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永正老師是小語界泰山北斗級的人物,他的語文教育實踐受到了眾多小學語文教師和小學語文界專家的關注。本文以于老師所執教的《楊氏之子》課堂實錄為例進行試析,望對今后的教學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于永正 楊氏之子 教學實踐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44-02
于老師是我國著名的特級教師,是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中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于永正老師所執教的《楊氏之子》更是經典中的經典,此文是高年級學生接觸的首篇文言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說《世說新語》,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也是這個單元教學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通過綜合性學習,搜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并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聽于老師的課,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1]于老師以學生為主導,注重課堂生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習慣,這恰恰也符合于老師的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
古文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這也是學生閱讀古文的初衷,看了于永正老師的《楊氏之子》課堂實錄,收獲頗多,在課堂上要像于老師一樣想辦法讓學生讀出韻味、讀出感覺。圍繞于老師講課“春雨潤物,不著痕跡”的特點來談談自己的收獲與感受。于老師將這篇課文分為三個板塊來講解:表情朗讀,背誦課文;咬文嚼字,文本細讀;分組練筆,豐滿文本。本文也將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試析,望對今后的教學實踐有所裨益。
一、表情朗讀,背誦課文
表情朗讀作為本節課堂的導入點,使課堂充滿“激情激趣”。導入是一種藝術,盡可能保持導入這個教學環節的新穎性,不但是吸引學生、激起學習興趣的有力保證,而且會使學生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欲,使直接興趣變為間接興趣。[2]
由學生辨別老師的表情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師:同學們看于老師的表情,有什么變化?(作笑容滿面狀)
生:于老師很高興。
師:看到同學們,我高興了。再看于老師,(作表情緊張狀)現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師好像很緊張。
師:對,有點緊張。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如果不積極發言,于老師就會緊張,希望同學們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行嗎……[3]
于老師以表情的辨別自然過渡到暗示學生要積極踴躍發言,這也是于老師教學的高明之處。回到課文,于老師首先讓學生從感性的角度,整體閱讀進行觀察,比較與平時讀的課文有什么不同,之后用較有概括性但又淺顯易懂的話來告訴學生文言文的特點,并引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善于聯想和想象及其語言特點,自然而然引到朗讀,于老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也是十分有藝術的,評價一女生讀得“就像一輛車子定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絆絆,一頓一頓的”引入朗讀指導,再讓另外一個學生讀,做到了課標要求的正確流利,緊接著問學生讀出了什么,了解文意,在這個環節中,已經將于老師之前所講的文言文學習方法進行了遷移運用。
下面這個片段,實則是呼應了課堂之初的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進一步告訴大家,朗讀的時候,面部表情也是很重要的,也能夠傳達感情。
師:我有個小問題,孔君平說:“此為君家果”是逗小孩玩呢,還是諷刺挖苦呢?讓老師也讀一遍,好嗎?注意看老師的表情——剛上課時我就讓大家觀察表情,表情也是會說話的。(師范讀《楊氏之子》,面容和藹,表情幽默,動作風趣,學生為之熱烈鼓掌)
二、咬文嚼字,文本細讀
指導學生理解并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是閱讀教學的第一步。于老師整體講解“甚聰惠”,先著重從學生最先了解的聰明講解,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相關語句,教師并對此補充解釋。之后對“惠”進行釋義,說明學習方法,要查《辭海》讓學生找出文中所體現“惠”的語句,以此進一步完善對“甚聰惠”的理解,并引出對其他重要字詞的解釋,如“夫子”、“未聞”、“詣”等。
于老師的深層用意是在教導學生要多讀書,遇到問題要查閱資料。[4]此版塊的教學是著重講解并引導學生理解詞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發現文中的關鍵詞句,以此為中心來串連、解讀全文。特別注重挖掘課文本身的內涵與價值,緊扣語言文字,多次說到“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來”環環相扣,以點帶面。
三、分組練筆,豐滿文本
在最后一個版塊,于老師注重課內課外相互聯系,將三國謀士楊修與楊氏之子聯系,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結合個人認知去建構屬于自己的“楊氏之子”下面我們用自己的筆,通過自己的想象,把文章補充得豐滿一些。于老師說:“第一句話,‘粱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非常簡練,根據這句話,請你想象一下楊氏小兒長什么模樣注意,相貌描寫一定要體現出他的聰明。”于老師并不是讓學生沒有方向的進行想象擴寫,而是有序、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充滿了興趣與期待。
參考文獻:
[1][3]姚春杰.小學語文名師古詩文課堂實錄[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9.225,218-219.
[2]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35.
[4]胡凡良.“生”動的課堂,“本”該的簡單——從于永正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看生本教學[J].青年教師,2010,03:34.
作者簡介:
張釋尹,女,24歲,學生,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