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根·坎貝爾
如今,汽車制造廠商在設計汽車內置儀器和設備方面能夠做出更多人性化的考量,比如動物監測儀或盲點監測儀等,這些裝置使人們出行更安全,也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然而,研究和實踐表明,過于精密的車載裝置有時不僅使駕駛者更愚鈍,甚至使他們陷入更大的危險。在一些國家,隨著無人駕駛汽車被批準上路,駕駛者對車輛的控制權在迅速下降,有關專家認為,出于行車安全的考慮,以及使駕駛者擁有自由駕駛的樂趣,先進的車載裝置應該做到在給予駕駛者足夠行車支持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大的駕駛自由。
當16歲的阿萊西亞·溫伯格到駕校報名學車的時候,她沒想到自己會遭遇現代社會隨處可見的巨大沖突:人工智能和人腦的沖突。但當她坐進自家的SUV——沃爾沃XC60,準備開著這輛以一系列新性能為突出賣點的多功能越野車外出的時候,問題就來了。這輛家庭愛車能自動識別阿萊西亞口袋里的遙控鑰匙,然后自動將座椅高度降至她媽媽駕車時的記憶高度,由于降得太低,她都無法正常觀察儀表盤了。
當她駕車穿梭于多倫多時,車的擋風玻璃會閃爍;儀表盤也丁零作響,要么提示她附近出現了騎行者,要么提醒她不要軋黃線;盲點監測儀也時不時地鳴叫起來——其作用是避免倒車、變道或轉彎時,駕駛者不回頭查看盲點——雖然它也無法分辨,靠近車輛的究竟是非機動車還是大型推土機,有時監測儀響起時,也沒能給阿萊西亞留出充足的反應時間;有時當幾英尺外有物體靠近時,即使她自己也發現了有障礙物,“智能安全”制動系統仍會自動發揮作用;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還會評估模擬前方車輛的速度,直到速度監控儀警告她的車速過快。
阿萊西亞說,駕校并沒有告訴學習者,對于新車的這些“狀況”應該如何處理。事實上,她剛剛“畢業”的那所加拿大駕校——“新司機”駕校,剛剛于近7年來首次升級了該校的教學大綱,目的就是與時俱進,使學員司機們了解目前新車常見的技術裝置或儀器。目前,有關車輛新技術部分的課程時長為6小時,“畢業”必須的總學習時長為40小時,預計明年新技術部分課程的時長還會增加。當車輛逐漸變成“帶鈴聲和汽笛的四輪工具”,尚未做到自動駕駛,但已足以令駕駛者們過分自信、分散精力、粗心大意了。“新司機”駕校的負責人彼得·克里斯蒂安森表示,駕校有必要讓學員了解他們正在開著的這個家伙。
同許多駕駛者一樣,阿萊西亞沒有在閱讀汽車手冊上花費太多工夫,她的沃爾沃XC60手冊共有525頁,相比于更高端的、748頁的雷克薩斯手冊,已經算是很薄了。埃德蒙頓的大眾汽車經銷商銷售經理唐·格雷,建議他的銷售代表每次花上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給新買家上一堂“新車使用入門課”,也就是介紹一下新車使用上的注意事項,但他也說了,“顧客就是上帝。如果他們急于離開,無暇了解,我們也表示尊重。我們只有遞上鑰匙,然后默默地目送他們把車開走。”當然了,如果駕駛者們對那些新功能和技術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他們就是在冒險開車。
這些新技術是存在嚴重的局限性的。雖然美國聯邦政府立法要求2018年前,所有新車都要配備倒車攝像頭,但如果攝像頭的分辨率太低,便同人眼一樣,無法識別到地上的冰面、砂礫,甚至附近有人存在;更不用提沒有配備保持鏡頭清潔的小型噴射裝置的攝像頭的清晰度了。“如果駕駛者單純依靠車載電視去倒車,安全性便可想而知。”埃德蒙頓駕校“安全駕駛”計劃的斯圖爾特·布魯金斯說,“坦白地講,立法者對這些新技術并不十分了解,它們并非想象得那樣安全可靠。”“新司機”駕校的教練約翰·福瑞森也認同布魯金斯的看法,在給駕校學員上課時,他就叮囑他們,遇到拐彎等地方時,倒車一定要小心,因為攝像頭是看不到拐彎處的。“能在拐彎處監測的倒車攝像頭還沒發明出來呢。”他對他的學生們這樣說道。事實上,這種具有全景功能,可以看到轉彎那頭情景的攝像頭已經問世了,在美國和中國都有售賣的福特2015 Edge and Explorer就具備了這項技術,但無論如何,盲目依賴于倒車攝像頭也是不明智的。
與此同時,所謂的新的安全技術,有時也間接地將駕駛者帶入險境,其背后的原因便是心理學家常說的“風險補償”心理——人們為預防風險,未雨綢繆,但卻因此有恃無恐,危險便由此產生。譬如安全帶的出現,就促使司機們出現更多的超速行駛。“人性有時候挺讓人難過的,”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汽車實驗室的負責人拉娜·特里克說,“研發者不得不尋找一種能使駕駛者更安全,但又不讓他們知道他們處于更安全狀態的方式,否則他們就會有恃無恐,‘變本加厲。”
