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基
摘 要: 語文教學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才能充滿活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實踐能力和個性品質,使語文學習過程既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本文從書本學習與生活、教材內容與教學“生活化”、閱讀、習作、口語交際中的課內外結合五方面闡述重視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生活實踐 “五個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發現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同時要求教師“重視創設語文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因此,我們要重視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五個結合”。
一、促進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
“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綜合性學習的重要特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將教材內容的理解及情感體驗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聯系起來,促進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品味出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陶冶。例如,教完《蟋蟀的住宅》一課,引導學生圍繞“人與昆蟲”主題,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觀察蝴蝶或其他昆蟲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及與人類關系,利用圖書、網絡等資源,了解蝴蝶的生長與繁殖,蝴蝶的進化與變異;我國珍稀蝴蝶種類等。這樣綜合學習,不但在內容上與書本知識有緊密聯系,而且以語文學習為生長點,讓學生探究知識的觸角延伸到歷史、未來,延伸到自然科學、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懂得學習語文的場所到處都有;圖書館、電影院、田野里、大街上……學習語文的“老師”處處都是:書籍、網絡、電視……而不必拘泥于一個老師、兩本作業、三尺講臺。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生活這個“大課堂”里學語文、用語文。
二、促進教材內容與教學“生活化”結合
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就是強調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與獲得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能力訓練,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并強調作為學生這一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經驗,處處能受到教育啟迪”,使學生在學習語文教材內容的同時學習生活,磨礪人生。強化學生主體的情感、能力、個性與人格品質。實現這一聯系,教師必須善于使語文課堂教學緊扣教學內容本身的教育因素,符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例如人教版第二冊教材《看電視》第一課時,上課了,老師微笑地站在前面,把手背過去。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是什么聲音,學生說:“聽到了電視娃娃的聲音?!崩蠋煱央娨曂尥弈贸鰜?,說:“你們猜對了,那么你們是從那里認識電視娃娃的?”學生回答:“看電視知道的?!崩蠋熢賳枺骸澳銈兤綍r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電視里什么節目?”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回答。老師又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喜愛看什么電視節目呀?”學生回答后,老師拿出一個大掛圖,指著圖問:“圖上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學生一下子就能看出來,是“我”、爸爸、奶奶在看電視。老師問:“他們在看什么節目呀?你們猜一猜?”學生各自猜說?!澳銈兛烧婺懿?,看你們猜得對嗎?”老師說完,把課題——《看電視》寫在黑板上,并讓學生齊讀課題。
上面的教學環節,教師是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實際導入課題。一年級學生對“電視娃娃”非常熟悉和喜歡,由此引出看電視的話題,學生很感興趣,發言很積極。老師自制的掛圖很精彩,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圖中內容的描述,學生開始說得比較簡單,在老師引導之后,學生逐步具體地說出人物的表情及動作,猜測人物心理。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生活經驗更加豐富,然后引導學生認字,讀文,學生興趣很濃,主動性與積極性不斷提高。
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體現了“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語文”的觀念,使學生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從生活中吸收與運用語文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培養語文能力的好習慣。
三、促進閱讀過程的課內外結合
不少課文寓知識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體,如《比金錢更重要》、《閃光的小球》、《找駱駝》等。這類課文語言通俗,條理清楚,但都蘊含深刻的生活哲理。必須進一步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領悟。為此,閱讀過程要發揮課前預習課后延伸的功能,促進課內外緊密結合。
