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青山區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羅 敏
探究體驗,釋放綜合實踐活動情結
■武漢市青山區教育局教科研中心羅敏

武漢市青山區綜合實踐活動學科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以“綜合實踐活動學科課程落實和深入研究”為抓手,釋放著我們對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熱愛的情結。
青山區共有25所小學,全國級課題學校就有16所,省級課題學校2所,參與面72%,學科常規教學落實率100%,8位老師獲全國優質課一等獎,7位老師獲省市優質課一等獎,承擔武漢市級研討課25節。經過多年探究和實踐,青山區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涌現一批勤于探究、專業精湛的骨干教師和一批支持實踐、勇于創新的校領導。
(一)從“無”到“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一件前無古人的新生事物,沒有經驗可循,又沒有教材和課程標準,專職教師,我們以調研摸底、督查監控、培訓入門的方式讓課程從“無”到“有”:
1.調研——課程實施摸底
2.督查——建立常態運行
3.培訓——引領教師入門
為使更多的教師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掌握課程性質、特點與指導要求,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培訓活動:外請專家,研訓結合,主題培訓。
(二)從“有”到“?!?/p>
這個“專”指的是教學、管理和評價的專業化。為實現課程實施的常態有效化,青山區以課題組學校為引領,拓寬課程實施渠道,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1.探源——巧婦要做“無米之炊”
2.有序——構建課程管理網絡
3.先導——課題引領課程探究
我們選擇全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實驗單位為試點學校,由開始的5所實驗學校,發展到現在的16所,(全區共有25所小學)。一直努力在實踐中發現和培植教師、學校和小區域的先進典型,挖掘他們的經驗,發揮他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采用“理念先行,案例跟進,典型引路,滾動發展,區域推進”的辦法,由點到面,由少到多,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廣泛深入地發展。
4.熱愛——校領導們的綜合實踐活動情結
青山區校領導熱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區16個全國課題實驗學校的一把手校長掛帥擔任課題學校的組長,親自參加聽課評課的研討活動,每年全國的年會都有他們學習交流的身影,他們勇于承擔學科大型活動,這一切都無不釋放著校領導們對綜合實踐活動熱愛之情。
在推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中,我們從青山區特有的工業區域實際出發,遵循基于“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思考“如何基于核心素養,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化”,通過與校本課程、學科課程、德育工作、社區活動等的有機整合,努力拓寬課程實施的渠道和學生的學習空間,使課程走向常態化和高效化。
1.專業培訓,提高教師課程開發能力
“如何基于核心素養,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化”,我們多次邀請武漢市教科院教研員徐宜漢老師進行專題講學。徐宜漢專家的精辟見解使全體教師受益匪淺,豐富和提升了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也促進了我們大批骨干老師專業的發展,讓他們感受成長的快樂。我們還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召開小專題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做到資源共享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為了深化課程改革,我們幾乎每年都組織由校領導及骨干教師組成的團隊積極參加每一次的全國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觀摩研討會暨學術年會,外出學習培訓參觀考察,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2.立足地域特點,挖掘教學活動主題
青山區有大型企業武鋼、石化、船廠、武漢火車站等是極好的社會實踐活動資源,我們開展了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熟悉生活環境入手,關注周圍的人和事的發展和變化,掌握了解社會的知識與技能,增強社會責任感。青翠苑小學孫敏執教《武漢高“救”餐記》、紅鋼城小學許瑩執教《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鋼城小學歐陽斯薇執教的《悠悠傳情》、吉林街小學李莉執教《走讀武漢火車站》等課利用青山區獨特的地域資源,帶領學生到武漢火車站,到武漢鋼鐵集團主體廠礦、石化船廠去調查,采訪,嘗試,操作,實踐,尋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鋼城十九小張三紅老師執教的《路問》一課就是針對武漢市青山區的路名進行探究,讓學生了解武漢鋼鐵集團所在地區的鋼鐵文化、民俗民風、及其經濟發展騰飛的歷程,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3.關注生活細節,打造智慧靈動高效的課堂