當特里克讓駕駛者進入實驗室的汽車模擬器中,并告訴他們小心路上有麋鹿。當一些司機知道這輛車配備了特殊的麋鹿探測器時,他們不減速,反而加速行駛。當探測器指示他們停車時,由于開得太快,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及時制動停車。“等到車停下來,麋鹿可能早就一命嗚呼了。”特里克說。
除了“安全陷阱”和不夠完善的新技術,這些新車還存在一些令駕駛者分神的因素。美國汽車協會和猶他大學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車載電話和短信系統的司機們,開車時更容易犯錯,比那些用普通手機的司機更容易走神,發生車禍的機率陡然增加了4到5倍。1922年,當車載收音機面世時,人們也曾表示過擔憂,認為它將司機的視線從路況轉移到了收音機上,音頻還容易使他們昏昏欲睡。對此,當時的日本豐田、德國大眾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曾拒絕做出回應。
問題叢生的新技術不僅存在于轎車,在卡車及運輸拖車上也層出不窮。“卡車不可能也不再總是直線行駛。”英屬哥倫比亞省山谷駕校的課程開發員格雷格·里德說。給18輪卡車配備倒車攝像頭,無疑提高了行車的安全性。里德提到了這樣一次實驗,實驗中,64個人被安排站在一輛沒有倒車攝像頭的卡車后面,通過側面的反光鏡,卡車司機竟然一個人也看不到。但即使有了倒車攝像頭,人工檢查也是至關重要的。山谷駕校的教練仍然鼓勵學生倒車前“先下去看一看”。
一些新卡車配備了自適應制動功能,每個輪子上還有壓力和溫度監測儀,但與此同時,這些先進的裝置也增加了司機的惰性,他們不再如從前一樣定期對車輛進行自檢。“在過去的許多年里,”里德說,“每天早上,卡車司機們都會爬到卡車下面,對每個輪子上的制動裝置進行人工手動檢查。但是現在,司機們不再‘費力這樣做了,同時也引發了其他問題。一些懶洋洋的司機甚至不進行正常的例行自檢了。”同時,新的環保過濾器還要求卡車司機在清理過濾器前,要先將車輛停置15分鐘。防煙霧排氣系統則要求司機攜帶備份的車用尿素溶液,以備不時之需。“總有司機因為忘做這些事,而在半路拋錨。”里德說。
現在,卡車公司已開始使用遠程信息處理系統,它如同公路車輛的黑匣子,可以幫助公司及雇主對車輛和司機進行監管,可監控范圍細化到司機的提速。隨著車輛的自動化發展,司機的作用日漸式微。遠程信息處理系統的保險政策也同時保障汽車安全,同時,法庭的人身傷害訴訟也可以利用遠程信息處理系統。特里克說,司機們開始對GPS公司提出新的訴訟,“因為有那么一類人,他們對GPS系統言聽計從,以至于最終不是開進溝里,就是出現了非法駕駛。”她補充說,“我參加過一個會議,會上的人們都說,我們正處于訴訟的黃金時代。”
當然了,未來的駕校學生們會發現自己“駕駛”的是全自動汽車。2016年1月1日,安大略省率先準許自動汽車上路。然而,駕駛者們不僅需要一本普通的駕照,還需要獲得駕駛自動汽車的相關技術資格。眼下,谷歌已經對谷歌無人汽車的用戶展開培訓。一群名為“安全駕駛員”的志愿者,在加州的一處谷歌分公司,預計將花費4周時間,學習如何解讀出現在車載電腦上的緊急代碼,如何與車輛進行“分離”,如何利用操縱桿轉向,當然也包括如何避免被路上其他看到谷歌汽車就呆若木雞的車輛追尾的技巧。
“新司機”駕校的負責人彼得·克里斯蒂安森表示,學校會完善和加強對無人汽車司機的培訓,比如即將可能遭遇追尾時的化解方式。他還希望無人汽車自身同樣提高駕駛技能。他認為,為谷歌汽車編程的工程師們,并不知道如何設計編程,以避免車輛被追尾這種最常見的碰撞事故。“我覺得谷歌應該聯系我,請我幫忙一起設計出更人性化、更實用和安全的產品,”克里斯蒂安森說,如果他們致電請我們幫忙,我們一定在所不辭。與此同時,特里克還擔憂微軟的程序員們也在計劃建造無人駕駛汽車,“誰會想讓編出Word軟件并使電腦藍屏死機的那群人來給我們設計汽車啊?”特里克說。
雖然克里斯蒂安森也支持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但他說他仍會努力教授人們駕車的基本本領,而且不只是出于安全考慮:“人們絕不想失去駕車的樂趣不是嗎?那是一種自由馳騁的感覺。”他強調,新技術和新性能可能有助于安全駕駛,但應該同時也具有“關閉”選項,當人們想自行駕駛車輛的時候。“也就是說,能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性能支持,但也給予駕駛者足夠的駕駛自由。”
當阿萊西亞接受路考時,她會用到她的沃爾沃車上的大部分功能,但她也被預先告知,加拿大全國各地區都要求路考者在倒車時,回過頭去查看后窗。事實上,路考要求并沒有因為技術的革新而發生變化,反而因新法律法規的出臺而做出了調整,比如在魁北克,出于保護環境的考慮,該省要求路考者要做到環保行車,為了節約能源,要適時剎車和緩慢加速。備考時,阿萊西亞希望能夠順利通過考試,“開車上路肩負著很大的責任,”她說,“你必須明白,汽車是可以殺人的。”
[譯自加拿大《麥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