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偉
摘 要: 作者從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角度出發,闡述寬容對構建“民主、平等、理解、互敬互愛、共同進步”的新型師生關系和良好班集體的重要性。
關鍵詞: 寬容 愛護 學生
愛迪生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差,并且總是愛問一些讓當時老師難以回答的古怪問題,老師因此討厭他,并把他趕出學校,幸運的是,他的母親并沒有“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的思想觀念,而是以寬容的慈愛之心親自教他學習。事后,當時老師又有誰能料到,就是這位七歲上學時連2+2=4也弄不清的學生后來竟成為擁有兩千多項發明的世界偉大發明家。愛迪生是偉大的發明家,他的母親何嘗不是一個偉大的教育者?
曾幾何時,我們經常抱怨學生如何如何怪異,如何如何沒有感情,甚至責罵學生蠢笨不可教……殊不知,這一切正是因為我們在教育工作中丟失了寬容。我們變得急功近利;變得簡單、浮躁甚至粗暴,以致喪失愛心;視學生為麻煩、累贅、怪異甚至敵對者,可想而知,沒有寬容,怎能形成“民主、平等,理解、互敬互愛、共同進步”的新型師生關系?
一、寬容是新形勢下解決學生個性發展與班級管理教育之間矛盾關系的客觀要求
學生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到來,網絡逐漸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迅速縮小,在這樣的趨勢下,林林總總的個性發展似乎正取代協調統一的整體溝通。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應更注意面向個體,努力為個體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和精神保障,班級是一個整體,因此,學校教育中的個性教育與規范性教育之間的矛盾斗爭空前激烈起來,尊重個體,發展個性與規范個體行為以適應社會需要如何達到平衡成為教育者必須鉆研探討的課題,實質上,這一課題反映了學生個性發展與班級管理教育形式之間的種種矛盾關系:自由與約束、散漫與規范、個體展示與整體協調等,從這一點上說,師生間存在距離是必然的。要解決好這些矛盾,縮小師生間的距離,客觀要求班主任以寬容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
二、寬容也是一種愛,而且是一種愛的教育
“嚴是愛、寬是害”被許多班主任奉為帶好班的準則,因為“嚴師出高徒”,有的班主任在學生面前一年難露一次微笑,嚴肅的表情加上嚴厲的工作措施(尤其對待犯錯誤的學生)使學生看見班主任如老鼠見貓,不是戰戰兢兢,就是溜之大吉,這種師生關系下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學生很容易形成自卑或自大、倔強或脆弱、膽小或恐懼的心理。當然,從嚴要求、規范學生是一種正確的教育形式,但如果失去寬容,則很容易走向上述極端。因為學生的實際情況、個性特點等都是多樣性的,心理需求不盡相同,怎能以整齊劃一的嚴格標準操作實施呢?試想,前面例子中,愛迪生的母親如果也像其老師一樣對他,沒有寬容,要么視他為怪異,要么對他喪失信心,則這個世界著名的偉大發明家的基礎知識又從何而來?其創造性思維怎能不被扼殺掉?幸運的是,愛迪生的母親采取了與老師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其進行教育,教他學習。究其原因,那是因為她心中有愛,愛是寬容的源泉,寬容也是一種愛,一種理性的愛。
愛迪生在他母親這種寬容教育的影響下,成長后一定會反過來感激母親,更熱愛自己的母親。同時學會寬容地對待別人、理解別人、關心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寬容是一種愛的教育。對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包括協調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班主任與任課之間的關系)拉近師生距離無不極其有利。
三、寬容真正體現素質教育,走出“后進生”誤區
素質教育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面向全體”。而班主任不管有沒有表露,總有點不太喜歡“后進生”。后進生就不能成才嗎?否也。愛迪生、愛因斯坦、華羅庚等許多偉人小時候的故事足以讓我們清醒。一個人的學習成績與創造力無明顯正相關,學習成績好的,不一定具有高創造力,學習成績差的,也不一定沒有創造力。相反,后進生的表現常與創造力有緣。因調皮而致后進的學生,他們的行為不受常規約束,頑皮、淘氣,有時甚至向老師發難,這些正是他們個性的反映,其中,很可能蘊藏創造潛能。因此,班主任決不要討厭、責訓、打擊,即使有時弄得老師下不了臺,也要虛懷若谷,容忍愛護,耐心指教,以免壓抑人才。對因偏科而致后進的學生,我們應該看到他們中大多數都有特殊的創造才能,有的在校時已露端倪,班主任要鼓勵其發揮特長,促進良性成長,對于因學習成績不好而后進的,我們更要有愛心和耐心,讓他們相信這是暫時的,并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克服自卑,不以暫時成績差而自暴自棄,培養其健康心理,相信自己遲早會爆發出某方面創造才能。為此,我們要改變傳統育人觀念,改變居高臨下的習慣態度,愛護每一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鼓勵學生發展個性特長,允許多元思維,寬容學生求索中的錯誤、荒誕,使所有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四、寬容是相互理解,能發揮期待效應,共同進步
記得去年元旦文藝會演,文藝委員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大家在比賽前辛辛苦苦練了半個月,可是,參加比賽后并沒有獲獎,我當時有點失望,但當我站在她們立場上思考時,我發現我不能保持沉默,在全班同學面前我說:“我代表全班很感謝積極負責的文藝委員,感謝參加排演的同學,道一聲,你們辛苦了。這次雖然沒有得獎,但我覺得你們勇于吃苦、勇于競爭的精神遠遠勝過那張獎狀。不要難過,我們終究會贏的!”全班響起一片掌聲,其他同學向參加演出的同學投去的不是鄙視而是感激、激勵的眼光。后一階段,無論各種活動、各種競賽,整個班級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和積極,并且多次獲獎。我想,這些成功正是緣于寬容。因為寬容,師生互相理解;因為寬容,師生互相期待;因為寬容,大家共同進步(我也不例外);因為寬容,師生關系進一步團結融洽。因此,可以說,寬容是一種愛的教育技巧。
師生關系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對于班主任來說,認識到這一點尤為重要。一個班在班主任的帶領和培養下,如果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理解、互敬互愛、共同進步”,那么我們可以斷言這個班的班風一定優良,班主任工作一定比較順利且相當成功。而要做到這一點,寬容是二十一世紀班主任必備之心理。
參考文獻:
[1]班主任之友.2005.
[2]教育學.廣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