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摘要】在“互聯網+”的時代,在數學課堂上,大力引進“微課”,與智慧教室結合,以翻轉課堂助力高效課堂建設,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教師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具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高效學習的空間。“微課”進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和學的方式,更能照顧到不同層面的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促進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不斷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微課教學 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30-02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微課來到了我們身邊。站在“微課”外觀察和鉆進“微課”中體驗,兩種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的深度是截然不同的。在“微課”時代,在翻轉課堂上,大力引進“微課”,與智慧教室結合,以翻轉課堂助力高效課堂建設,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教師教育教學提供更具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高效學習的空間。它正以互動性和參與性強、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影響著當今小學教育。“微課”教學,讓教學過程轉變成學生高效的自學,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發展技能。“微課”學習,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當今課程改革的需要。筆者在教學中也嘗試運用微課改變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模式,對微課的教學運用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微課展示的內容到底是什么?
“微課”是指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反映教師在針對某個典型知識點(重難點、疑點、考點等)教學或開展某個教學活動環節中所運用和生成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微課”展示的是一個教學重點、難點的教學過程,微課允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自主選擇課程來觀看,有利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微課的形式鼓勵教師能夠用更加簡明的方式進行教學,“微視頻”的運用有利于教師打造高效教學課堂。
老師心目中的微課堂效果是這樣的:
“微課”能促進學生有效自主學習,解決學生個體差異的矛盾。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傳統課堂是一次性的,無法顧及所有的學生。翻轉課堂將原先課堂上講授的知識移到了課前,課前讓學生觀看微課視頻,通過多次反復學習、觀看,使每個學生盡可能多的儲備知識,并把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課堂上讓學生談收獲,說困惑,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促進自主學習。課中教師讓學生觀看微課總結,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拓展及數學故事等,既節省了課堂上講授的時間,又讓學生耳目一新,拓展知識面。課后教師還可把課中使用的“微課”視頻上傳,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由選擇觀看,以鞏固課堂知識,進一步提升課堂效果。
二、如何設計微課視頻?
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在微視頻中我們要讓學生只關注教學內容;所有的教都是為了學,我們從學的角度提出了微課設計的三個教的原則——值得學、容易學、想去學。
值得學,即學生要覺得有用。這是設計微課的第一個條件,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是“有用”的,值得他付出時間來點擊。
容易學,即讓學生更容易看懂、更容易理解、為他節省更多的學習時間—這就是微課設計的價值所在。老師要設計最簡明的步驟,讓學生輕松跟上課程節奏,通過解決幾個小問題最后化零為整達到教學目標。
想去學,即學生要覺得有趣、有吸引力。這個原則要求很高,吸引力落在分分秒秒,要具備多個亮點才能吸引學生點擊并反復看。如果光是教師講解會顯得枯燥無味,讓班級中的優秀學生參與“微課”拍攝制作,讓學生感受到“微課”就在我們身邊,學生觀看和學習的興趣會更濃厚,學習效果就會更好。
三、微課之后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學生課前看完微課視頻,已學會基礎知識,基本掌握了學習技能。那么,看完微課視頻之后孩子們都學會了,老師教什么?這是老師們困擾的問題。
下面就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一課為例,談談微課之后老師怎么教,學生學什么?這一課屬于知識型課程,非常適合引入“微課”教學,使得很多現存教與學的矛盾得以解決。
《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是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與兩位數乘兩位數同是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它的算理和算法都可以直接遷移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中,因此,學生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會感到困難。但是,由于因數位數的增加,計算的難度也會相應增加,計算中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因此,這一課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三位數乘兩位數雖然是筆算乘法的關鍵,但學生有了二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如果單是由教師講解,難免會枯燥無味。
在導入新課環節:教師設計了讓學生課前觀看微課視頻,課堂上談發現和收獲,并且提出看視頻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老師在課堂創設思考、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小組討論、互助解答問題,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在學習新知環節:教師出示了一道題21×223=?考一考,這道題你會算嗎?學生練習后提出問題兩位數乘三位數怎么辦?教師把百位上的2用卡片遮住,變成了兩位數乘兩位數。指出這在數學上叫作“轉化”,遇到問題,我們可以想辦法把新知識轉變成為舊知識。
一節課時間學生不僅鞏固了三位數乘兩位數,還學會了用“轉化”的學習方法把新知識轉變為舊知識,教師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學中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同時,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增強主體意識,重視學生學習技能、思考能力的鍛煉和培養。這樣既保證了教學的系統性、條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數學課堂教學從有效到高效。
在綜合應用環節:教師設計了一道解決問題,我們四年級共223個同學,玩什么好呢?需要多少錢?
(1)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項目,算一算要花多少錢?
(2)拓展。在第一個因數的前面加個1,變成了四位數乘三位數。你們現在還會算嗎?
綜合應用環節中的深入練習通過多媒體的形象演繹,錯題解析,特別是利用課件中的動畫技術,讓錯誤答案在學生判斷后隱藏起來,再出現正確的答案。讓學生發現電腦也并不神秘,也有做錯的時候,我們也能戰勝電腦。錯題的設計使課堂上氣氛活躍,同學們積極參與,學習氣氛濃厚,學習效果極佳,真正實現了高效的數學課堂。
在“微課”的劇場里,學生真正成為舞臺的主角,老師成為看不見的指導者和協調者,在翻轉課堂上“玩”微課,將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實現信息技術優化和學科的深度融合,符合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趨勢,具有前瞻性。“微課”進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和學的方式,更能照顧到不同層面的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促進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引導著學生不斷提高知識與技能的儲備,不斷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電化教育研究[J].2011
[2]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中國教育網絡[Z].2013,(10)
[3]王向衛,微課助力打造高效課堂,《教育學》[J].2015年4月總第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