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武昌區南湖第二小學 吳 軍
演讀教學策略之研究
■武漢市武昌區南湖第二小學吳軍

演讀教學是突出地把表演融入閱讀教學中的教學策略,是將“讀”和“演”有機結合起來,以求豐富閱讀教學途徑,提高閱讀教學實效的教學策略,其核心目標就是以演促讀。通過近十年的探索,筆者對演讀教學進行了深入思考,下面從四方面呈現對演讀教學策略的研究。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而傳統的閱讀教學還是以讀為主,強化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發展,熟讀成誦。這種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閱讀教學方式容易讓小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減弱其閱讀欲望,久而久之,對閱讀產生厭煩情緒;由于教法與學法的單一,也易導致語文課堂沉悶而缺乏活力,更缺乏學生生趣盎然的個性體驗及多姿多彩的個性發展。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流,必須堅持,但如何讓學生快樂地讀,有個性地讀進而有創意地讀呢?多元智能理論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創造多元閱讀的方式,讓智能結構組合不同的學生都能運用各自的優勢智能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悟文本,展現所得,從而發展極富個性的閱讀體驗和語文綜合能力,使課堂充滿生命的光彩。以演促讀就是一種能有效實現以上設想的教學策略。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生獲得信息的總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聲調加55%的面部表情。因此師生們自然得體的動作、表情、姿勢更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過“表演是創造的載體”,他認為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有兩方面好處:第一,是孩子自己進行的,以動作為基礎的表演,能夠更直接地使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這種情節教學本身包含創作的諸多因素,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的意識。國內小學語文教學專家周一貫在其著作《語文優課論》也強調:“表演對學生的語言訓練起到良好的作用,豐富了語匯,加強了感受。表演也完全符合小學生愛動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齡特征,因而特別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由此我們可以認定,以演促讀的教學策略符合小學生年齡發展特點,能促進語文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實踐,挖掘和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發展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最終實現學以致用,致用促學的目的,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所確定的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同時由于大多數表演是需要多人合作的,所以它也是促進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們堅信,演讀教學策略在閱讀教學的進程中是大有可為的。
縱觀國內多年來成功的教學案例,演讀教學策略也經常為很多優秀教師使用,但大多是作為精讀課文之后的鞏固手段,且大多只是要求此處再現閱讀成果,活躍課堂氣氛而已,這大大限制和減弱了此策略的功能發揮,造成課堂教學時空的浪費。我們完全可以在閱讀教學全程中,讓學生通過“演”和“讀”的有機融合,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使課堂中充滿個性的靈光、生活的氣息、生命的光彩。
在對演讀教學策略的探索中,我們逐漸發現在演讀教學中,落實多種形式的表演,做到讀演結合是基本手段,發展學生閱讀能力是中級目標,而演活課文情境、演化學生生活,拓展綜合實踐,形成獨特的語文生活,進而發展學生理解、表達、交流、寫作等語文能力是最終目標。
為了更好地達成以上目標,我們確定了六條基本原則。
1.以讀為主的原則
我們要始終保證閱讀教學中讀書是學習的主旋律,以讀為主,以演為輔,把握基本尺度,切不可反客為主。假如“表演”不能為學生主動而有個性的閱讀服務,不能推進學生愉快有效的閱讀,不能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讀書,學會表達,那我們寧可不用“表演”。
2.全程融入的原則
根據文本特點,表演可相機在閱讀的全過程中展開。如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可以把握角色基本特點,積極進行角色分配,以實現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主動選擇學習;再如在精讀課文時,學生可以通過感悟文字,挖掘角色內涵,通過多重表演,以深化對課文的感悟;而在鞏固讀文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體驗和想象,對角色進行再創造,以推動個性化閱讀。
3.相機、適時的原則
以演促讀沒有定式,可在初讀課文時展開,也可在精讀課文中進行;可選擇一兩個關鍵詞進行,也可作用于重點段,或著眼于全篇。教師應把握文本特點,靈活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閱讀狀態適時出現,相機運用。做到有準備,求變化,促發展。
4.情境性原則
采取以演促讀的教學策略,就要在教學全程中依托課文營造出濃濃的與之相關的語言生活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讓學生自然地、積極地、合作地品詞品句,拿腔拿調,挖內涵,抓體態,努力實現對課文的感同身受,身臨其境。
5.創造性原則
學生在用表演再現文本的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體態去演化文中的語言,更倡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創編語言、體態去表現自己對文本主旨的理解。這樣也可以實現新課標提倡的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和提升。
