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登祥
摘 要:本文首先就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主要意義進行了簡要介紹,接著提出了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主要策略。旨在通過于此,全面提升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法制教育的滲透效果。
關鍵詞:思想品德;滲透;法制教育
我國大力提倡“依法治國”,法律是社會運行的基本準則,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對于中學生而言,其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建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中,通過各種教育途徑,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在眾多科目中,思想品德課程與法制教育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教師應該將思想品德課程作為法制教育的“主陣地”,通過思想品德課程這個平臺,讓學生的法制意識得以不斷提升。
一、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主要意義
(一)滲透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早已經進入了法制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人人都必須懂法、遵法和守法。因此,在中學思想品德教育中滲透法制教育,能夠讓普法教育的效果變得更加良好。在我國,普法教育是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處于初中階段的中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中學思想品德教育中滲透法制教育,能夠讓學生整體的法律意識得以提升,法律知識得以強化,進而促進全民普法氛圍的形成。
(二)滲透法制教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需求
初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一個人完成了一個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在這個特殊的年齡階段中,如果引導不當的話,會給學生一生的成長埋下巨大的隱患。由此可見,在一個人的青少年階段加強法制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能夠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并讓學生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加,明白什么樣的事情能夠做,什么樣的事情是違法的。
(三)符合思想品德課與法律素質之間的需求
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本身也符合課程相應的需求,其二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在滲透教學中存在著“天然”的聯系。特別是在新課改以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與法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從七年級到九年級,三個年級的思想品德教學都與法律有關,在七年級的教材中,對于學生健康心理素質與自我管理能力做出了相應的要求;在八年級的教材中,著重培養學生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并合理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九年級的教材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學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未來的生活學習中勇于面對挑戰、承擔責任。由此可見,初中三個年級的思想品德教學內容都與培養學生的法律素質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換言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法律元素隨處可見,其二者互相促進,互相滲透。同時,通過這種滲透教育的方式,學生的法律意識得以不斷增強,而法律意識的增強促進了相應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目標的最終落實。
二、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用豐富的法律知識武裝自己
要想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教師自身就必須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試想一下,如果教師的頭腦都空空如也的話,其所開展的教學會是多么的貧乏。因此,教師必須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法律知識的完善與補充,凡是與教學相關的國家各項法律法規教師都應該有所了解。充分的了解之后,能讓教師在教學中形成自然的條件反射,一旦在教學中有相應的結合點,滲透教育立即開展。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與法制相關的內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該深挖教材中蘊含的法制內容,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進行法制教學內容的滲透,讓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互相促進,融為一體。
例如,教師在進行《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受法律的保護》這一章節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樹立自覺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做一個知法、守法、懂法的理性消費者。一旦在消費中遇到各種問題,要勇于利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以保護自己的自身權益不受侵害。同時,在思想品德課程中學生也學習到如何進行合理維權,一些無理取鬧或者是無中生有的維權也是需要杜絕的。
(三)創設情境,讓法制教育的滲透更加有效
情境教學法是現如今十分受到教師推崇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也離不開情景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能讓學生完全放下放松,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感受“法制”的魅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這一章節內容教學的時候,就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到商場購物,結果買到假冒偽劣產品的情境。為了營造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不同的角色扮演,有的學生扮演買東西的顧客,有的學生扮演商場負責人,而有的學生則扮演工商部門的執法人員。這個角色扮演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情境創設的過程。通過情境構建,原先可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向學生講解的法律問題和道德問題等一下子變得迎刃而解了。
(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法制教育的滲透更加徹底
在初中所有的教學科目中,思想品德是與法制內容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但是很多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完全沒有興趣,學習效果十分低下,就更別提有效的進行法制內容的滲透了。為了扭轉這一現狀,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加系統的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
例如,教師在進行《公民的義務》這一章節內容教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權利與義務之間的相互關系,就可以為學生組織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賽。通過正反方的激烈辯論,原本在學生心目中十分模糊的權利與義務之間的辯證關系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學生也明白了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是一致的,每個公民既能享受應得的權利,也必須履行應該履行的義務。這種趣味盎然的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效的滲透了法制知識。
結束語:
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為基本前提。通過教師循循善誘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同時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進而成長為一個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
參考文獻:
[1]魯得春.在中學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D]西北師范大學,2010.
[2]周功滿.論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J]中國西部科技,2005
[3]王蓉生.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滲透法制教育之我見[J]貴州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