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玲 楊婕音 朱丹
【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此類模式運用于理論實踐中能夠提升思想理論課程的參與力度。翻轉課堂使得教學的重心由教轉變成學,從而實現了集中管理。當前高校思政中的翻轉模式主要是為了適應大時代的變化,滿足當前學生發展的需求,提高思政課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翻轉課堂 思政 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65-01
1.簡述翻轉課堂
對于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的探究是當前教學中的核心,而結合學生的興趣以及教學內容是教學實踐中亟待發掘的問題。在21世紀,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為當前的環境提供了開放的資源。翻轉課堂的最初模式是拍攝視頻,然后上傳互聯網,幫助學生補課。翻轉課堂也叫反轉課堂,就是講一些傳統的講授與課外練習顛倒。課前學生觀看視頻,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點,有針對性的解答問題。
2.翻轉課堂教學的優勢
2.1轉變教學觀念
在翻轉課堂中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將由老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轉換成以學生為重心的模式。當前的教學模式需要改變此前觀念,將學習中的相關理論概念放置在課前。在教學中老師的任務在于通過討論與提問檢測當前的學習狀況,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知識。在馬哲原理中,采用將宗教與價值觀分類的方法,為學生提供視頻材料以及閱讀素材。翻轉課堂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視頻軟件,在學生了解了視頻中的內容后讓他們參與教學,使得教學效果有一定的提升。翻轉課堂納入政治理論會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促進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參與教學,其重要特點將生活結合。運用翻轉課堂,讓學生參與合作對于道德教育意義重要。
2.2內容與形式中的互動
翻轉課堂思政課中的運用需要實現內容形式的互動,使得形式豐富,內容有著相當優勢。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制作微視頻,視頻的時間盡量控制在15分鐘之內,在所有的重點納入其中,借助形象表達使得學生更好掌握。比如老師通過一些專業化的網絡課堂,使得學生通過專業的分析進行掌握。從內容中進行分析,翻轉課堂中存在的知識點不僅是書本中知識,也是與學生聯系緊密的知識點。在講授經濟學原理中,比如老師可以多些時間講一些貼合實際的案例,比如將一些專業的課本講述換為一些國家案例,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在改革開放中,教師提供的優秀知識分子情況能幫助學生更好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3轉變考核方式
傳統思政理論大多數是以考試以及測驗為基礎的,此類考試將基本理論以及概念納入其中,讓學生覺得考試只是為了應付。翻轉課堂對學生的知識點考查,通過一些實踐理論案例解釋生活中的現狀。教師設置當前的場景以及案例,會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分析知識點。老師布置讀書報告以及論文,通過各種形式的作業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要求,使得將各方面實踐經驗納入其中。
3.如何實施翻轉課堂思政教學
3.1教學總體方案
根據此前的翻轉模式,可以將教學流程分為準備、學習、互動、反思階段。準備階段中,老師讓學生將視頻以及教案放置到平臺上,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編寫好任務單。此前學習任務中的編制重點在于知識點,將問題任務作為主導。課前的學習主要就是老師幫助學生接受難以解釋的問題,先學然后再進行教學。課內的學習包含著學生的提問,小組的討論以及師生進行的互動。老師通過小組合作,借助多元化評價,突出個人以及小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需要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得學生更好參與。
3.2翻轉課堂教學實施
翻轉課堂實施之前需要先行制定計劃,重點要強調基礎性的知識。確定好教學目標,設計好課前的學案,把控好教學情感目標,確定教學難點,把握教學方法,做好實踐安排。在學習中,老師以及學生通過行動研究好教學設計,然后進行行動研究與實驗。實驗中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完成課前材料學習,組織課堂互動交流,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生在此前需要配合老師的工作,更好完成學習。
3.3翻轉課堂難點解答
當前思政教學內課堂容量比較大,思政教學中大部分都是大班化的教學,課堂中人數可能高達幾百人,實現學生的互動交流難度與影響比較大,這就需要老師減少課堂容量,盡量關注多一些學生的學習。
4.結束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一種大膽的嘗試以及突破,實踐中可能會存在著不少問題。思政課的翻轉課堂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與改進,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成長以及學習。當然,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實施中并不是每節課均需要翻轉,這需要章節的選擇以及交替進行,翻轉課堂的理念應用能夠幫助政治教學以及實踐。
參考文獻:
[1]林江梅. 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的應用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22)
[2]徐華偉.試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4(S1):3-7
[3]陳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反思.《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5(1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