6.選擇性原則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一定用“演讀”,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用“演讀”方式來閱讀。要因文而宜,因人而宜。根據文本自然落實以演促讀策略,學生也應在教師的引導感染之下自愿選擇運用以演促讀策略。在運用演讀教學中可以倡導學生根據喜好自然融入其它的方式。如演讀中可畫,也可唱,還可舞……
我們近年來探索了六種方式,大體主要從兩方面構建。
(一)從教學內容上去構建
1.演活文字,推動語感訓練
如在《珍貴的教科書》一課中,學到“爭先恐后”一詞時,教師請所有學生把自己當成延安小學的學生,然后動情地讀起課文第二段,當讀完“現在要派一位同學和我一起到印刷所取書”一句時就嘎然而止,用期待地眼神看著同學們,“我去”,“我去”……同學們立刻在教室里喊成一片,有的甚至跑到教師的身邊。教師在讓學生們再合作演讀這一片斷之后,根據教室情景體會“爭先恐后”,學生們都理解得很生動。
2.演活段落,推動自主學習
例如《海底世界》一文中寫動物活動的一段,內容豐富,語言訓練點比較多,加上學生對海底動物習性不甚了解,理解難度較大。一位教師在這一段的教學中啟發學生根據自身體驗,讀懂課文,然后自己運用手勢、體態以及兩人合作活動等方式表演自己感興趣的動物活動,學生們邊讀邊演,相互引發,演起來趣味橫生。
3.演活故事情節,推動情理感知
例如在《掩耳盜鈴》的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門,“門”中真的掛了一個非常好看的鈴鐺,吸引著學生們在初讀課文之后,就躍躍欲試,演起盜鈴人。在隨后的班內交流中,教師適時引導全班同學抓住“明明知道”“一碰鈴鐺就會被人發覺”兩個點邊演邊讀邊評,挖掘了人物心理,展現了事情發展必然規律;設計“盜鈴人被人抓住后會有那些感嘆,周圍的人們又會怎么說?”一問,引發學生演化開去,用豐富的個性思考、個性語言揭示了寓意。
(二)從閱讀教學過程中去構建
1.整體演化,促進整體感知
故事情節簡單,兒童喜聞樂見的文本,我們可以讓學生自由讀文,分組表演,在對各組表演不斷的評改中加深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如竇桂梅老師在教《皇帝的新裝》就讓各組在初讀全文后,自由選擇表演章節,分幕表演,鼓勵學生在表演中加上自己的體會,在評演評改中,學生積極主動又深刻多元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評演評讀,促進語感提升
可先演后讀,通過對重點段落、詞句的演化中呈現出對關鍵詞、句、段的理解,然后通過評演評讀來辨析,深化。也可先讀后演,邊演邊讀,通過品讀文字,把握表演基調,演化情境;對于對話、動作描寫很豐富、且分段明顯的內容還可邊演邊讀,在對演的辨析調整中深化讀的感悟。如在《所見》中,我對騎牛唱歌一部分,請幾位學生上臺騎“牛”(課桌),歡唱放牛曲,通過是否演出了高興的比較,讓學生感悟牧童的喜悅,再導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就水到渠成。而對“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則采取邊演邊說邊讀,讓學生生動再現了閉口捕蟬的情境后,再導讀全詩,學生對前兩行的喜悅輕松、后兩行緊張區分明顯,讀起來生動有趣。安靜對于初讀課文,解文字、曉大意,確定角色——讀懂文字,搭建框架。
3.豐富形式,促進語文運用
根據表演的種類,我們將演讀劃分對話、獨白、動作三類,并分別確定先關要求。對話有情態——不光有語言,還需再現相應情態。獨白出心聲——根據文本關鍵詞的提示,鼓勵學生自主發散,創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心聲。如在《推敲》一課中,當表演韓愈路遇賈島共同推敲文字一段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根據“韓愈想一會兒”鼓勵學生展開韓愈的獨白。由此,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創編情境,有模有樣地再現了韓愈推敲的歷程,輕松地完成了對課文的回顧,理解了推敲的深意。動作求細膩——讓學生對動作的過程邊讀邊演邊說,同時適當融入自己的想象,然后連貫地演,讀,發散著說,這也是寫動作的上好訓練,有機實現了讀寫結合。再讀課文,入文字,造情境,合作演讀——了解情節,把握大意。
在演讀教學中,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制道具、課下排練、多人預演,這些都是學生喜歡的,極愿參與的,這樣就實現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有機結合,以加強學生多元智能的組合訓練。
1.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相長
演讀的過程是一段師生合作探索、個性發展的歷程,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對各自的演和讀不斷地評改,在評改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感悟,誰演得好,讀得妙,該由大家說了算;說誰有進步,該由學生自己說了算;教師不可能時時處處比學生演得好,讀得妙,所以向學生學習應該是他的教學準則。
2.教師語文基本功要強
這要特別強調教師的兩種能力:很強的誦讀能力,讀要能達意,讀更要能煽情;較強的表演能力,要做到通過表演再現課文情境。在演讀的進程中,教師首先要點燃自己,這樣才可能點燃學生,但這樣說并不是讓教師非成為演員不可,教師的表演只要能實現教學導向就行。
3.強調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
演讀教學是個活動化的教學進程,學生參與意識強、參與面也廣,教學設計能動性大,課堂未預期狀況較多,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及時根據學情變化,有效調控課堂,特別是靈活把握演和讀的比重,使之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2001年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直把運用多元的方式加強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而以演促讀的教學策略研究更是首當其沖,以上就是十多年多來我們的研究所得。十多年里,我們還嘗試著用把課文改編成小課本劇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用演讀中適度發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用和家長、鄰里一齊演讀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強其交流、交際能力。種種努力,都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時時學習著的人,快樂生活著的人,不斷發展著的人。
責任編輯鄭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