我們關注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細節,積極探尋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的高效課堂,體現童真童趣,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全員參與,全程參與、有效參與、多方面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近幾年,青山區在武漢市教研室徐宜漢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區教研室悉心研究打造了一節節靈動高效的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其中,8人榮獲全國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一等獎,5人獲武漢市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一等獎;2人獲湖北省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一等獎。并且,我們還承辦了武漢市高效課堂研討活動、武漢市高效課堂巡禮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武漢市校本特色展示活動以及武漢市教師技能創新大賽。這些靈動高效的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充分詮釋著:回歸教學本質,提高課堂高效,讓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更具生命力。
4.以“小專題”研究,促進綜合實踐活動深入研究
“小專題”教學研究是我們青山區教研工作的特色,在實踐中我們始終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有“小專題”的支撐,應與“小專題”研究交織共振的。圍繞《解讀課程綱要,確定目標》《綜合實踐課程活動模式探究》《讓綜合實踐教學走向深入》《綜合實踐活動的選題》《課程資源開發例談》等小專題研討活動,搭建交流共享的平臺,每次都是骨干教師上課——說課——互動評課——專家點評。縮小研究切口,加大研究深度,以實踐中生成的問題為課題,重視研究過程和成果的應用價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小專題研究”為載體,推動課程深度研究。近年來,我區共有300余篇論文案例在全國獲獎,有12人論文案例在全國《中國多媒體學報》上刊登。
5.學區合作探究,變被動教研為主動—互動教研
通過交流、研討,就共性的問題進行充分探討與溝通,幫助課程實施相對薄弱的學校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為提高教學效率,為學校服務,我們以教研室為中心,建立了區、片、校三級研培網絡,建立片實驗學區,以學區為單位開展課程研討活動,有效地降低了活動的重心,做到了片片互動、校?;?、人人互動。
第一實驗學區:紅鋼城小學、鋼城二小、鋼城三小、鋼城十一小、鋼城十八小。第二實驗學區:吉林街小學、鋼城十九小、建一路小學、鋼城八小、鋼城二十小。第三實驗學區:新溝橋小學、橋頭小學、青山小學、武東小學、鋼城六小。第四實驗學區:鋼城十七小、鋼城九小、鋼城十小、鋼城十二小、青翠苑小學、鋼城四小。第五實驗學區:鋼花小學、鋼城一小、鋼都小學、鋼城十三小、鋼城十四小。
6.一校一特色,拓寬學生實踐天地
“實踐研究”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其最樸素的解釋就是“一切從學校實際出發”,“一切從學生需要出發”進行實踐研究,學生在各具特色的現場實踐中動手動腦,創新思維,童真童趣、釋放自我。青山小學《獨輪車》、鋼花小學《IPAD樂隊》、鋼城九小《魅力排球》、鋼城十小《飛吧,籃球》、鋼都小學《足球節》、吉林街小學《DIY餅干》、鋼城十七小《水果沙拉》、武東小學《玩偶紙花》、新溝橋小學《紙漿畫陶泥》、鋼城三小《藝想天開》、鋼城十九小《百變絲巾秀》、紅鋼城小學《雕藝展示)、鋼城十一小《泡沫仿真制作》、鋼城一小《飛向藍天》、鋼城二小《智力挑戰》橋頭小學《十字刺繡》、青翠苑小學《塑料瓶DIY》等綜合實踐活動特色展示體現了青山區學生的力量與智慧,實踐與創新。
多年來,我們青山綜合實踐人經歷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艱難,體驗了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的欣慰,今天,我們共同期待:最是風光絕妙處,待到山花浪漫時的更高、更好的風景。
一座學生從課堂(書本世界)走向社會(現實生活世界)的引橋。因為有了這座引橋,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更有意義;更好地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規劃自己的人生,實現人生價值。
責任編輯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