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教育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提高對高中學生英語的教學效果,相關人員提出了構建英語高效課堂的建議。下面就分析當前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怎樣建設高效英語課堂等,希望給有關人士一些借鑒。
【關鍵詞】高中英語 高效課堂 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02-02
由于之前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導致學生英語成績較差,達不到教學質量,針對這一現實問題,相關教師構建了高效課堂,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對教學方式進行了優化,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訓,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1.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分析
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了很多年,但是在很多地區,教師的教學方式依然沒有變,教學方式還是為了應試而為,題海戰術還被經常性的使用,導致教學效率不高,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等。除此之外,其他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語法方面的考察,考核對單詞熟悉的程度,但是不注重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導致學生在寫作方面問題嚴重,甚至一些老師在教學中,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夠,當學生遇到問題后,也不能和教師建立其良好的溝通,那么問題就得不到解決,其英語能力就得不到提高,直接導致英語教學質量的下降。
2.分析構建高效英語課堂的方式
2.1積極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進行高中英語教學中,由于其是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因此只依靠做題是不能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的,而且其也不能綜合性的掌握這門語言的使用方式,而且在進行題海戰術的時候,還會導致學生的厭煩情緒,那么不斷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時,教師一定要重點對聽、說、讀、寫等能力進行培養,提高其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例如在教材的第一章《GoodFriends》教學中,其主要是根據Friends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的,教師對教學情況進行設計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進行教學,具體而言就是價值和情感,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以這些方面作為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學習時,針對新課中所提及的單詞和語法,做好論述功課,有效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在此期間,教師應該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的學習情況,進而判斷是否要換一種教學方式,最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2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
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言,通常情況是老師在授課,而學生在下面聽課,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枯燥無味,而且課堂氛圍不好,課堂死氣沉沉的,學生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和高效課堂的整體要求相互背離。因此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加強學生的求知欲,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頻繁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展示和本課有關的圖片、文獻、英語歌曲欣賞、電影片段欣賞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授《United Kingdom》一課時,教師借助Pre-reading環節將英國的風俗,以及英國的文化等介紹給學生們聽,這樣對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提高其學習質量。
2.3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
要明白學習英語的目的,學習英語不是單純的為了應付期末高考,英語是一項技能,掌握英語之后,可以和外國人進行交流,學生在以后的職業發展中,也會使用到英語,而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溝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重視這方面,在課堂上盡量和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講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相互之間使用應用進行溝通和探討,回答問題時也盡量使用英語,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扮演角色、或者自我介紹等小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以及表達能力,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很大幫助。
2.4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
教師要提高個人威信,就必須展現出個人魅力,因此教師要知識豐富,語言幽默,在教學中,注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結合學生性格特點不同,提供其不同的教學方式,如果學生遇到問題,在解決之后,要對其進行鼓勵,或者心理暗示,這樣學生對學習英語也有了信心。
通過以上對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的分析,發現要積極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等,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要使用題海戰術,教師應該和學習經常使用應用溝通,改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英語教學的質量也能有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劉存鑄.新課改形勢下如何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3,05:100.
[2]馬紅嬌.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具體構建策略[J].中國培訓,2016,04:200+204.
[3]李湘輝.新課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5:48+71.
[4]吳海山.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