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 普春霞 楊耀文 劉小莉
【摘 要】 為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中藥類專門人才的需要,筆者嘗試“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應用新的教學理念,結合現有資源條件,對專業基礎課《藥用植物學》(上篇)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將課程教學內容劃分為8個單元,除“緒論”外,每個單元的教學分為課前自學、課堂講授、課堂答疑、課堂討論4個環節。以學生為主體,強化學習的第二步驟“吸收內化”,期望解決如何學好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問題。對本次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效,采用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分析(SPSS)的方法作了初步探討,可為該項工作的進一步提高、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 翻轉課堂;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3-0087-04
Abstract: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course and cultivate talents of Chinese pharmacy, we explored teaching methodology reform on pharmaceutical botany course (PartⅠ), applying new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which ga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and strikingly differed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was divided into 8 sections. with exception of “Introduction”, each section was taught by 4 steps: self-study before class, classroom lecture, answering question, classroom discussion. During whole teach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 was emphasized, because learner acquired knowledge in flipped classroom mainly through reducing the difficulty and increasing chance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from this exploration we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zed by SPSS 16.0,as a reference for teach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Pharmaceutical Botany;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式下,結合云南中醫藥產業對中藥學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一方面需要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構建適應我省中藥學類專業人才需要的培養方案,另外一方面還需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學生掌握相應的科學方法,使其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成為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中藥類專門人才。
《藥用植物學》是我院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及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與《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中藥資源學》、《藥用植物栽培學》等相關課程的關系十分密切?!端幱弥参飳W》的教學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植物器官的形態及其內部構造,下篇為植物分類及代表藥用植物,上篇的知識是下篇教學的基礎[1]。在上篇的教學過程中,基本概念多,知識點分散,如何有機的把這些基本概念和知識點進行串聯,老師講清講明,學生理解掌握,一直是這部分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筆者對《藥用植物學》(上篇)進行了教學改革的探索,嘗試“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應用新的教學理念,結合現有資源條件,變以教師為主為以學生為主,期望解決如何突破教學難點和重點、學好課程,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中藥類專門人才,現報告如下。
1 《藥用植物學》(上篇)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意義
上篇的主要內容分為緒論、植物的細胞、植物的組織、植物的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四個部分[1]。緒論是整個課程的開篇,主要闡述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植物的細胞重點講述植物細胞的結構特征,為后續學習“植物的組織”奠定基礎。植物的器官主要講述植物六大器官的形態特征、類型和組織構造。筆者采用細胞的集合是組織,組織的集合是器官,器官的集合是植株這樣的觀念把上篇的主要教學內容串聯起來。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組織構造,為正確識別藥用部位,以及中藥材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粉末鑒定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學好《藥用植物學》可以為后續的《中藥學》、《中藥鑒定學》等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2],教學過程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野外實習。理論教學要求理論聯系實際,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注意啟發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運用標本、模型、圖表、切片等教具和聲像教材以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是本課程教學追求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筆者梳理了該部分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見表1),為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奠定基礎和提供依據。
2 翻轉課堂模式及其意義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3-4]。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自主學習,學生可以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功能增強的電子書,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4]。學生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學習節奏、風格和呈現知識的方式。教師則采用講授法和協作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促成他們的個性化學習,其目標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的學習[5]。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 [4-6]。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吸收內化”是在課后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5-7]。“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靶畔鬟f”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視頻,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翻轉課堂模式是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它與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其他教學方法和工具在含義上有所重疊,都是為了讓學習更加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3,5,7]。
3 教學改革探索
3.1 教學內容的劃分 將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劃分為8個單元:緒論、植物的細胞、植物的組織、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要求學生按單元內容自主規劃,老師也以單元內容組織教學。
