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花
【關鍵詞】 數學教學;解決問題;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87—01
“解決問題”是新課程標準人教版教材一道亮麗的風景,它一反傳統教材應用題的呈現模式,變呆板、枯燥、沉悶為生動、充滿生命活力,生動的情境、生活化的語言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但自課改至今,在教學中,還有很多教師對解決問題教學存在疑惑。解決問題教學成為廣大教師課改以來最感困惑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教學方法單一、內容脫離實際生活,致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第一,過于傳統化和程式化是現階段實施解決問題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二,解決問題教學的策略匱乏,限制了學生的解題思路。第三,解決問題教學與別的教學方法所占用的課堂時間劃分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安排比較混亂,影響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效率的策略
1. 提升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現在的小學數學課本中,有很多實際的問題需要解決,教師要重視這些問題,并合理有效利用信息資源,通過恰當的時機,把問題展示給學生,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從數學的角度出發,讓每個學生可以發現這些問題的信息,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2. 提升學生篩選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時,當有問題需要篩選和整理時,教師就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處理問題,并且從中提取有用的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 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能力。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便是運用。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跳繩活動。如,班級有40個學生,每7個人是一組,教師可以根據跳繩的人數,問學生最后有幾個人沒有跳。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不僅輕松掌握了所學知識,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小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有限,如果他們只靠自己單獨學習,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加強溝通與交流。筆者是這樣做的: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中有學習較好的學生,也有學習較差的學生。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先設置問題:怎樣利用梯形或者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從而推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梢园堰@個問題發給每個小組,讓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對小組之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進行要求。通過小組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每個小組都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尋求不同的解決辦法,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 提高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數學中的數字比較多,枯燥乏味,很多學生都對此不感興趣,他們對于數字之間的關系沒有進行過多關注,不利于知識的掌握。比如,教學二年級“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一節內容時,在算法上不盡相同,求正方形的周長可以用四個邊長之和,也可以等于一個邊長乘以4。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要加強對數字的分析,找出其中的關系,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已經被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并且教學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不能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好地被激發出來。本文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教學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