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寧
摘 要: 歷史教學中為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給學生歷史學習基本方法,從歷史教科書的閱讀、重大歷史事件的閱讀、分層次閱讀歷史材料解析題等方面進行指導,從而促進教與學相結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
關鍵詞: 高中歷史 閱讀能力 學習方法 歷史事件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歷史教學要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與學習相關的歷史資料,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歷史教學中如何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教給學生歷史學習基本方法,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
現行教材以專題模塊編寫,每一章節體現一個具體主干知識,反映出這一主題下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首先通過閱讀目錄,對本專題有個整體了解,形成基本框架結構;其次對專題導語的閱讀,把握基本線索;最后閱讀課文正文部分,掌握本課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體系。
如學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第三節《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節,本節知識點繁雜,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更需要先閱讀教材把握本節知識體系。通過閱讀目錄明確本專題的主題是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抗日戰爭是其中最波瀾壯闊、地位最突出的一次斗爭。指導學生對導語的閱讀,學生初步理清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民的抗日最終發展為國共合作抗日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并于1945年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基本線索。正文部分是學習重點,閱讀中圍繞本課課題與子目,對每一歷史時期及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分析,梳理知識網絡。學生通過閱讀本課內容梳理如下知識網絡體系:
1.日軍侵華的罪行
(1)日軍侵華的原因
(2)日軍侵華過程
(3)日軍侵華的罪行
2.關內外的抗日救亡運動
(1)各階層的抗日救亡運動
(2)總結1931—1937年抗日救亡運動的特點
(3)西安事變
3.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2)正面戰場
(3)敵后戰場
(4)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之間的關系
4.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抗戰勝利前的形勢
(2)全民族抗戰的結果
(3)抗日戰爭的特點
(4)全民族抗戰的原因
(5)抗戰勝利的意義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閱讀教材中的歷史地圖、圖表等,以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指導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閱讀
歷史是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它是客觀存在的,由無數史實構成。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每一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學習的重點,認識、掌握重大歷史事件是歷史閱讀的一大特征。在閱讀中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時間、地點、人物、原因、背景、經過、結果、影響、意義和作用(或評價)等。如學習太平天國運動,指導學生閱讀抓住歷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歸納如下: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
1.興起原因:(1)根本原因:階級矛盾激化;(2)外部原因:鴉片戰爭是推動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外部原因;(3)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
2.目的:推翻清朝統治。
3.經過:(1)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2)興直和發展:1851年金田起義,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世時期;(3)轉折和挫敗:1856年天京變亂,由盛轉衰;1864年天京失陷。
4.重要綱領:(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內容、結果、評價);(2)《資政新篇》(1859年)(內容、結果、評價)。
5.作用:動搖了清朝統治的基礎,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
6.局限性:農民階級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沒有超出舊式農民戰爭的范疇,不可能領導革命走向成功。
7.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特點:反封建侵略的雙重任務、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等。
圍繞歷史基本要素閱讀歷史事件進行梳理,使學生準確把握歷史基本方法,摒棄過去死記硬背學習歷史的傳統方法。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讓學生在閱讀中帶著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歷史思維方式,學會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對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指導分層次閱讀歷史材料解析題
歷史材料解析題是對所學歷史知識的運用,是歷史試卷最基本的題型。對學生歷史閱讀能力培養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材料解析題解題能力。“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論點;分析不同歷史材料,得出正確結論”。這是高考歷史的基本要求。平時訓練中指導學生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并解決相應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文字材料先讀出處,圖片、圖表、表格材料先讀題目;其次,看標點符號,通過分層審讀材料正文,讀材料信息,從材料直接反映出來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等,或經過分析可以提煉出來的信息。
如(2015年全國卷Ⅰ):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
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并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展。
通過閱讀材料的基本方法——看標點符號,這一材料有五句話,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第一句指出儒學的發展與創新,漢代儒學對孔孟儒學的發展,根據所學總結出第一問的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第二層次為第二三句,說明韓愈否定后世對儒學的創新,因而重視孔孟理論,回歸孔孟學說。第三層次是第四五句,說明韓愈的地位和作用。結合第二三層次和所學解答第二問宋代理學對儒學發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完善。”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促進教與學相結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