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關鍵詞】 作文教學;結構;素材;建模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118—01
作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初始階段訓練效果不佳、學生無從下筆的困惑。合理構建寫作模式,將初學的學生放到寫作的“學步車”中,引導著他們按照模式進行習作練習,在寫作訓練純熟后,學生便可以擺脫模式束縛,創造出個人專屬的“風格”,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應該成為中學作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
一、結構建模
自從1999年全國高考《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一文中率先出現了“阿蠻”這一形象之后,越來越多的同學認識到創設新穎作文結構的重要性。時隔不久,在文章體例方面就先后出現了日記、書信、標題、回環、故事新編、辯論、產品說明書、相聲、劇本、微型小說、實驗報告等等創新體例。在考試作文中,除寫作技巧之外,如果還能夠運用一些超常規的體例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包裝,便能使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個性化的文章體例、緊扣中心的文章布局、一詠三嘆的文章結構等等,這些都是優化閱卷老師印象、提升文章層次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學習來掌握不同文章結構的基本特征,比如標題體的文章是怎樣借助小標題實現緊扣題旨、層層遞進的;以物為載體的文章如果將具體的事物作為全文線串聯起文章框架結構,在肩負不同作用的段落中,何時描寫、何時議論、何時抒情?它們又都是如何共同為文章題旨服務的等等。通過這些針對文章結構進行的專項訓練,學生在將來具體的寫作實踐中模仿、運用這些創新體例,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素材建模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時曾經說過:“厚積而薄發,博觀而約取?!币簿褪钦f,我們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文章,生活中也經歷了很多事情,但我們不能夠把它們全部都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體現,因為一篇文章的承載力畢竟是有限的。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在平時的閱讀中、在現實的生活中,需要“博觀”,需要大量涉獵寫作素材,但對這些素材又要學會取舍。
鄉土題材、校園題材、親情題材、讀書題材、名人題材、時事熱點題材,由于上述這些話題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素材更適用于考場作文中。因此,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強化此類素材的訓練,比如親情類的素材應尋求哪幾類事件作為突破口?哪些老舊俗套的素材應該堅決舍棄?在運用這類素材的時候,不同的結構體例都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又如在運用時事熱點類的素材時,怎樣對材料進行取舍、使之可以適應我們的題旨?怎樣對原始素材進行轉述、運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清楚材料的內容?材料使用后何時進行中心凝練提升較為恰當等等,通過對具體素材的寫作指導,學生在習作之初便可以做到有東西可寫,從而有效地避免文章選材上的粗制濫造。
三、語言建模
要實現表達協調的目標,我們首先要準確把握文章體裁,恰當確定主要的表達方式。如記敘文追求語言貼切形象、生動感人,議論文要求張弛有度、雄辯有力,說明文則需要明了清晰、嚴謹準確。如將說明文寫得過于抒情,議論文的表述又像在編故事,其結果想必是不言而喻了。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針對不同文體的語言特征,指導學生進行填詞、仿寫、造句等形式的實踐訓練,使語言意識深入文本、深入人心。
其次,還要綜合運用表達方式,使得文章有景有物,有人有事,有情有理,能夠收到形象感人、意趣盎然的良好效果。如記敘文只追求能把事件“表述清楚”,“流水賬”式的一敘到底,怕是很難激起讀者的共鳴的。因此,一般而言,除了記敘為主外,一定要以追求形象為目的,運用描寫手法寫好其中若干片段:事件發生之前要有環境,事件發生之時要有動作,事件發生之后要有心理;同時,必要時要運用議論抒情,通過以情點染,以議升華,達到畫龍點睛的目的。同樣,議論文中也可以適度融入一些散文化的語言,使文章在具有強烈思辨色彩的同時增加一定的文學性。
總之,建立一整套寫作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有目的地進行積累、篩選、研究,以從大量的教學實例中發掘出適應學生需求和寫作實際需要的普遍性規律;但同時,建模的初衷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為了讓學生在模式的指導下能夠寫出符合考試要求的文章,待到時機成熟之后,超越所創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亦即自己的寫作風格),進而完成作文模式教學“培養學生規范、發掘學生能力、造就寫作風格”的終極目標。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