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璞
?
穴位貼敷治療變應性鼻炎臨床觀察
王璞
山東省桓臺縣婦幼保健院(桓臺 256400)
摘要:目的觀察穴位貼敷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方法選用丁香、附子、肉桂、延胡索、白芥子等藥物及相應腧穴進行貼敷治療,治療不限于三伏天。結果治療三次即可迅速改善癥狀,一療程后顯效率85.9%,總有效率96.8%。結論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可顯著減輕變應性鼻炎臨床癥狀。
關鍵詞:穴位貼敷;變應性鼻炎;臨床觀察
變應性鼻炎(AR)舊稱過敏性鼻炎,是人體在接觸某些物質后產生變態反應,使鼻黏膜血管舒縮功能和腺體分泌功能紊亂而引起的疾病。其是由免疫球蛋白IgE介導的通過釋放組胺或其他化學活性物質誘發的鼻黏膜變態反應。
隨著環境急劇變化和現代生活方式影響,AR發病率逐年增高,成為現代醫學難題,而中醫藥在治療AR疾病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藥物的辛溫散寒及局部刺激作用達到通絡開竅、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的作用,實現調節整體內部自穩系統,改善過敏體質而治療本病。作者采用穴位貼敷治療AR患者92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觀察病例為中醫門診確診變應性鼻炎并治療3次以上的92例患者。其中男57例,女35例;年齡18歲以下46例,19~40歲26例,41歲以上20例;病程最短者2月,最長者超過20年。全部患者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
1.2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學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1]:臨床表現為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為主要癥狀。體征為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有較多水樣分泌物;有季節性發作或常年發作病史。
1.3治療方法選用丁香、附子、延胡索、肉桂、白芥子等芳香走串、溫陽行氣藥物以一定比例混合,研磨400目細粉,凡士林拌勻備用。根據患者體質及脈象進行辨證取穴,以膻中、天突、大椎、風門、肺俞等為基本穴位進行加減。先將貼敷部位皮膚用75%醫用酒精消毒,然后取1cm左右藥膏置于6cm×7cm醫用敷貼上,貼于所選穴位。以貼敷后不過敏不起泡為宜。根據年齡不同,貼敷4~8小時為宜,隔日1次,直至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改善。貼敷不限于三伏天,常年均可治療。
1.4觀察指標根據療效評定標準[2]將癥狀和體征進行分級計分觀察。癥狀分級計分見表1。體征分級及計分如下。下鼻甲與鼻底、鼻中隔緊靠,見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樣變,息肉形成,計3分;下鼻甲與鼻中隔(或鼻底)緊靠,下鼻甲與鼻底(或鼻中隔)之間尚有小縫隙,計2分;下鼻甲輕度腫脹,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見,計1分。見表1。

表1 癥狀分級計分標準
1.5療效標準參照《眼耳鼻喉科疾病診斷標準》[3]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計算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計分的總和,改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評定療效,即計分改善率=(治療前計分-治療后計分)/治療前計分×100%。顯效:計分改善率≥51%;有效:計分改善率在50% ~21%;無效:計分改善率≤20%。
貼敷3次后,顯效73例,占79.4%;有效15例,占16.3%;無效4例,占4.3%;總有效率94.7%。說明本治療起效迅速,改善癥狀作用顯著。10次(一療程)以內癥狀完全消失71例,基本無癥狀者8例,顯效共占85.9%;有效者10例,占10.9%;無效者3例,占3.2%。總有效率96.8%。見表2。

表2 治療結果 (例,%)
變應性鼻炎屬于中醫“鼻鼽”范疇,多由肺氣虛,衛表不固,風邪趁虛而入,犯及鼻竅,肺氣不調,鼻竅壅塞所致。好發于春秋季節交替之時及冬季寒冷之時,夏季陽氣充足癥狀緩解。本治療取用背部腧穴大椎、風門、肺俞、膈俞祛風宣肺通竅,任脈腧穴天突、膻中補益肺氣,內迎香直達病位。諸穴合用,調和陰陽,溫經通絡開竅。丁香、附子、肉桂祛風散寒、宣通鼻竅;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延胡索行氣止痛。諸藥滲透并刺激經絡穴位,激發人體正氣,驅邪外出,改善體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穴位貼敷療法是通過對人體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的功能,溝通表里、調和營衛、調節陰陽平衡, 利用藥物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和調整機體的免疫機能,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穴位貼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因而具有雙重治療作用。藥物經皮膚角質層屏障進入真皮而到達毛細血管網絡,局部吸收而進入血循環,起到全身治療作用。其可以繞過肝臟的首過效應及胃腸道的破壞,提供可預定的和較長的作用時間,維持穩定持久的血藥濃度,降低藥物毒性,提高療效,減少給藥次數[5]。個人體會:①治療時機:重視三伏貼的效果,但不拘泥于三伏天治療,在癥狀明顯,免疫系統紊亂時進行干預,配合伏九貼,會取得更好的療效,更能體現本治療的價值。②貼敷時間:小兒3~6小時,成人6~8小時。③貼敷頻率:隔日1次或一周2次。癥狀明顯減輕后仍需繼續治療數次以防復發。④并發癥鼻竇炎、鼻甲肥大療效:本治療對鼻竇炎能起到明顯治療效果,大部分可治愈;鼻甲肥大有一定效果,治療1~2月可明顯緩解。⑤藥物影響:長期應用西替利嗪、酮替芬、賽庚啶者,大部分貼敷效果不佳或無效果;長期應用激素治療者,療效較慢,在治療過程中易出現反復,大部分可以逐步擺脫激素治療。⑥堅持治療非常重要,在每次發作時要進行貼敷,直到癥狀消失,第二年發作程度和頻率、時間一般較前一年會明顯降低,治療兩到三年后基本不再發作,病史長身體素質差者治療周期延長。
中藥敷貼療法有助于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改善機體免疫紊亂狀態。它既是中醫外治特色療法的一種,又符合現代藥理研究經皮給藥的趨勢,有廣闊的開發、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中華耳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委員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3]貝政平,舒懷,周梁.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診斷標準[S].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95-29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疾病診斷療效標準[S].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124.
[5]劉強,呂志平.中藥經皮給藥制劑的進展及發展趨勢[J].中醫外治雜志,2004,13(1):31.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45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4-0544-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張勇2015-03-1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WANG Pu
(Huantai Coun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Shandong, Huantai 256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MethodsThe clove, cinnamon, aconite root, corydalis tuber, white mustard seed and some other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 to make corresponding acupoints for the sake of treatment which is not confined to 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ResultsAllergic rhinitis shall be rapidly improved after three acupoint applications. After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obvious effective rate was 85.9%,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8%. ConclusionClinical symptoms of allergic rhinitis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esorting to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Acupoint application; Allergic rhinitis; Clinical ob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