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清 許藝惠 尹蓮花
?
【針灸探驪】
耳穴壓貼法對各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研究*
黃守清許藝惠尹蓮花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福州 350003)
摘要:目的觀察耳穴壓貼法治療四種類型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方法將4種類型心律失常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保持原來的生活行為習慣,給予心律失常健康教育,干預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耳穴壓貼,連續干預30天后判定耳穴壓貼法對所選類型心律失常的干預效果。結果耳穴壓貼法治療竇性心動過速有效率為91.67%、偶發房性期前收縮有效率為88.33%、偶發室性期前收縮有效率為80.00%、竇性心律不齊有效率為90.00%,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耳穴壓貼法治療竇性心動過速、偶發房性期前收縮、偶發室性期前收縮、竇性心律不齊的療效確切,可作為治療此病的一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耳穴壓貼療法;心律失常;心悸
心律失常可由各種原因引起,長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藥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作用,也容易產生耐藥性[1]。偶發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但出現的癥狀還是會影響生活。有效安全地控制心律失常的相關研究已引起學者們的重視,并對耳穴壓貼法治療心律失常進行了探索。我們通過耳穴壓貼法對臨床上暫不需要藥物干預的心律失常類型(竇性心動過速、偶發房性期前收縮、偶發室性期前收縮、竇性心律不齊)患者進行干預,判定耳穴壓貼法對所選類型心律失常的干預效果,探討耳穴壓貼對心律失常的影響,評估耳穴壓貼對改善各型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及在臨床中的適用范圍。
1.1一般資料從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體檢人群中通過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檢測,篩選出符合課題要求的4個類型心律失常患者各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每個類型患者隨機分成2組,分別是干預組和對照組。每類型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上無明顯差異性。本研究已經得到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和批準(批件號:2014-KL026-03)。
1.2診斷標準竇性心動過速、偶發房性期前收縮、偶發室性期前收縮、竇性心律不齊診斷標準按照第8版《內科學》[2]和第6版《黃宛臨床心電圖學》[3]。
1.3治療指南研究對象的治療指南參考葛均波主編的第8版《內科學》。由生理或心外因素所致的竇性心動過速,大多不需特殊治療;竇性心動過速的治療應針對病因和去除誘發因素。偶發房性期前收縮、竇性心律不齊通常無需治療。偶發室性期前收縮不會增加此類患者發生心臟性死亡的危險性,如無明顯癥狀,不必使用藥物治療。
1.4納入標準①居住在福州市區的常住居民;②符合竇性心動過速(100次/分<心率<120 次/分)、偶發房性期前收縮、偶發室性期前收縮、竇性心律不齊等4個心律失常診斷標準;③年齡18~30 歲;④暫未用藥物干預者;⑤獲得知情同意者。
1.5排除標準①年齡>30歲者;②心律失常是由原發性心臟病或其他臟器疾病引發者(如惡性心律失常及潛在性心律失常);③繼發于藥物或其他因素的心律失常患者;④正在使用藥物抗心律失常治療的患者;⑤患有嚴重皮膚病或其他不適宜進行耳穴壓貼治療的患者;⑥心律失常的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⑦心律失常伴急性疾病患者、外傷患者;⑧心律失常伴惡性腫瘤者;⑨心律失常伴精神病患者。
1.6治療方法
1.6.1問卷調查按要求對每組進行問卷調查,記錄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病史、癥狀、體征等內容,檢查并記錄常規12導聯心電圖、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及量表測評結果。
1.6.2對照組保持原來的生活行為習慣,給予心律失常健康教育。
1.6.3干預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耳穴壓貼。取耳穴(主穴:心、神門;配穴:交感、內分泌、皮質下),使用耳穴探針探明穴位后,將耳廓皮膚用75%酒精做局部消毒,取王不留行籽1 粒,剪l cm×l cm醫用膠布,貼于心、神門等穴,對準耳穴貼壓后,再用手指按摩1~3分鐘,其強度以患者能耐受即可,每天1 次,每次一側耳穴,兩耳交替,貼后稍微用力按壓,共30 次,囑患者每日按壓3~5 次,每次3~5 分鐘。
1.6.4隨訪干預后,每周隨訪一次,并在30 天后復測相關指標,以判斷療效。
1.7指標測定及療效判定方法
1.7.1基線指標測量記錄患者年齡、身高、體重、病史、癥狀、體征、心電圖結果及動態心電圖檢測結果,比較兩組基線指標,以衡量兩組平衡性。
1.7.2主要結局指標測量及判定標準根據干預后的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檢測結果,將每組干預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并計算出總有效率。①竇性心動過速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率恢復至100次/分以下,T波正常;有效:心率減慢,但仍在100次/分以上,或心率在100次/分以下,但心電圖T波未恢復正常者;無效:心率及T波無變化者;②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的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動態心電圖室性早搏次數較治療前減少75%以上;有效:動態心電圖室性早搏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無效:動態心電圖無明顯變化或加重;③竇性心律不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心電圖P-P間隔之差小于120毫秒;有效:心電圖P-P間隔之差小于160毫秒;無效:心電圖無明顯變化或加重。
