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菲菲
摘 要 高校的歷史文物建筑,是大學重要的建筑遺產和文化遺產,做好高校歷史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意義重大。本文以“之江大學舊址”為例,總結了高校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幾點經驗,也提出了“之江大學舊址”全面有效利用遇到的難題及解決建議。
關鍵詞 高校 歷史文物建筑 “之江大學舊址”
高等院校的歷史文物建筑,是高校在培養人才、傳播知識的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并保留下來的、已有一定年限并具有歷史、科學、文化或藝術保護價值的校園建筑,包含了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的文物建筑以及尚未公布列入保護范疇但具有保護價值的其他歷史建筑。
近十幾年來,隨著全國高校普遍存在的規模擴大、新校區建設、校區功能定位的變化,老校區內歷史文物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問題被提上日程,成為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本文擬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江大學舊址”為例,結合近年來文物建筑修繕保護與利用的實踐經驗以及遇到的難題,探討高校歷史文物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問題,以期拋磚引玉。
一、“之江大學舊址”基本情況
2006年,浙江大學之江校區被國務院公布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之江大學舊址”。之江大學是新中國成立以前13所教會大學之一,1909年開始在錢塘江畔秦望山的一片荒山建設校園,曾建有大小40余幢校園建筑。抗戰期間,一些建筑毀于日軍炸彈之下。1961年開始,該校址正式劃歸浙江大學使用,目前作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人文高等研究院等教學科研場所。
“之江大學舊址”作為一所教會大學的舊址整體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在全國高校中并不多見。它主要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校園整體風貌保存較為完整
“之江大學舊址”立址錢塘江北岸的秦望山上,主要大體量建筑環一草坪花園而筑,體量較小的教師宿舍和別墅則依山勢之峻緩參差山間。此種布局迄今保持完整,國內鮮見,是研究中國近代建筑發展史極為難得的一個完整案例。
(二)校園內文物建筑體量眾多、建筑風格統一但各具特色
目前,“之江大學舊址”共保存有之江大學時期的文物建筑22幢,總建筑面積達16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年代最早的6幢房屋建于1909年,建筑年代最遲的
1幢建于1951年。這些建筑總體風格協調一致但又各具特色。
二、“之江大學舊址”保護修繕與功能利用的經驗之談
2008年開始,浙江大學啟動了“之江大學舊址”文物建筑修繕工程,延續了建筑的辦學功能,傳承百年積淀的校園文化。對此,初步總結了以下經驗:
(一)文物本體建筑“不改變原狀”的修繕原則與現代使用功能的結合
“之江大學舊址”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充分尊重“歷史原真性和風貌完整性”的保護理念,保護建筑立面整體風貌與結構體系。“之江大學舊址”的文物建筑外立面普遍保存完好,只有局部墻體存在孔洞、風化生苔的現象,以及墻面藤蔓滋生、管線配置雜亂的問題。從結構體系上來說,承重磚墻基本完好,可以滿足正常使用。針對該情況,文物建筑保護修繕主要對外立面采取了清除墻體附著的電線、架線藤蔓及外掛空調,清洗外墻污垢,風化殘缺部分以磚石修復進行修復的方式保持外立面的原貌。對于屋面采取必要的翻修,部分破碎瓦片按原樣定制后予以替換。經過保護修繕,文物建筑既維持了原有風貌,又變得更加干凈、整潔,使老建筑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合理延續文物使用功能,可逆性分割與靈活地新增設施
由于文物建筑的使用者幾經更替,室內格局有所變動在所難免。在修繕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盡最大可能做到恢復原建筑格局,確實因實際使用需要新增隔墻的,采用輕鋼龍骨雙面雙層防火防水紙面石膏板進行可逆的分割。
在保護修繕之前,原建筑基本沒有衛生間,影響正常使用。修繕工程巧妙地利用圖書館大臺階下的空間以及5號樓的局部地下室空間新增了衛生間,既保持了文物建筑內部空間的最大化利用,又實現了衛生間的功能需求。同時,對文物建筑拆除了原有的分體式空調,安裝了VRV空調,滿足了現代化的使用需求,又解決了分體空調外機對外立面的影響。
(三)文物建筑功能利用與校園文化的傳承
文物建筑的保護與利用,一直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問題,適當使用是保護文物建筑的最好方法。之江大學雖然是一所教會大學,但是始終把傳播知識、培養人才作為辦學的重要使命。可以說,在當時的教育環境下,之江大學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手段為社會培養了不少有用人才。之江大學結束辦學后,雖然權屬屢經更替,但利用功能始終為辦學場所。1961年,校址劃歸浙江大學以后,無線電系、物理系、管理系等先后在此辦學。目前,其作為光華法學院、人文高等研究院等單位的辦學場所,不僅延續了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也是對“之江大學舊址”百年文化積淀的傳承。
三、“之江大學舊址”文物建筑利用的難題
近年來,我們國家對歷史文物建筑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大力推動了包括“之江大學舊址”在內的高校文物建筑的修繕與保護工作。除目前已明確功能定位的10幢文物建筑以外,“之江大學舊址”還有12幢文物建筑將陸續進行保護修繕,但修繕完成后的利用功能將面臨一定的難題。“之江大學舊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就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因地處山腰風貌得以完整保持,但對于校園內文物建筑全面有效地合理利用也有一些不利之處:
(一)道路交通不便利
“之江大學舊址”位于秦望山山腰,道路通達性較低,而且兩個入口大門處都是180°的大轉彎、有一定坡度的山路,亦因山體限制無法拓寬,車輛出入不方便。同時,校園內的道路有一部分路段也是較為陡峭的山路甚至通過石階才能到達,對于消防工作也是不利的。
(二)文物本體建筑體量較小,且分散于山間,不利于整體利用
“之江大學舊址”的文物建筑,除環中心花園一帶的房屋較為集中以外,其余建筑基本上相對獨立,教學區、宿舍區、運動區因山谷地形所制,聯系不暢,不利于成片地整體利用。另外,文物建筑周邊空間均較為局促,不利于校園活動的開展,整體環境的活力不高。
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江大學舊址”建筑修繕工程方案設計(分為
1號樓、2號樓、3號樓、4號樓、5號樓、主樓、圖書館七冊)
(作者單位為浙江大學房地產管理處)
參考文獻
[1] 張吉吉.之江大學舊址建筑史初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2] 雷冰.高等學校老建筑改造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1(11):14-15.
[3] 劉臨安.當前歐洲對文物建筑保護的新觀念[J].時代建筑,1997(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