3.2 教學流程 “緒論”部分以老師講授為主,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并喜歡學習這門課程。講授結束后,由老師介紹教學改革的意義、目的、以及具體的步驟。最后讓每個學生做一分種以內的自我介紹,特別鼓勵個性化的表述,目的在于增進了解、活躍氣氛,為以后的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3.2.1 課前自學 從“植物的細胞”開始,課前要求學生依據課程教學單元內容進行自學,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為了提高自學的目標性、針對性,由老師提供課程教學單元內容的學習綱要,學習綱要體現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對主要知識點進行了梳理,力求簡潔明快。自學以教材為主,鼓勵利用本課程省級精品課程網站等網絡資源進行多渠道的學習、以及學生之間互相討論。
要求學生帶入課堂的問題包含兩種類型:第1類問題是基礎性問題,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對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內容不理解、不完全明白而產生的問題;第2類問題為拓展性問題,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在理解基本內容后作出的思考而形成的問題。要求每位同學兩類問題至少各準備1個,并記錄在專用筆記本上。
3.2.2 課堂講授 教師對教學單元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進行講解,要求少而精,占用時間不超過教學單元總學時的1/3。
3.2.3 課堂答疑 完成課堂講授后,組織學生提問。此環節主要針對學生準備的第1類問題,解答疑惑,順利完成學生學習的第一步驟“信息傳遞”。學生逐一提出問題,先鼓勵其他同學解答,教師作最后的解答。有多名同學解答時,教師可對每位同學的解答進行簡潔的點評,并指出優點,進行鼓勵,也提請其他同學學習參考。此環節占用時間不超過教學單元總學時的1/3。
3.2.4 師生討論 此環節的目標是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學習的第二步驟“吸收內化”,占用時間是教學單元總學時的1/3~1/2。
首先,由教師提出拓展性的問題和案例,組織同學討論、解答。依據問題的性質,可進行分組討論,或進行個人解答。其次,組織學生提出他們自己準備的第2類問題,先鼓勵其他同學解答,教師作最后的解答。有多名同學解答時,教師可對每位同學的解答進行簡潔的點評,并指出優點,進行鼓勵,也提請其他同學學習參考。
此步驟是“翻轉課堂”的精華部分,需要教師做出精心的準備和細致的觀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胺D課堂”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課堂討論促使學生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同時,富有成效的面對面互動學習活動才是翻轉課堂最重要的價值。
4 成績評價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利用豐富的信息化資源,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角。因此評價機制的提升,可以促進翻轉課堂更加普及。因此,在教學改革探索中,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相配套的成績評價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完成課前自學,積極參加課堂提問、討論。以保障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課程成績由三部分組成:課堂表現(40%)、實驗成績(30%)、期末筆試(30%)。
課堂表現的成績由以下4部分組成:①對課前學習的教學單元內容提出一個基礎性問題,得1分;②在課堂答疑環節,能正確回答一個問題,得1分;③在課堂討論環節,能提出一個拓展性、綜合性問題,得2分;④在課堂討論環節,能結合所學內容,清晰表述自己的觀點、解答問題,得2分。
學期結束后,累計每位同學的課堂表現得分,最高得分計為100分,其他同學的得分以此為比例進行折算,為各位同學的課堂表現成績,最后再以4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
5 結果與分析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匿名的問卷調查,發出問卷51份,回收有效答卷47份,并用SPSS16.0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見表2)。
頻數分析表明:喜歡這門課程的學生占38.3%(男女生比例為1∶17),不喜歡的同學占2.1%,認為一般的同學占57.4%(男女生比例為10∶17),無所謂的同學占2.1%。喜歡傳統教學模式的同學占40.4%(男女生比例為6∶13),不喜歡的占4.3%,表示一般或無所謂的各占48.9%(男女生比例為5∶18)、6.4%。有53.2%的同學希望教學模式有改變,有25.5%的同學不希望改變,21.3%的同學無所謂。對現在教改的模式(課前自學、課堂講授、課堂答疑、課堂討論),有74.5%的同學表示能接受(男女生比例為9∶26),12.8%的同學不能接受,12.8%的同學表示無所謂。對于4個教學環節,有47.9%的同學喜歡課堂講授(男女生比例為4∶19),25.0%的同學喜歡課堂答疑,20.8%的同學喜歡課堂討論;45.8%的同學討厭課前自學(男女生比例為8∶14),31.2%的同學討厭課堂討論(男女生比例為3∶12),18.8%的同學討厭課堂答疑,2.1%的同學討厭課堂講授。
頻數分析的數據表明,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提高了多數學生的表達、思維能力,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且多數同學表示能夠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同學喜歡傳統教學模式、課堂講授環節的比例較高,以及對課前自學環節的表現,可能說明同學對于學習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愿意花時間刻苦學習,更愿意不假思索的接受老師的滿堂灌,畢竟新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而這種參與是要付出艱辛勞動的。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應出學生的思想觀念有待改變,對于大一第二學期的學生,思想觀念上可能還受中學時代的影響,深層次的原因也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除了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研究制定一套課程考評方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評方案要與教學改革的環節相適應,強調課程成績的形成性評價,激勵同學克服困難、積極參與課程學習。
調查分析還反應出男女同學在認識上的部分差異,女同學更喜歡本門課程的學習,表現得比男同學積極,但是,某些觀念上表現得也比男同學保守。這些現象也值得注意。
6 小結與展望
“翻轉課堂”重新建構學習流程,強化了第二個階段的“吸收內化”,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翻轉課堂”模式很可能是以后教學變革的一種趨勢。
翻轉課堂很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答疑來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從主動變為被動,從主導變為引導,這對其職業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從“教”的角度來看教育到從“學”的角度來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依然是老師,所以,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完成角色轉換、提高自身素質對老師開展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是很重要的[7-8]。
總之,“翻轉課堂”要在中國的教育熱土上開花結果,要促進我國的課程教學改革向縱深的方向發展,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如何與課程特點結合,如何與學校教學實際環境條件的結合,如何使之有效的開展,其實也是一個“翻轉課堂”如何本土化的問題。筆者相信這方面的探討將是有益的,也是艱辛的。
參考文獻
[1]姚振聲. 藥用植物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
[2]李濤. 藥用植物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J]. 藥學教育,2013,29(4):4-6.
[3]白聰敏. 翻轉課堂——一場來自美國的教育革命[J]. 廣西教育,2013,2:37-41.
[4]趙興龍. 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5]喬納森伯格曼亞倫·薩姆斯(美)著,宋偉譯. 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1-28.
[6]王紅,趙蔚,孫立會,等. 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J]. 現代教育技術,2013,23(8):5-10.
[7]何克抗. 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 電化教育研究,2014,7:5-16.
[8]趙興龍. 翻轉教學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 中國教育學刊,2013,4:65-68.
(收稿日期: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