1.7.3次要指標測量(1)臨床癥狀:①心慌發作次數;②心悸發作次數。(2)生活質量: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進行測量。
1.8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同一類型心律失常的對照組和干預組的療效采用秩和檢驗,得出對耳穴壓貼法敏感的心律失常類型,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心律失常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心律失常患者療效比較 (例,%)
注:經Ridit檢驗,1)P<0.05
心律失常屬“心悸”中醫范疇,病位主要在心。中醫理論認為心為耳竅之客,耳為手足經脈所集聚之處,耳穴刺激能促使經絡恢復氣血運行,抗御病邪,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心病耳治”古而有之。
耳穴療法在心臟問題的治療上尤其是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上因其無創傷性、無毒副作用、經濟實用被臨床醫生所關注。吳耀龍等[4]用耳穴壓貼法治療心律失常患者100例,比單純內服藥物的對照組相比有療程短、見效快的特點。藍玉松等[5]用穩心顆粒聯合耳穴壓貼治療室性心律失常60例,總有效率為96.7%。
耳穴壓貼法對某些心律失常療效較好,如竇性心動過速、快速房顫,但對某些心律失常效果不顯著,如室上性心動過速[6,7]。
本研究單純用耳穴壓貼法對4種類型的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干預,判斷耳穴壓貼法的效果。耳穴心可以活血化瘀、補心氣、扶心陽、直接增強心臟的功能;神門穴有鎮靜安神,是治療心律失常的經驗穴;交感穴有滋陰潛陽的功效,現代醫學認為它可調節植物神經;內分泌穴能夠調整機體的內分泌;皮質下穴可以平衡抑制與興奮,治療神經衰弱、心律失常有顯著的療效。
本研究使用耳穴治療后,獲得了理想效果(見表1),可見使用耳穴壓貼法對竇性心動過速、偶發室性早搏和偶發房性早搏、竇性心律不齊的效果顯著,尤其是竇性心動過速及竇性心律不齊,為耳穴壓貼法在臨床中的應用及臨床使用范圍提供依據。耳穴壓貼治療心律失常的療效確切,安全方便,但耳穴壓貼的機理以及對其他類型的心律失常的療效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探討,從而為臨床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鄒建剛,黃元濤.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1998,2(1):52-55.
[2]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7-190.
[3]陳新.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75-279.
[4]吳耀龍,肖伍華.耳穴貼壓治療心律失常100例[J].湖南中醫藥導報,1997,3(5):17-18.
[5]藍玉松,陳怡秀,班華娟.穩心顆粒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室性心律失常60例[J].廣西中醫藥,2012,35(5):16-17.
[6]張彪.耳穴貼壓治療各型快速心律失常86例[J].中國針灸,1999(7):402.
[7]李淑萍.耳穴貼壓治療心動過速34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1(2):5-6.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醫藥科研項目(No.WZSY201305)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1.039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11-1602-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林健釗2015-08-11)
Effectiveness Research of 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on Different Type of Arrhythmia
HUANG ShouqingXU YihuiYIN Lianhua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jian,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on different type of arrhythmia. MethodsPatients with four types of arrhyth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kept the original life habits without any intervention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for 30 days.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on sinus tachycardia was 91.67%, accidental PAC was 88.33%, accidental VPC was 80.00%, and RSA was 90.00%.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has a exact curative effect on treating sinus tachycardia, accidental PAC, accidental VPC and RSA.
Key words: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Arrhythmia; Palpi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