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紅時代背景下,有一些人因為某件事或者某些言論而“被網紅”。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正處在心智成長的關鍵期,面對“被網紅”,無論是當事人還是旁觀者都難以應對。本文以某高校為個案,分析當代大學生面對“被網紅”事件時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以此對高校在管理和教育上提出對策。
關鍵詞:被網紅;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B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042-01
在日新月異的網絡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通過網絡出名走紅的群體,他們被稱為網紅。而“被網紅”,則是指低調生活做事的普通人,通過一件事情一個行為(例如,義舉或善行,甚至是誹謗)而紅遍網絡,成為公眾的娛樂消費人物。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在網紅時代下,有一部分想借此分一杯羹的學生會跟風成為網紅,而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看客過著普通的生活,當他們“被網紅”(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時如何去處理和面對,從教育管理層面上如何去應對,這給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挑戰。
一、個案
大二學生L是個本分的普通大學生,過著教室、食堂和寢室三點一線的簡單而低調的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學院QQ群里看到了其他同學發的以他的名義向某個女生借錢的聊天截圖,而且還有許多下流的話語。此截圖也被傳到了某APP上,擴大了影響,輿論聲勢一發不可收拾。有以訛傳訛的,有懷疑猜忌的,有調侃的,甚至有人身攻擊的,形成了全民娛樂圍觀的態勢。停留在漩渦中心的L,這場突如其來的事情使他“被網紅”。從最初的泰然處之,到最后的心驚膽戰甚至有些極端情緒,L不知道如何去做,又能做些什么。
出現類似的事件,大學生群體如何去分辨是非,當事人如何去捍衛自己的權益,都需要我們去分析。
二、分析
9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張揚,自我意識較強;思想開放獨立,易接受新鮮事物;人際交往廣泛,心理問題突出;生活目標務實,人生規劃較明確。這些思想行為特點決定了他們面對網輿時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
1.從眾心理,人云亦云。
“從眾”是一種常風的心理現象。在大家都“千夫所指”時,很難有人保持理智,所有人都在推波助瀾把事情擴大化,對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是無可挽回的身體傷害(包括自我傷害和他人傷害,如他人對當事人的不滿會轉化成行動)。
2.感情用事,同情弱者
同情弱者是人類本能,因此許多人會利用網絡來渲染自己或他人的悲情色彩以博取同情。有些是真實情況,有些則是利用民意。而大學生在面對一件是非區分十分明顯的事件時,許多人會選擇支持“弱者”,容易感情用事地批判“惡者”,從而忽視了理性的是非和事件真偽的判斷。
3.特立獨行,質疑權威
權威的代表,如政府、司法、學校、醫院等機關部門,某件牽涉到他們的社會事件被有意或無意,被善意或惡意地曝光時,有一些大學生更傾向于認為權威部門失職、濫用職權、掩蓋事實。他們質疑權威的公正性,更愿意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整個事件。甚至在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也會質疑這些證據的真實性。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去挑戰權威,甚至是一些偏激的想法和做法。
4.借機發揮,利用時局。網輿的特點之一是時效性。受網絡傳播速度的影響,民眾對一件事情的熱度和關注度平均不會超過48小時。因此,善于利用網絡熱門,借此把自己炒作或塑造成網紅,一夜成名的90后大學生不在少數,如,葉良辰事件,“武漢大學校花”黃燦燦等。
三、對策
“被網紅”不僅滿足了大多數人獵奇的心理,而且讓許多人可以借助網絡平臺以“被網紅”為契機發泄自己的不滿和戾氣。面對網紅涌動的暗潮,作為當代大學生應當保持理智明辨是非,作為高校更應加強管理和教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加強德育教育,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利用課堂、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多渠道來加強德育教育,讓“以人為本”貫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始終,以至是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從而使大學生在面對“網絡暴力”時能夠換位思考,避免使他人和自己“被網紅”。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應用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常規課程,分年級、分專業,不同階段地進行。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鼓勵他們多參加校園活動或參與學生自主管理。使之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他人,甚至是“被網紅”的事件。大學生們利用手機下載的如校園通、下課聊、微信等通信APP,隨時隨地聯系溝通,從不認識到認識,從陌生到熟悉,從個人到群體,網絡上形成了一支聲勢浩大的團隊。這支團隊的力量不容忽視。因此,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好、運用好這股力量,使之服務于國家和社會;反之,放任這股力量的滋生,容易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應。這就要求教師們承擔起培育成人、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義務。摒棄以往傳統死板的教育管理模式,做到以德服人,以理育人。
參考文獻:
[1]劉婷婷.“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03):89-9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