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芳(阿壩師范學院四川阿壩623002)
倫巴退步的重心移動穩定性教學效果研究
□楊德芳(阿壩師范學院四川阿壩623002)
(1)目的:探討倫巴退步基于“結構與定向”理論的重心移動穩定性教學效果研究。方法:選取我校2014級普通女大學生60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人,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觀察組采用“結構與定向”理論作為教學設計依據。實驗結束后,考核兩組學生足底壓力分布情況;(2)結果:經過17周的教學后,觀察組的總分平均成績為(74.06±5.12)分,對照組的總分平均成績為(65.09±7.65)分,觀察組的總分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結論:“結構與定向”理論應用于倫巴退步重心穩定性教學是可行的,并且其教學模式對倫巴整體教學過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倫巴退步 重心移動 穩定性 教學
隨這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我國體育舞蹈也快速發展起來,也得益于各種新型體育舞蹈教學法的興起和廣泛應用。體育舞蹈技術動作實驗教學研究在我國尚屬于發展的領域,有關研究表明通過心理干預的實驗對體育舞蹈技術動作能產生既定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掌握動作技能。目前,體育舞蹈技術教學仍然停留在只重視老師的“教”,強調對技術動作的刻意模仿,不注重學生對動作技巧的理解,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倫巴技能的教學往往追求單一的動作模仿,不能很好的將技能教學和心理建構結合起來,忽視基本功的教學。本研究通過選取我校2014級普通女大學生60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人,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觀察組采用“結構與定向”理論作為教學設計依據。實驗結束后,考核兩組學生足底壓力分布情況。旨在將“結構與定向”教學理論應用于倫巴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倫巴教學效果,加快教學進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14級普通女大學生60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人,本組實驗對象在此之前均沒有接觸過拉丁舞。
1.2、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技能動作的模仿,但是對培訓學生對動作內在結構的主體思維好認知能力不進行過多的強調。觀察組采用“結構與定向”理論作為教學設計依據,具體的操作流程從操作定向—動作模仿—檢驗—技術動作整合—技術動作熟練,在此過程中,要求觀察組的學生嚴格按照這個流程進行倫巴退步技術動作教學,讓學生能夠掌握每個動作的要領以及各操作間的關聯及順序。觀察組在教學的第一階段先讓學生了解“結構與定向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弄清動作的結構并記住每個動作的名稱與動作要領。當老師做示范時,要求學生了解動作程序,注意觀察整個動作結構方式,從而培養學生對動作技術心理結構的構成。兩組學生均進行17周的培訓,每周2個課時(90min)。實驗結束后,采用產自德國的腳底壓力測量儀對兩組學生倫巴后退步階段的壓力進行測試,頻率為50Hz/s。
1.3、技術評定標準
倫巴退步技術評定標準,優秀:動作連貫,流暢穩定,技術要求很好完成動作演練,8.5分以上;良好:動作較連貫,流暢,技術要求較好完成動作演練,7.0-8.4分;較差:動作不太連貫,不能完成技術動作,7.0分以下。倫巴退步技能評定標準,優秀:組合技術倫巴套路動作完成流暢,音樂控制能力強,8.5分以上;良好:組合技術倫巴套路動作完成較流暢,音樂控制能力較好,7.0-8.4分;較差:組合技術倫巴套路動作不太連貫,音樂節奏處理不正確,節奏把握不準,穩定性較差,7.0分以下。
1.4、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15.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通過t檢驗方法測試,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觀測數據,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17周的培訓后,兩組學生均進行成績考核,兩組學生在達標和步伐測試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技術評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學生技術測試成績(?±s)
結構與定向理論是根據個體學習知識的思維定向進行研究和探討,并且能夠通過理論的思維方式表現出來。這個理論體系包括教學的結構化和定向化觀點,旨在提高教學技能。“結構與定向”理論已經在不同科學領域的教學改革均廣泛的應用價值。自1992年以來,“結構—定向”理論開始廣泛應用于各類學校的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學改革。根據該理論教學觀點,教學應以構建學生的心理結構為中心,將技能的掌握與學術的心理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實施定向培養。本研究通過將“結構-定向”理論應用到倫巴舞蹈叫學長,通過對倫巴的教學進行實驗教學研究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倫巴技術的能力,不僅提高了倫巴技術效率和質量,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自信和學習方法的培養。為高效倫巴舞蹈的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教育及教學是一種經驗傳遞系統,由經驗的傳授者及其傳授活動與作為傳遞對象的基本經驗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學生學習的接受本性,不能離開教育系統的整體性特征。因此,學生的學習本性不能任意規定,要具體根據經驗傳遞系統本身整體特性以及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決定。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和技能形成規律制定教學計劃。倫巴后退步的技術動作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對技術動作掌握的片段性和不穩定性,結構與定向理論能夠有利于學生對動作的掌握,并且還能延長對技術動作掌握的時間。通過對倫巴后退步結構與定向化理論教學,不僅可以觀察到肢體以穩定的動態移動外在表現,而且動力學數據也能夠顯示足底重心壓力運動軌跡演變的特征。“結構-定向”理論應用于倫巴教學中,能夠明顯提高學生學習倫巴技術的能力,而且在提高技術效率和質量的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倫巴后退步的中心移動穩定性教學,不僅可以清楚觀察到肢體以穩定的動態移動,而且可以通過動力學數據清楚顯示足底重心壓力運動軌跡的變化特征,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學生在達標和步伐測試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技術評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的總分平均成績為(74.06±5.12)分,對照組的總分平均成績為(65.09±7.65)分,觀察組的總分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技術形成中需要對動作操作-模仿-整合-熟練,并且不斷反饋和改正。從結果可以看出,在技能達標和步伐上兩組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在技能達標、步伐上兩組在教師的評分下都能夠達到基本的要求,不存在穩定性差異。然而兩組學生在技評上存在顯著差異,主要是因為在結構與定向理論教學過程中,觀察組在結構與定向教學模式中對倫巴后退步的內在結構,環節鏈接,糾正錯誤動作這方面加大力度,從而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倫巴后退的技術。對照組的研究對象對倫巴后退步內在結構掌握不清晰,對后退步足底用力的理解不透徹,只注重模仿教師外顯身體的移動。因此,從技術評定結果分析可知,觀察組在細節處理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主要表現在觀察組同學的動作流暢、穩定能夠按照要求很好的完成動作演練。綜上所述,通過對倫巴后退步結構與定向化理論教學,不僅可以觀察到肢體以穩定的動態移動外在表現,而且內在動力學數據也能夠顯示出足底重心運動軌跡演變的特征。倫巴退步的技術動作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對技術動作掌握的片段性和不穩定性,將“結構與定向”應用于倫巴退步重心穩定性教學模式是可行的,對倫巴整體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張景朕,李小龍.剖析拉丁舞技法的“重心”和“力量”[J].運動,2014,06.
[2]吳本亮.倫巴舞的重拍問題探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3.
[3]王世光.體育舞蹈課教學方法的探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8.
[4]鐘桂萍.現代倫巴舞發展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10).
[5]Stephan Pennington.Reading Uncle Bumba and the Rumba: The Comedian Harmonists and Transnational Youth 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Weimar Republic [J].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2015,1402.
[6]Julian Gerstin. Rumba Rules: The Politics of Dance Music in Mobutu's Zaire by Bob W. White [J]. PoLAR: Political and Legal Anthropology Review,2010,33.
[7]霍孟.倫巴舞基礎技術訓練的特征與應用[J].大眾文藝,2012 (21).
[8]鄒小二,陳樂仁.體育舞蹈課教學方法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9,01.
G889
A
1006-8902(2016)-07-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