也就是說一定要新鮮、有趣,具有吸引力。例如,生動有趣的故事、精彩的錄像視頻等等。
2. 教學情境要有現實性。也就是說要和學生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盡量使用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素材。
3. 教學情境的呈現要明晰,要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而且要非常具體,盡量使主題突出,無關的信息盡量不出現,不要讓學生們的注意力被非主要因素“搶了風頭”。這樣,學生才能有效理解問題的含義。
4. 問題情境要具有開放性,因為一個開放的問題情境才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
5. 情境引入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顏色、聲音、動作有著極大的興趣,因此,要多引入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級,則要側重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上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二、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法
1. 創(chuàng)設純數學化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沉醉于思索中,從疑問中產生探個究竟的想法。例如,教學“倒數”一課時,直接出示8組乘積是1的分數乘法算式,讓學生先計算,再仔細觀察能發(fā)現什么。在計算過程中,學生一下子激活了學習興趣,再通過尋找規(guī)律,徹底理解了倒數的含義,并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2. 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在小學低中年級用得較多。實踐證明,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數學規(guī)律,變成有趣而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游戲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或比賽等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使其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理解數學。
4. 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懸念設置于課始,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懸念設置于課尾,則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懸念是牽制學生思維的線,學生好動、好奇、好勝,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置懸念。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應用”一課時,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當地人陪同他去參觀胡夫金字塔,泰勒斯問旁邊的人:“誰知道這金字塔有多高?”當地人說:“沒有人知道,因為古代草片文書上沒有記載,而我們今天也不能判定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說:“可是,這是馬上可以測出來的,我可以根據我的身高測得金字塔的高度。”說完,泰勒斯取出一條結繩,在助手的幫助下,測得塔高是136.5米。故事講完了,學生們還沉浸在故事之中,教師繼續(xù)問:“誰能說出泰勒斯是如何測出塔高的?”學生面面相覷,回答不出。教師繼續(xù)說:“下面學習的知識就能幫助大家回答這一問題。”這一懸念的設置,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探究興趣,他們自然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入有效情境沒有固定的模式,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fā)展,新的方法、手段層出不窮。只要教師對教材深入鉆研,多了解學生,通過對知識前后聯(lián)系的掌握,結合現實生活的實例,必能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會引發(fā)學生的認識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情境。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