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我國藝術歌曲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音樂體系,在聲樂教學中加入中國藝術歌曲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聲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且還能夠深入地體現出聲樂教學的歷史性和人文性,對聲樂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聲樂教學;中國藝術歌曲;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15-01
我國音樂文化十分豐富多彩,尤其是藝術歌曲,在歌曲形式和歌曲內涵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在聲樂教學中加入中國藝術歌曲的應用,能夠將結構短小、音樂廣泛和聲部靈活的歌曲特點融入到聲樂教學當中,提高學生對聲樂的感知能力以及對獨特歌曲藝術內涵的感受能力。
一、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目前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并不理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對中國藝術歌曲的認識,在網絡時代下,歌曲的形式和唱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歌曲演唱方法上,很多知名歌唱家通過研究、探索和創新后開辟的跨界唱法,對傳統的聲樂演繹方法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這些新型的歌曲對藝術歌曲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很多珍貴的傳統聲樂藝術作品無人問津,原本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歌曲被演唱者和學習者忽略掉;其次,在聲樂教學中沒有認識到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性,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宣傳力度比較欠缺,很多聲樂學生對藝術歌曲的內涵、發展歷史等基本情況一知半解,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強調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性;最后,聲樂教學中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分析工作做得不到位,學習應用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到中國藝術歌曲的內涵精神教學中,使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性和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聲樂教學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應用分析
(一)對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性給與足夠的認識
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藝術歌曲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不斷推進,西方文化和西方歌曲對我國的歌曲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藝術歌曲文化的發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面臨著巨大的時代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在聲樂教學中進行藝術歌曲的應用,要做好中國藝術歌曲的傳承工作;其次,中國的藝術歌曲是隨著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體系,內容豐富、經典流傳,在聲樂教學中應用中國藝術歌曲,能夠將具有濃厚中國色彩的音樂文化融入到聲樂教學中,提高聲樂教學的深入和內涵。
(二)強化聲樂教師的職業素養
強化聲樂教師的職業素養是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聲樂教學中,演唱者要具有很好的文化素養,在演繹中國藝術歌曲作品的時候能夠準確地將歌曲的意思、內涵和情感傳遞和表達出來。目前一些遠古時代的名額民謠、古代詩人的詩詞作品等都是目前我國能夠接觸到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歌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就要求演唱者要具有很好的音樂藝術素養,從而能夠通過演唱將歌曲準確地傳遞給觀眾,增加演唱者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
(三)強化對相關歷史文化的教學
不論是何種學習,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礎上,而在聲樂教學中中國藝術歌曲的應用方面,這種理解就顯得更加必要。演唱者只有將歌聲與歌曲中的相關內容理解、結合起來,才能夠讓歌曲演唱變得更加生動。在聲樂教學中對中國藝術歌曲進行應用,要想取得較好的效果,就必須強化學生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理解,而這些理解需要對藝術歌曲的創作背景、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歌曲本身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解,也就是說,由于中國藝術歌曲具有很強的歷史人文色彩,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要強化相關文化教學,讓學生對藝術歌曲的歷史背景進行了解,準確地把握歌曲內涵和情感。
(四)科學地選擇藝術歌曲素材
中國的藝術歌曲十分豐富,在聲樂教學中要想提高中國藝術歌曲的應用效果,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符合學生興趣特點的藝術歌曲,從而激發學生對聲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符合自己方向的藝術歌曲,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做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聲樂教學的特點和需要開展教學的內容,科學合理地選擇中國藝術歌曲曲目。
三、結語
中國藝術歌曲在我國音樂歷史發展甚至在整個近代史發展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聲樂教學中對中國藝術歌曲進行應用教學,既是提升聲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傳承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措施。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意義,采取有效措施融合到聲樂教學中,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字舟云.當代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探析[J].藝術評論,2009,(10):96-98.
[2]夏小玲.論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音樂創作,2012,(3):192-194.
[3]康樂.論中國近代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6):142-144.
作者簡介:
李 超(1982-),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教學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