例如《比金錢更重要》一課記敘了“我”主動留下紙條承擔責任這件事,通過兩個人的對話,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本課語言流暢通俗,但所揭示的道理“你給我留下了誠實和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是難點。為此在教學前,教師可讓學生作充分預習,請他們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查找資料,以及能證明課文觀點的故事、諺語、名人名言等,幫助他們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理解。教學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課內質疑、小組討論,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當讀到最后一段時,請學生結合課前查找到的資料談體會和感想,這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打開了,大家暢所欲言,充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涵,課文教學的難點就輕松地解決了。又如教學《觀潮》一課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在課外先收集自己家鄉的資料。通過多種途徑,如上網、進圖書館、采訪父母朋友、實地考察等,或欣賞家鄉迷人的自然風光,或了解家鄉令人向往的名勝古跡,或考察家鄉與眾不同的民俗民風,或收集家鄉引人入勝的民間傳說……同學們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鍛煉了能力,豐富了知識,收集了許多富有家鄉特色的資料,如漳州水仙、南山寺、云洞巖、孔子廟、林語堂紀念館,等等。由于學生課前做了充分準備,因此課上介紹得頭頭是道,引人入勝,大大激發了學生愛家鄉的自豪感。還有許多課文的學習活動既可向課前延伸,又可向課后拓展,如五、六年級課文《將相和》、《少年閏土》、《我的戰友邱少云》、《景陽岡》等。教學這些課文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學習:或排演課本劇,或查找相關歷史故事、寓言故事,或收集有關自然知識、科學道理、背景材料,或開展相應的班隊活動,等等。通過課外學習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能力。
四、促進習作過程的課內外結合
《標準》關于作文的“課程目標”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由此,作文教學應注重生活實踐和資料的收集,如作文《寫板報稿》、《記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我的課余生活》等都以積累資料、整理成文為主。教學這類作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前加強課外閱讀,開展各種競賽、進行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勤于收集寫作材料,以豐富寫作素材、減輕寫作時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學時再指導學生認真組織作文語言,一篇篇內容充實、語言生動的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一揮而就。
如教學中年段作文《寫一種動物》前,教師可先讓學生雙休日去動物園參觀或觀看錄像,或觀察自己家中飼養的小動物,再請他們通過課外閱讀或者上網查找,收集有關動物的其他相關資料。作文時,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寫作知識把觀察所得和相關資料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所寫的文章就會充滿生活氣息,做到言之有物、有情。
五、口語交際中的課內外結合
課標指出要“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這給我們指出了多樣化開展口語交際活動的途徑。根據這一精神,我們應該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滲透到生活中,讓生活處處有語文。“實踐出真知”。口語交際能力只有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通過真實體驗與鍛煉才能不斷習得和提高,并從中感受到學會交際的樂趣。學生日常生活存在大量交際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這些活動開展學習和鍛煉,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的課后延伸活動中,創設交際主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到日常生活實踐中去鍛煉和體驗,讓學生把口語交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或在家長的配合下訓練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學生學習交際課《打電話》,初步掌握打電話交際的一些基本禮貌用語與常規后,要求學生回家打電話給親戚朋友,說說自己最近的學習或生活情況等。又如教學《買文具》,課前要求學生到商場文明柜觀看,從中發現售貨員怎樣和顧客交談,上課時師生、生生現場表演“買賣”情景,活躍課堂氣氛。通過情景表演,學生知道了買東西要會討價還價、會辨別質量,要有禮貌。在游戲環境中訓練口語,學生的積極性高,他們爭先恐后地舉手要求參加對話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借助生活,引發話題,循序漸進,點撥引導,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真正意義上的雙向互動,不僅培養口語交際的行為和習慣,而且提高他們的實際交際能力。
此外,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有價值的口語交際實踐活動,走出校園,走向社區宣傳、調查、采訪、獻愛心等,讓他們自己設計、聯系,與別人打交道、請求幫助、解決問題,或表示感謝,在這些實踐過程中既提高交際能力,又提高口語交際水平,更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組織新聞交流,將課外“視聽”與課內“說寫”結合,每兩周安排一節“新聞交流”課。引導學生在平時對生活觀察感受的基礎上口述兩周學校、家庭、社會的見聞,并加以評論。整個交流分兩步進行,先在自己組合的小組中交流,談感受,作評論,然后各個小組論派一名代表參加全班交流,同時全班同學對小組講述的新聞故事進行評論。使學生的“視、聽、說”能力得到訓練,同時培養關心集體、關心社會的品德,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才能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實踐能力和個性品質,使語文學習過程既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真正把學生當做社會的人才來教育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